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游戏,有趣灵魂|CAS校友徐莉佳:帆船是我的情人,大海是我的老师

文摘   2024-04-15 19:41   上海  

听一千零一个创业与人生的故事




导言


坐在我对面的这位奥运冠军,竟然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闭幕式的旗手。


不为别的,只为她在英国人的家门口,夺得了一枚在英国极其盛行的运动项目的金牌——有点类似于一名外国人跑到中国来比赛,然后拿了一枚乒乓球的金牌。而这个项目在中国,知道它完整名称的人恐怕少于万分之一。


这个项目的全称是帆船激光雷迪尔级。这枚金牌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中国乃至亚洲帆船史上的首枚奥运金牌。


在我的眼里,这枚金牌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首枚”这种数字上的价值。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民族文化和精神转型的启航信号。


且听我为你一一道来。



 无限游戏,有趣灵魂 

01

缘起帆船,风浪中前行


1997香港全国赛冠军与霍震霆合影


1997年,香港正式从英国人的管辖之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也正是在同一年,一名叫做徐莉佳的10岁上海小姑娘,被帆船队的教练一眼相中,在这个项目上迈出了她的第一步。


谁也不会想到的是,15年之后,她在英国人的海域里虎口夺食,获得了帆船激光雷迪尔级的金牌一枚。这让人不禁感慨,历史轮回流转,总会在不经意之间制造一些有意思的巧合,或者埋下一些当时完全就意想不到的伏笔。只有当我们从后人的视角向前追溯,才能依稀看到一丝历史前行的脉络。


毕竟,“航海”这两个字出现在中国的历史当中,还属于600年前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随后,就像是一名尝试了新鲜事物后已经满足的孩子,这个国家并没有在大海上留下继续探索的足迹,而是向内发展,毕竟这个民族的根依然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


由此,这个国家一度错过了公元1500年以来的大航海时代。也因此,拥有了一段不那么美好的过往。


毕竟,大海对于这个民族来说,还属于一个稍显陌生的事物。尝试了新鲜的玩意儿,出于安全感的需要或者是在传统力量的影响下,继续去干自己的老本行,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似乎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毕竟,当年那些西方人的出海,多多少少也是出于生存的危机而不得不向外拓展,有时候甚至还有一种随时随地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感觉。


但是,内心那种对大海的向往,终究是无法遮掩的。无论这位5000年的老人外表看起来多么沧桑、多么成熟,内心那个渴望航海的小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的。他说,我想冒点险,出去探索一下外面的世界,经历了那些之后,我才会觉得自己真正地长大了,可以称之为一个成人了。


这个成年礼的一个部分,就体现在帆船运动上。或者说,徐莉佳本人的经历,就是这个民族新一次成年礼的一部分。


此话怎讲?


如果你对帆船或航海项目还有一些记忆的话,你可能会记得“郭川”这个名字。这位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的英雄,在2016年一次单人帆船横跨太平洋的过程中不幸失联。


就像是那些挑战珠峰的勇士,谁也不知道,这次是珠峰/大海允许他们攀登/通过,还是会把他们的生命永久地留在这里。


这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尝试,也是试图在大自然的伟力下留下一点点人类痕迹的壮举。


用莉佳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有一天她的生命消逝于大海之中,她会觉得此生没有任何的遗憾。

1998年还在宿舍写作业的莉佳


她和她曾经的队友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当年在海上的一次极其危险的经历。


那是一次例行的海上训练。那时候的莉佳,只有12岁,练习帆船项目仅仅两年的时间,还是个训练完后还得学习写作业的孩子。


突然间海风肆虐,两层楼高的巨浪席卷在无情的大海上。


这个时候的紧急预案通常是弃船逃生——抛下各自小小的单人帆船,回到宽敞平稳的教练船上挨过风浪。


然而,本应是所有人避风港湾的教练船,却第一个翻了船。两名教练紧急抛下船锚稳住船只,却已无法向队员们施以援手了。


危难之际,那些略有经验的“老”队员们纷纷靠近莉佳这样的小队员,大家互相鼓励着,在绝望中保持着希望,如履薄冰地在狂风肆虐的大海里航行了三四个小时,才得以上岸。


直到这个时候,所有人才围成一圈,抱头痛哭。


这个时候,两位教练依然被困在海上。


奇迹的是,在这种天气下本应无法扎住海底流沙的船锚,意外地钩住了一块海底的石头,两名教练就此没有被洋流冲到外海,后来被一艘路过的渔船所救。而在这种天气本应有所损坏的那些单人帆船,竟然都完好无损。


