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又名扶桑、赤槿、佛桑、红木槿、桑槿、大红花、状元红,属锦葵科木槿属常绿灌木。因其外形与木槿花相似,故得名“朱槿”。其实扶桑这个名字是朱槿别名“佛桑”的误读,跟日本没有一点关系,因为扶桑与“服丧”同音,因此朱槿的名字比较受人们的喜爱。
朱槿种类繁多,现代人们将所有类型统称为朱槿,但在古代却不一样,在古代只有红色花的才叫朱槿。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中记载:“朱槿花,茎、叶皆如桑,叶光而厚,树高止四、五尺……其花深红色,五出,大如蜀葵,有蕊一条……出高凉郡。一名赤槿,一名日及。”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木部三·木之三·灌木类》中记载:“朱槿,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绿,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色者尤贵,呼为朱槿。”晚清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佛桑,枝叶类桑,花丹色者名朱槿,白者曰白槿.......”。
白槿
品种分类
朱槿品种繁多,全球有3000种以上,以夏威夷为最多。中国种植的品种不多,习惯上以花瓣为第一级、花色为第二级、花径为第三级分类标准。适于庭院种植的有小旋粉、迷你白、花上花(这种在花丝管上有花瓣的朱槿,中国古代以佛桑、花上花等名称之)、粉牡丹、粉西施等品种,适于盆栽的有艳红等品种。
形态特征
朱槿株高约1-3米,小枝圆柱形,疏被星状柔毛。叶阔卵形或狭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具粗齿或缺刻;花单生于上部叶腋间,常下垂,疏被星状柔毛或近平滑无毛,近端有节;花萼钟形,被星状柔毛,裂片5,卵形至披针形;花冠呈漏斗形,玫瑰红色或淡红、淡黄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圆,外面疏被柔毛;蒴果卵形,平滑无毛,有喙。花期全年。
朱槿从花开到花落的时间比较短,有些品种甚至是朝开暮落,可是在超长的花期中,不断有花开开落落,让人有一种春夏秋冬都能见到朱槿花的感觉。
产地习性
朱槿原产于我国,分布于广东、福建及广西等地,中国华南地区普遍栽培。其性喜阳光充足及温暖湿润的环境,不耐阴、不耐寒、不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除盐碱地外一般均可栽植,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或粘土壤为宜。朱槿可采用扦插、嫁接和高空压条等方式进行繁殖。
植物文化
扶桑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据《诗经》记载,扶桑花是周朝时期宫廷中的一种观赏植物。到了汉朝,扶桑花已经成为皇室贵族的象征,被广泛种植在皇家园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扶桑花逐渐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并逐渐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在我国,扶桑花被誉为“花中之王”,象征着富贵、吉祥和长寿。在日本,扶桑花被称为“国花”,象征着美丽、纯洁和坚贞。在韩国,扶桑花则被视为“国花”,象征着忠诚、勇敢和独立。
唐代诗人李绅在《朱槿花》诗中写道:“瘴烟长暖无霜雪,槿艳繁花满树红。每叹芳菲四时厌,不知开落有春风。”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多首赞美扶桑的诗,其中一首写得尤为传神,诗云:“殷鲜一相杂,啼笑两难分。”他所描绘的深红色和鲜红色的扶桑花,争先恐后地挤在一起“啼笑两难分”的画面,真让人耳目一新。
明代诗人桑悦《咏扶桑》诗云:“南无艳卉斗猩红,净土门传到此中。欲供如来嫌色重,谓藏宣圣讶枝同。叶深似有慈云拥,蕊坼偏惊慧日烘。赏玩何妨三宿恋,只愁烧破太虚空。”他把扶桑的美与佛事结合起来进行赞美,更加使人增添了对扶桑的喜爱之情。
园林应用
朱槿花大色艳,花期长,除红色外,还有粉红、橙黄、黄、粉边红心及白色等不同品种;除单瓣外,还有重瓣品种,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
1、道路和公园绿化:朱槿因其花大色艳和全年开花的特性,是道路和公园绿化的理想选择。例如,在广西北海园林中,朱槿被广泛应用,主要分布在北海大道、西南大道等地,形成大面积的绿化带。
2、庭园和校园装饰:朱槿也可以作为庭园和校园的装饰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提供阴凉。在南方地区,朱槿常栽植于池畔、亭前、道旁和墙边,形成独特的景观。
3、盆栽应用:朱槿还适合作为盆栽植物,用于家庭养花、宾馆、会场等场所的布置,尤其在长江流域和北方地区,盆栽朱槿常用于点缀阳台或小庭园。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朱槿观赏期特别长,是夏秋季节公共场所摆放的主要盆栽花卉之一。
创作不易,点赞关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