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荷兰,从陪伴到自我成长

教育   其他   2024-09-06 16:30   上海  

本文字数:2866,阅读时长大约11分钟

About the author


作者介绍

作者:

杨嘉鑫


国内就读院校及专业:

南京农业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留学经历:

2022年至今,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两年前,我前往荷兰,开始了留学生活。在充实的学习中,我掌握了专业知识,提升了学术能力,也为今后的职业选择找到了方向。





意外的选择

提及荷兰,我的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梵高、郁金香、风车这些词,此前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踏上这个西欧小国,开始一段苦中作乐的留学生活。


在南京农业大学就读期间, 我本计划在南京读研, 但大四时做了一个非常突然的决定——陪女朋友一起去国外留学。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我知道荷兰瓦赫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 & Research Center)曾多次被评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学,其环境科学专业的QS排名是全球第二,有着强劲的科研实力与严谨的学术氛围,非常适合想在学术领域深耕的学生。因为我本科所学的正是环境工程专业,也非常想继续读研做学术研究,所以就申请了瓦大环境科学专业,成功拿到offer


就这样,2022年我前往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留学。这所大学的所在地——瓦赫宁根,又被称为瓦村,还被誉为生命科学之城,让我感受到与学校非常相符的城市氛围——被草坪和农田包围,空气中偶尔还会有牛粪的味道,从里到外透露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气息。自此,我开始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

俯瞰校园全景


学业的磨炼


在国内时,我一直听说德国留学的学业压力非常大,没想到荷兰也如此,甚至被誉为“欧洲衡水”。瓦大第一学年有6个学期,每个学期的时长为一到两个月,学生每学期学一到两门课,学完立刻考试。相比于国内一学期上多门课并在最后集中考试,我感觉这里的模式对学生相对更友好,因为每次考试的科目很少,内容又刚刚学过。但代价就是平时更辛苦,因为课程节奏非常快,学生需要花很多时间自主学习,每天都有看不完的论文。当然这一点,我觉得全世界的研究生或许都一样。

真正让我感到压力巨大的是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瓦大非常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以及小组合作的多元性,许多课程都是老师直接决定分组,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自己选队友。我觉得自己在团队合作方面真的很倒霉,全年一共9次小组合作, 自己扮演了8次拉磨的驴。

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一门课上,那门课主要讲授的是如何从0到1开展一项科学研究,非常抽象。我当时和3个荷兰男生以及1个德国女生一起合作,在初期选小组课题时,我建议选择一个比较方便查找参考资料的课题,但他们更偏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即使那个课题看上去并不可行。一开始,我认为他们的做法值得自己学习,因为做一件事不应太过功利,而应该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因此,我非常愿意配合他们。但整个过程并不顺利,团队中只有那位德国女生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其他人一意孤行,完全不听从我的任何建议,并且删掉了我写的很多内容,使得我们小组的报告每次都被老师痛批。

那两个月我过得非常痛苦,又愤怒又委屈,感觉自己不适应这样的学习节奏,甚至想退学去申请其他国家留学。但父母和女友给了我许多鼓励,让我坚持下去。最终,我只能尽量理解小组成员的想法并呈现他们想要的结果,好在小组合作的报告成功压线通过,而我的考试成绩很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在后续的几次小组合作中,我的队友只有两类人:一类人永远都说自己有事,基本不参加小组合作;另一类人肯干活,业务水平却有些一言难尽,做出的东西基本都要重做。我的心态在这样高强度的磨炼中发生了改变,我开始慢慢以结果为导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记得第五学期的小组合作中,3个队友基本没参加过小组合作,只有我跟另一个非洲同学每天见面。这时的我,第一时间已经不觉得愤怒了,而是只想高效地把事情做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留学生有效沟通和合作,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总之,这一年,我感觉自己每天的主业都是小组合作,晚上回家才有时间整理和复习课上所学的重点内容。而这样的高强度学习让我感到非常充实,也更加珍惜时间,每天家、学校两点一线,仿佛回到了高中。