就好像是大自然对莉佳他们的一次试炼,而他们成功地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可是你永远都不知道,眼前的海浪究竟是一次试炼,还是来自大自然的愤怒。作为一名帆船运动员,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敬畏”。


那一年正是1999年,又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那一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


那一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那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那是我们重新融入世界、迎接更广阔天地的一年,也是充满着惊涛骇浪的一年。





 无限游戏,有趣灵魂 

02

失败与限制,成长最好的助力


2012伦敦奥运冲线欢呼


让我们暂停一下对宏大的时空背景的叙述,来把注意力放在徐莉佳本人的身上。


从第一次入选帆船集训队到夺得伦敦奥运会金牌,她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


就像任何一个运动员那样,伤病始终是她最大的敌人。


2003年,她的左腿长了一处肿瘤。只有16岁的她,并不想错过雅典奥运会的选拔赛,想以保守治疗代替手术治疗。在医生和父母的提醒下,她意识到保守治疗可能会带来病情恶化并被截肢的风险。于是,人生第一次的奥运参赛机会,就这么遗憾地错过了。她从那一次的经历中学习到,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就不会那么在意当下的得失了。


2002年12月24日平安夜,记得很清楚,手术后出来外面下着大雪,痛的度秒如年莉佳经历了一次长达一年的伤病。失去帆船的每一天,她都怀念着蔚蓝的大海。她怀念着独自驾驶着帆船的那些瞬间,时刻关注着风力、风向以及洋流的速度与方向,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技战术,不断地尝试让自己顺应着大海的变化,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浩瀚的大自然中。那是一种极致的、天人合一的心流。这一次的伤病让她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生命当中不能没有帆船。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后的某一天清晨,徐莉佳睁开眼睛,感受到自己躺在床上,怎么也无法起身。整个颈椎到腰椎,所有的肌肉都在抽搐。那一刻她意识到,一切都该结束了。作为一名顶尖运动员,她时刻在把自己推向极限,但最后,又必须无比残忍地尊重限制。这种限制既来自于自己的身体,也来自于帆船运动本身——在瞬息万变的大海上,莉佳没有任何的时间去抱怨或对抗,她只能在变化发生的当下,极速调整自己的动作和战术。


好友曾说她的性格极度地“逆来顺受”,而在莉佳的眼里,与大海相处的经历教会了她“顺势而为”。也因此,在每一次人生的挫败中,她都不会沉迷其中,只会迅速地接受现实,然后去考虑:接下来该怎么办?


比如说,每一次伤病的时候,她都会利用这段难得的空档期,好好地读书。她沉醉于去读那些顶尖运动员的传记,并从林丹的经历中,学到了哪怕是生病了、受伤了,比赛也从来就不是什么随便的事情。哪怕扒了几层皮,拖着疲惫疼痛的身体,也要发挥出最好的潜能,比赛就是要力争去赢。她还喜欢中国的古代诗词,她说她从中读到了那么多的人生哲理,会让她面对逆境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在伤病期间,她还抽空去了上交大把本科学位给读了出来,一点也没有耽误什么。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莉佳喜爱读书的另一个原因,竟然是出于自身身体的另外一个限制:她左眼先天弱势基本看不清,而双耳听力只有普通人的一半。她也很快地接受了这种限制,并且笑称因为听力的原因,她身边的世界非常安静,别人嫌吵睡不着的时候,她都能够安然入睡。也正是在这样一个限制中,她主动选择把生活得更简单、更专注——训练、读书,别无他物。


莉佳家中的书柜


就是这样一种顺遂一切的心态,让她面对着身体的限制以及退役的现实,内心再割舍不下,也会冷静地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必须要放下,可是又离不开自己钟爱的运动事业,我能够做什么?于是,她选择做一名媒体人,去采访那些依旧奋战在运动场上的体育健儿们,让自己以另外一种形式继续着自己的热爱。在和那些运动员的对话当中,她同时也在和过去的自己保持着对话。


我问她,在她所采访的运动员中,让她印象深刻的名字有哪些?


