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国企地产,真的太累了!

文摘   2024-10-14 21:42   重庆  

国企地产职场是一座围城

转自地产offer
作者地产offer
编辑你才建筑师



国企地产职场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记忆中,自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从来没有哪段日子如此沮丧,而这一切都要从加入某房企地产的那一天开始说起…

 

2020年初,疫情仍处于肆虐期,当时还未办理入职手续的我在老家宅着,突然某天接到区域通知,一周后所在城市公司正式复工,防疫物资必须提前到位。

 

敏感时期,口罩酒精都难以采购,在无数团购群里找货源,半夜联系供应商发货,甚至听说老家文具店里有口罩,立刻跑去采购,终于在复工前两天所有物资到位,而这些,都是自己垫资购买,公司只说一句后期报销,再无后文。

 

由于当时综管部两位同事都在区域公司,无法抽身过来,只有一位前台协助包装防疫物资,消杀消毒,准备复工物资,两人忙完已是凌晨。

 

让自己掏心掏肺默默付出的初衷,仅仅是看好这家公司,希望能共同成长,辉煌壮大。可是没想到最开始的这份初心,就像是投身给一位渣男,最终被伤到遍体鳞伤。

 

1、公司人事变动大,经历了区域高管层更换,莫名被卷入政治斗争。

 

入职初期因为疫情原因,迟迟未去区域公司报到,当时都是通过视频与区域人力、综管负责人沟通汇报工作,等到几个月后第一次去,是参加人力负责人的离职宴,内心充满感伤,不曾想第一次见到他本人竟是离别。

 

虽然说他是有更好的机会自己选择离开,但事后听到传言,却也是因为不受重视,难以融入总部人力条线等等,个中滋味,或许经历过才明白。往后的日子里,我每天忙于事务工作,伴随着城市公司不断扩张而步履不停,直到突然听到消息,区域董事长将被调任回总部。

 

这位面试时让我印象极深的领导,由内散发的儒雅气质,与曾经接触的地产人大为不同,犹记得当时与他聊到,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跳槽,希望自己能和这个城市公司一起从0到1,深耕于此,他微微一笑说,你还年轻怎么会想这就是终点。一语成谶,这里不是他的终点,也不是我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区域董事长从总部过来后,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改革,第一步就是换人。其他几个城市领导班子几乎都被换掉,而干人手腕之狠,丝毫没有国企人性风格,当时某城市总因业绩下滑为由被调至区域任部门副职,该人一气之下办了离职,在区域一天脸都没露。

 

大量中层干部被换,评判标准出奇统一,以是否为“自己人”或抱大腿能力作为参考依据,例如区域董事长财务出身,大力提拔财务条线人员,既管财务又管行政,费用一进一出均掌握在手;又例如区域人力部副经理因抱紧领导大腿,直接调至城市公司任副总经理,与地产资深前辈平起平坐,公然打脸他人。

 

2、老牌房企,资金实力强,内部体系及机制落后,无法支撑发展。


本人曾就职于上一家公司号称行业“小碧桂园”,从2015年由本土向全国化布局仅花了几年时间,各专业体系均较成熟,而其阿米巴机制更是将人与资源用到极致,虽说业内诟病多,但能够短期内迅猛发展,必有其长处。

 

而后进的这家国企,让我体验了一把坐过山车的感觉。在“小碧桂园”时,内部提倡对标学习,经常会接触到同行优质房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本以为品牌房企的体系应该都比较成熟,却不想作为一家老牌国企,而且是某一线城市排名第一的老牌国企,内部体系之杂乱、落后让我刷新了认知。

 

本人所在的人力条线,总部一年到头从未组织下面的区域和城市公司开过专业条线会,更别说条线培训了,制度方面也未见有过更新调整;

 

而作为一家拥有上万员工的房企,连职级体系都未形成统一标准,区域和城市毫无专业和管理序列一说,各组织职级差异也相当诡异,比如区域部门经理/副经理可以直接调任为城市公司总经理/副总,没有任何培养和考察动作,领导觉得行就直接任命,而这类人仅仅是因为地域优势,在当地以部门负责人水平招入,却被认为能够担起一个城市或地区一把手,真是狠狠打脸其他同行前辈;


隔壁的一个领导更奇葩,身材矮小,常年得不到爱,异常饥渴难耐。设计出身,后来竟然忽悠当了项目总、投资总,现在还整天跪舔领导想去当城市总,经常性压榨合作方至红灯区出入高档会所。能力上一致被认为很差,无非在拍马屁上肯下功夫。品德更差,经常性在会议上破口大骂,大吼大叫,会上开会完全是靠骂和靠吼征服别人,毫无做事逻辑。这种人才,竟然想着当城市总。还有其他权色交易小故事这里先不细说,如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文末加入知识请求查看。


