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节观花植物——木芙蓉

乐活   2024-07-14 01:00   河北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与木槿、扶桑是近亲,属锦葵科木槿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花或白或粉或赤,皎若芙蓉出水,艳似菡萏展瓣,故有“芙蓉花”之称,又因其生于陆地,为木本植物,故又名“木芙蓉”。木芙蓉开的花一日三变,故又名“三变花”,其花耐寒,霜侵露凌却依然丰姿艳丽,占尽深秋风情,因而又名“拒霜花”。

形态特征

木芙蓉高2-5米,小枝、叶柄、花梗花萼均密被星状毛与直毛相混的细绵毛。叶宽卵形至圆卵形或心形,常5-7裂,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具钝圆锯齿,托叶披针形,常早落。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初开时白色或淡红色,后变深红色,花瓣近圆形,外面被毛,基部具髯毛。蒴果扁球形,被淡黄色刚毛和绵毛,种子肾形。花期8到10月。

别称由来

木芙蓉因其花色的变化和美丽的外观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的花蕊呈金黄色,花瓣呈白色、浅粉或红色,一日三变,清晨初开时一身皎白,中午时分略施粉黛,到了晚上又转为深红,因此有“三醉芙蓉”的美誉。这种变色特性使得木芙蓉在深秋的园林景观中格外绮丽,别具一格。木芙蓉花朵变色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花瓣中含有花青素和酸类物质,‌这些物质的浓度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一天之内的气温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木芙蓉花色的变化。

早晨的木芙蓉

中午的木芙蓉

傍晚的木芙蓉

木芙蓉被称为“拒霜花”,是因为它具有耐寒的特性。这种植物在霜降之后,即气温较冷的时候,其他许多植物已经凋零,但木芙蓉却依然能够继续开花。它的花朵看似柔弱,实际上不畏寒霜,因此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其别称“拒霜花”正是源于其不畏寒霜的特性,表达了它在寒冷环境中依然能够绽放的坚韧精神。

植物文化

《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花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名,八、九月始开,故名拒霜。生于陆,故曰地芙蓉。芙蓉花初开色白,继而转红,由浅而深,花色数变,以此得三变花之名。醉酒芙蓉,亦系形容其花之艳丽。”

在我国花文化中,木芙蓉与文学有着深厚的联系。王安石、苏轼等文学大家都曾以木芙蓉为题材进行创作,赞美其坚韧的品质和勇斗秋霜的精神。王安石在《木芙蓉》中写道:“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苏轼在《和陈述古拒霜花》中写道:“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木芙蓉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拒霜”的别称更加深入人心。

我国是木芙蓉的故乡,除东北、西北等寒冷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其分布,尤以湖南、四川最盛。木芙蓉是成都市的市花,在成都市的城内外,遍地都种植着木芙蓉,因此成都市又被称为“蓉城”。人们多将其植于池畔、水滨,形成"芙蓉照水"的园林景观。

生态特性

芙蓉喜光,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在长江流域以北地区露地栽植时,冬季地上部分常冻死,但第二年春季能从根部萌发新条,秋季能正常开花。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生长较快,萌蘖性强。繁殖方式有播种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和分株繁殖。

园林应用

木芙蓉作为园林观赏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其适应性强,花大色美,适宜配植于池畔、堤岸、水际。与其他园林植物一样,木芙蓉的枝、干、叶、芽有其自然生长规律,形成了四季中的不同形态。春季梢头嫩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夏季绿叶成荫,浓荫覆地,消除炎热带来清凉;秋季拒霜宜霜,花团锦簇,形色兼备;冬季褪去树叶,尽显扶疏枝干,寂静中孕育新的生机。一年四季,各有其独特的风姿和妙趣。 

木芙蓉多用于庭园栽植,可孤植、丛植于墙边、路旁、厅前等处。特别宜于配植水滨,开花时波光艳影,相得益彰,分外妖娆,所以《长物志》中记载:“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因此有“照水芙蓉”之称。此外,植于庭院、坡地、路边、林缘及建筑前,或栽花篱,都很合适。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也可作盆栽观赏。

创作不易,点赞关注。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二中浇花人
深耕园林一线二十余年,工作记录,学习笔记,探讨植物文化,分享园林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