她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跆拳道名将吴静钰,2008年和2012年两届奥运会金牌获得者,2016年卫冕失败,2020年再次尝试冲金又失败。


莉佳回忆当时对静钰的采访,静钰的态度很豁达,她说她只是希望给自己的女儿树立一个榜样:妈妈跌倒了没有关系,关键是跌倒了之后怎么站起来。在残酷的竞技体育中,你不是学到就是得到——要么获得胜利,要么得到成长。


不知道当时莉佳听到这段话的时候,她的心中会想起哪段曾经的记忆。也许是在她想要放弃的时候,她的父母对她的鼓励。恰恰是在那些关键时候鼓励她不要放弃的父母,却在日常的时候动不动就跟她说,你练这个太苦了、太累了,不要这么拼,好好地过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好。


2007年莉佳带着爸爸跑船


莉佳回忆到,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那些和父母的沟通,都是通过书信来完成的。那些失利后父母的勉励、打气和爱,就这样一字一句落在信纸上。至今,她还记得其中的一些话——“眼下的失利正是磨砺你的机会,你要挺过去,后面会见到彩虹的。”而她没有记得的、后来被人提醒的一封信,内容竟然是她对爸爸的“教育”:劝爸爸不要再抽烟,不要再打麻将。而一段时间之后爸爸竟然也回信给她,说他真的把烟和麻将都戒了,因为他想做一个更好的爸爸,而女儿也要努力训练,这是他和女儿之间跨越空间的约定。


书信的好处就是它们可以被保存起来,一直到现在还能看到当年的笔迹。信纸也许已经泛黄,但这些美好的回忆永远不会消失。那些等待父母来信的日子,就像是刻苦训练、等待自己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的那15年一样,既让莉佳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期待,但又能一点一点地磨练着自己的耐心,把注意力放在眼前能做的事情上,既不好高骛远,又不急躁冒进。





 无限游戏,有趣灵魂 

03

体育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2014年在伦敦塔桥下


2013年,莉佳选择去英国读书。在那里,她感受到了英国人浓浓的帆船氛围,也感受到了欧洲国家盛行的体育文化。她说过去的她是一个偏内向的人,可是去了英国之后,反而打开了很多。


我说英国人不是看起来很拘谨的吗?


她说英国人初次见面时的确很拘谨,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酒吧文化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体育文化。


比如说,当地有很多的体育项目。每到周末,就是大家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时间。如果没有体育的话,她大概率只会活跃在中国人的圈子里。而参与了体育活动之后,人心似乎就很容易打开,陌生人之间就会多了一种亲切感,然后大家会热情地邀请彼此去自己家里做客。就这样,人际关系自然地热络了起来,人和人之间因为有了一种共同参与到某一件事情当中的经历,而彼此产生了认同和联结。


她也看到了普通的英国家庭是如何利用体育运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在这种教育当中,首先是一种对于“热爱”的教育——先不考虑任何功利的想法,孩子你喜欢什么运动,在哪里有感觉有天赋,就尽情地去做吧,开心、享受就好。


这种体育教育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失败教育——一个人如何在运动当中面对失败,也会在生活当中如何面对失败。如果你还记得刚刚那位跆拳道奥运金牌获得者吴静钰的故事的话,你一定会被她对女儿的教育所触动。当然,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所谓的“失败教育”也有可能会变成:接受失败,从失败中学习,最后这些失败中的学习一定会通往成功。


莉佳和吴静钰的合影


但是,真正的体育文化却把失败看成是生命当中的一部分,和成功是平起平坐、完全等同的。失败并不一定通向成功,毕竟,冠军只有一个。而我们可以专注的,就是如何可以从失败中学习并成长。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有起有伏,所有的过往并不只是为了某一个高光时刻,它们都是我们人生重要的部分。而所有的这些不同的部分,也只是为了我们生命的自然发展。