独立与创新


第二学年,我要做一个为期6个月的科研项目,并进行为期4个月的公司实习;同时,还得完成毕业论文。


在写毕业论文期间,导师会尽力满足学生的学术兴趣。如果学生有很想研究的主题,导师会尽力寻找契合点,以支持学生的研究。我最终选择的课题是探究全球粮食贸易对河流氮污染的影响。在做毕业论文研究时,我本以为会像在国内一样,有一个博士生手把手地指导,结果第一天就被导师告知全部要靠自己,独立和创新是我们组硕士生必备的品质。


这让我感到非常困难,因为我已习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突然的“放养”让我无所适从,特别是面对一个自己完全没有基础的课题。在后面的7个月中,我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确定了研究方案,又通过网上的教程掌握了R语言和ArcGIS,用以处理数据和绘图。当我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毕业论文时,真的非常开心。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不仅在学术上帮我把控方向,经常提出建设性意见,引领我走出牛角尖;还在精神上给予我很多鼓励,比如,要勇敢、要勇于尝试、要耐心纠错,不要害怕面对未知的东西等。这7个月中,我仿佛一个博士生,自己研究一个全新的课题,老师只把控大致方向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而我则需要想方设法来满足老师提的要求。每当科研进行不下去时,我都会感到崩溃。特别是在探究粮食进出口与国家河流污染的关系时,由于数据质量不如意, 我尝试了很多统计学方法,但结果都很差。这时,我去请教国内读研的朋友们,一起探讨该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也正因这段痛苦的科研经历,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适合读博,因为读博需要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心态,而这些我并不具备。


记得在毕业论文答辩当天,我非常紧张,害怕不能把课题解释清楚。但经过一小时与考官的高强度问答后,对方对我论文所做的创新点非常满意,并在最后恭喜我获得了一个远高于平均分的论文成绩。那一天,虽然荷兰的天气依旧阴雨连绵,但我的内心真是光芒万丈。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我非常感谢导师,她总是不厌其烦地鼓励、指导我。我最大的收获有两点:第一,我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个课题,有效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我变得更有耐心了,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不再只想着逃避,而是愿意沉下心来,去尝试一下。

毕业论文答辩顺利通过

04

生活的色彩


在留学中,快乐的回忆也不少。


首先,我非常庆幸自己和女朋友一起出国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感情更加深厚了。每天,我们一起做菜,锻炼厨艺。我现在已经能做很多大菜了,如红烧肉、炖排骨等,这是几年前的自己完全不敢想象的,毕竟刚到荷兰时自己连鸡蛋都会炒糊。

与朋友们一起下厨


其次,我遇到了一群非常好的朋友。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和朋友们的三观都非常契合,每次跟他们聚在一起都有讲不完的话。我们每周都会小聚,有时在家做饭、玩桌游,有时去其他城市,例如阿姆斯特丹、乌特、海牙、杜塞,品尝美食。偶尔,我们还开展火锅派对、烧烤派对,这样简单的快乐真的很让我满足。此外,拿着欧盟签证,我还常跟朋友们去其他国家游玩,收获了许多愉快的回忆。


现在,我已回国,在上海一家老牌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咨询公司做有关ESG和双碳方向的实习,这是我认为非常有前景且感兴趣的工作岗位。更幸运的是,公司的前辈都非常友好,不仅有着很强的业务水平,还愿意传授经验。希望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我可以发挥专长,努力跟上他们的步伐,争取多积累项目经验。


总体而言,在荷兰的留学经历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财富,不仅学到了前沿的知识,还在异国他乡的求学与生活中,提升了能力,锻炼了心态,变得更加优秀。











编辑:刘闻亮

责任编辑:白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成才与就业》杂志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推荐阅读





【视野】留学英美法的成长与探索
【视野】在爬坡中 开启留学生活
【视野】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成才与就业
《成才与就业》的主要读者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富有上进心的有志青少年。《成才与就业》\x0a始终致力于不断满足青少年学生读者对职业指导教育的需求,为他们求学、求职、求发展助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