而其他业务条线,我所了解到的比如没有产品标准体系,每拿一个新项目,设计方案要改几十版审批至区域和总部,从无产品迭代更新一说;

 

成本招采体系也是因流程复杂周期长,完全跟不上项目开发节奏,经常出现拿地几个月后,总包和其他乙方单位迟迟未进场,而城市公司想走高周转快进快出,也因为内部体系受限,推动极其困难;

 

又比如投资拿地阶段,总部和区域领导轮番来现场看地,每批人意见和想法不同,城市公司上会材料就得跟着领导意见修改几十次方能勉强通过,可笑的是内部连投资测算表都无标准,全国这么多城市各做各的;


再比如营销部门,项目完成开盘90%去化任务,结果总部说不算成功开盘,被要求写复盘反思报告,至于怎样才算成功,亦无标准;

 

一线基层员工时常觉得奇怪,总部和区域的定位不应该是作为指挥员和裁判员,去制定标准搭建体系,由城市公司执行落地,为何在这里事事都是从下往上推动,导致沟通成本极高,而最终也不落好,反被上级组织认为是异类;

 

或许很多总部和区域员工会觉得这是一家很安逸的公司,毕竟每天只管跟下面城市收收表格催催进度就行,至于收上去的无数表格拿来做什么,也许他们也不知道。

 

3、人效和管理费控制严格,背后却是员工的“无私”付出。


本人入职时负责人力和行政条线,当时有行政岗员工对我说,要记得去办一张大额信用卡,时常会用上。我天真地认为,堂堂国企总不会让员工去大量垫资吧,后来才知道曾经多单纯。


从入职起就开始了垫资道路,每次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公司没有备用金一说,而报销周期之久,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两年。年底写总结报告时,看着那不到1%的管理费率,心中五味杂陈,很想问问公司,上上下下各部门员工垫的几百万费用,什么时候才能报销?


城市公司员工,拿着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顶着高周转的压力,干着高强度的工作,在异地获取新项目后,公司简单一句没有开荒费用,让一线项目同事垫资几十万,去租赁宿舍,开办食堂,自行解决温饱问题,很想问问公司,领导办公室的椅子坐着是否心安?

作战在一线的城市团队,永远都是冲在最前方的战马,大家怀抱初心,一心想着把项目做好,让公司做大做强,能够成为当地标杆。

而大家的殷切付出,最终得来的,是连节日福利物资都被区别对待,当拿着手上低廉的过节物资,很想问问公司,一线员工是不配拥有同等福利吗?
 
4、基层员工发展受限,温水煮青蛙,“内卷”严重。

该房企2019年进入某城市市场,一个月内连中三块地,引起当地同行一阵轰动,虽然事后没有任何品牌发布的声音,但对该公司还是颇有兴趣,经同行朋友引荐,加上当时领导同事基本来自TOP20房企,观念风格匹配,毫不犹豫选择加入。

后来和参与拍地的投拓管培生聊过他在公司的职业发展,作为一位入职四五年的校招生,曾多次参与或主导公司获取优质土地,职位却仅是主管,向上发展困难,公司也未对其进行轮岗培养。

而另外几位从总部调来的管培生,也很难参与公司经营层面业务,较多的是基础事务、表格数据统计等内容,更有甚者,总部每年从清华北大招录到的管培生,做的事情却是部门秘书的活,没有培养体系,缺少轮岗和实践机会,让这些天之骄子在短短几年后,就与其他房企管培生拉开了巨大差距。

而从上至下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氛围,也给员工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拿着能够填饱肚子的薪酬,做着毫无专业度的事情,只要保持足够的“忠诚”,就能在这家公司“行稳致远”。

而唯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这份“忠诚”,也在经历多轮管理层更换后,逐渐变了味,员工的心思不再是专注于专业的提升,而是如何获取领导信任与欢心,这也使得一些优质员工选择了离开,剩下的又有多少能够真正为公司成长提供价值,不得而知。

当行业内各大房企在“黑铁时代”的挤压下,不断进行组织升级优化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内卷,还停留在尔虞我诈、攀龙附凤的阶段中。

回望这一路,走得太累太辛苦,身心俱疲。

就好像自己单方奔赴,最终还被渣男甩掉一样的感觉。到目前我仍在反思,造成当前局面,是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或许是自己不够积极主动,或许是领导被小人谗言迷惑,又或许是专业不被认可,各种原因我都想过,就是不愿去想,这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而我只是小炮灰。

此刻凌晨两点,看着天上的月亮,脑海里只有一句话,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你才建筑师
除了设计,对什么都感兴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