想想也是,也只有把失败放在和成功等同的位置,我们才做到了真正的接纳与不批判。不把失败看成是成功之母,只是把它看成是生命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体验,仅此而已。当我们不去评判“成功”与“失败”的时候,我们也就允许自己、也允许他人去创造每个人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必在每件事情上都去关注那个结果,不必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都去考虑“我能获得什么”,到最后,我们的情感就得以自然地流动与释放,我们也会越来越愿意放下自己的执著,去创造社区文化,创造志愿者文化,创造服务他人的文化,让所有的人越来越来联结,而不是越来越分裂。


你看,在体育当中,我们花了极少的成本,却享受了运动中的快乐,以及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关于生命的体悟,这是一件投资回报率多高的事情呢?


抱歉,我又开始用一种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体育运动了。


其实与功利主义恰恰相反的是,在体育运动当中,我们收获最多的部分在于“投入”,而不是付出。而且这种“投入”,往往只是出于一种喜爱,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试想,当我们踢着自己喜欢的足球、玩着自己喜欢的帆船、跳着自己喜欢的街舞时,那种运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其实已经足够了。我们在运动,在玩,同时也在表达最真实的自我,也在享受活生生的生命本身。这种投入的感觉,就是“爱”。


这让我想起了莉佳初次接触帆船时的心情。一个10岁的女孩子,离开了固定不变的游泳池,面对着宽阔又充满着变化的大海时,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项运动。随着她在这项运动中投入得越多,这份爱就变得越来越深沉。当这份爱越来越深沉的时候,她自然而然地,就会变得自律、努力、越来越有目标感、也越来越愿意为这份爱投入更多。





 无限游戏,有趣灵魂 

04

我的眼前是星辰大海


莉佳航海大帆船队参加2024上海帆船公开赛


如今的莉佳,早已完成了成为一名媒体人的转型。如今,她把目光放在了一个新的起点:组建一支大帆船队。


组建船队的想法萌芽于莉佳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她看到了国外的选手除了日常的专业训练外,还会参与到各种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帆船比赛当中。她看到了这项运动更多的可能性。


随后,这个萌芽在2023年莉佳报道世界环球帆船赛的时候进一步被激发了:她看到了在远洋大帆船的项目上,还鲜有中国人的面孔。作为一名航海人,她的身体中始终流淌着渴望向外探索的血液。而且对她来说,这种向外探索的动力,不只是为了满足她个人的好奇心,用她自己的话来说:“组建船队的意义不在于我自己想玩几场比赛而已,而是我的船队能为中国的帆船运动事业带去一些长远的价值。”


然而,组建大帆船队谈何容易。首先,不是奥运项目,无法从官方获得奥运项目那般举国体制的资金支持。。其次,帆船项目在中国依然还是一个少有人知的项目,在民间的认可度也远远赶上不欧洲国家。


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完完全全就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创业。


就连莉佳自己,也无法待在过去的身份和技能里——从单人帆船转到大帆船,莉佳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船长。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现在还是一名“最安静的船长”,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自己观察一切,自己思考一切,自己操纵一切。而现在她要成为一名指挥者,要告诉她的船员我们的方向在哪里,接下来要怎么做。


至于资金如何募集,船员如何招募和磨合,如何长远地把船队运营下去,都是一个个摆在她面前的,需要再去学习的课题。


但她并不畏惧,她的眼里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因为她对帆船的热爱,还因为她的身上有一种使命感——她在职业生涯中,亲眼见证着中国的帆船选手们从世界排名100名开外的成绩艰难地挤进前100名,再慢慢地进入前50名,前20名,然后终于达到了亚洲的顶级水平,并能和世界顶尖高手同场竞技,并通过莉佳本人,达成了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奥运冠军。


2012国际帆联劳力士-最佳女运动员


而奥运冠军之后,莉佳又要面对一条新的路:在中国推广帆船运动。这条路从来没有人走过,她也并不能获得像争取奥运金牌时那么多的资源来帮她,她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踏出第一步。也许在这件事情上,她也只能扮演一个和曾经的帆船前辈们类似的角色——为后人栽树,让后人乘凉。但她并不在意,因为她已经把自己的角色完全融入到了历史的洪流之中。那次10岁时第一次尝试帆船时的惊喜,会让人想起哈利波特在对角巷的魔杖店挑选魔杖的场景——既是哈利选择了魔杖,也是魔杖选择了自己的主人。这是一场她和帆船之间的双向奔赴,她深深地感恩从帆船当中获得的一切,也心甘情愿地为帆船付出一切。


