“社恐”琐议(下水文)

文摘   教育   2023-08-27 18:03   山东  

                     引子

   观近几年高考中考试题,呈注重思辨、注重情境、关注生活之势。一日,课前即兴演讲,众孺子语及谋生“社恐”,激发灵感,遂名一题“以‘社恐’或‘社牛’为话题作文”。众孺子阅历尚浅,为文尚难切中肯綮。故捉笔为文,不揣浅陋,以启其智。

                   “社恐”琐议(下水文)

    网络又有新词——“社恐”与“社牛”,耐人玩味。

    顾名思义,“社恐”就是社会交往恐惧症,“社牛”则刚好与之相反。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或多或少会有一点“社恐”。所处环境人一多,便面红耳赤,说话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与陌生人交往,一时竟找不到合适话题,在空气凝固中四目相对,尴尬窘迫;乍到陌生一地,心思烦乱,畏首畏尾,急欲逃离……凡此种种,皆当属“社恐”之弊。

    心理学认为,与他人交往必然会被注视,被注视意味着暴露,而缺点的暴露意味着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不完美。不想暴露自己而又感觉到要被暴露的时候,人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就是所谓的“恐惧”。

    从动物身上似乎也能发现一些端倪:动物学家告诫人们,在野外遇到野生动物,不要跟它直视,因为这样会激怒它。由此看来,不仅人类,包括动物在内,对被注视的反感,应该源一种自我保护。

    就这个角度看,“社恐”也无可厚非,无非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罢了。《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以现代人的观点观之,黛玉恐怕是典型的“社恐”。但是,对于寄人篱下,初来乍到的她,这恰恰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保护。

    但是,“社恐”绝不是什么优点,而是一种缺陷。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温良恭俭让”,以谦卑内敛为美德,并不就是让人们怯懦。不然,游说诸侯的孔子,纵横捭阖的纵横家们如何青史留名;舌战群儒的孔明,单刀赴会的关羽,又如何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当下社会,科技已让地球成为“一村”。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老子向往的“小国寡民”的古代原始理想社会不复存在,“离群索居,孤来独往”的生活方式也不现实,似乎无人能够“遗世独立”。克服社交的恐惧,势在必然。

    我们经常羡慕那些在大庭广座之中谈笑风生、举止从容、左右逢源的人,慨叹其气场之大。其实,气场是可变化的,强大的“气场”主要在于自信。

    那么,作为中学生如何才能克服“社恐”,建立自信?我想,最起码须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处乱不惊的淡然,对交流中相关话题、相关领域知识的熟稔以及对生活中社交场合的广泛观摩学习。

    回避不能解决问题,越回避越困难。让我们走出“社恐”的阴霾,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的释放自己吧!



掬水赏月
拙笔绘人生,著文以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