她说,获得奥运冠军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密集的媒体采访与各种公众场合的出席邀请着实给这些奥运冠军们带来了沉重的社交压力。同样的问题被反复问上几百遍,同样的话要反复说上几百遍,但是,当她想到这是绝好的推广自己热爱的帆船运动的机会的时候,伴随着这些压力而来的,还有希望和期盼。


为了推广帆船运动,

莉佳出版了漫画版《跟奥运冠军学帆船》


她说,有一位她很敬重的国外运动员曾经跟她说:“所有在陆地上需要面对的,大海早已教会了我一切。”


是的,大海教会了她感恩——在海上无法洗澡,也无法随时想吃东西就吃东西,很多在陆地上已经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的,在大海上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当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剩下来的就只有感恩。


大海也教会了她坦然和臣服——没有任何的抱怨和斤斤计较,当挑战来袭的时候,没有一秒钟的犹豫,就是去应对当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这才是冠军的心态。这样的大海也能让她感受到大自然面前人的渺小,也让她意识到,自己只是历史滚滚的长河中,承担着某一责任与使命的小水滴而已。


大海同时也教会了她互助——正是在大海上意识到人的脆弱,团结互助才是所有经历了海上风浪的人心中的第一守则。哪怕自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小水滴,但它会和其他的水滴一起,互相支持着,帮助着,就像99年那次恶劣天气下整个帆船队所做那样,把一滴滴小水滴汇集起来,才能形成更大的力量,完成更大的使命。


莉佳回忆到,那天被暴风雨困在海上时,她在心中不停地向天上的外公祈祷,请求外公能够保佑自己。而那些紧紧地团聚在一起、互相打气鼓励的同伴们,就好像是外公派来的天使。面对大海的无情,人们唯一可以做的,也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就是抱团取暖。


体育,就是把人心紧紧凝聚在一起的事物啊。不管是运动员、教练、后勤人员、家人还是支持者,它让我们所有人能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也因为共同的投入而深度地参与了彼此的生命,成为一种命运的共同体。


如此一来,莉佳的故事就不仅是她自己的故事。就像当年被选中作为旗手那样,她是一个代表,代表着这个民族开始向海外拓展一种精神、一股力量。这里没有征服的野心,有的只是迈向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探索之心,以及通过海洋把更多的人凝聚在一起,创造一个彼此依存、彼此联结、彼此融合的世界。虽然当下的这片海域风大浪大,但只是因为我们需要这风浪来测试我们的勇气和决心,也需要这现实让我们学会专注当下,直面挑战。


莉佳永远在路上,她的眼前是星辰大海。





CASer如是说


问:当时是什么样的机缘报名了CAS无限游戏研修营呢?
答:当时是冲着慕雅老师去的。我在一个其他的场合看到了她在台上的表现,又有表现力又有幽默感,我自己很想在舞台上也成为她这样的人。


问:那现在如果用几句话来形容你在CAS无限游戏研修营的体验,你会怎么说?

答:最难忘的是我觉得这里像一个大家庭,大家仅仅在一起三天的时间,竟然能够彼此想要掏心掏肺的去为我们这个群体其他人去做一切事情。大家私底下都想为我这个大帆船的团队去募集资金,然后课程结束后还收到了彼此之间赠送的礼物,这种力量不是外面的其他的课程能够创造出来的。大家就好像是认识了几十年的朋友一样,这一点特别难忘。(补充:参加完CAS30的学习之后,莉佳航海收到了来自同班同学徐建新所创的奥普生物的商业赞助,同学们之间的支持与鼓励让人难忘。)


问:最后如果送一段话给阅读你这篇故事的读者的话,你想说什么?

答: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与有情人,做快乐事,莫问是劫是缘。帆船是我的“情人”,你呢?


徐莉佳传媒之声
亚洲首位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的个人媒体平台-- 体育人物访谈、赛事报道、帆船资讯、缤纷生活、旅行分享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