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遍布于我们全身各个部位,为我们提供氧气和养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逐渐变硬变脆,血管很容易老化。
血液的浓度增加也很容易出现高血脂,甚至形成血栓,血管被堵塞,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所以在平时大家一定要注意疏通血管。
体内血脂高时,身体会有4个明显的表现,提醒你赶快检查
1.短暂性眼前发黑
血脂明显升高时,身上也会有一些明显的信号,如果看东西的时候总是出现短暂性的模糊,有可能是血脂过高了。人的眼睛想要维持正常功能,需要有足够的血液营养物质供给,才能满足周围神经的营养需求,提高视神经功能。
很多人平时没有注意血脂的控制,在血脂明显升高时血液循环受到阻碍,眼睛需要的营养物质无法提供,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这种表现,甚至会有短暂性的眼前发黑。
2.经常抽筋
频繁抽筋是高血脂最典型的症状。如果人体不能正常代谢多余的脂肪,多余的脂肪会在体内积聚,主要集中在肌肉附近,这将严重影响肌肉收缩,尤其是腿部。
因此,当肌肉痉挛发生时,应考虑高脂血症的原因。平时也可以多给四肢做一些辅助按摩,这样也可以有效的缓解抽筋的症状。
3.胸闷不适
一般情况下,血脂升高的时候,患者经常会感觉到自己有胸闷不适的情况出现。胸闷症状频繁出现也和血脂过高有关,血液循环阻碍,供给心脏的血液量不足,通常就会引发局部闷胀不适。因此,留意到自己总是胸闷明显,最好检查一下血脂。
4.肢体麻木感明显
血脂水平升高确实会带来负面影响,很多人莫名感觉到肢体麻木,很有可能就是血脂过高的信号。
在血脂水平升高时身体正常的血液循环无法保持,手脚缺乏的血液提供带来的影响明显,很多人就会感觉到这些部位有麻木的感觉,甚至正常的肢体活动无法保持。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明显,察觉到肢体麻木现象,需要及时检查血脂水平。如果确实跟血脂过高有关,应该马上降低血脂。
49岁女子三个月时间血脂从6.3到1.6
家住广西柳州的李艳,今年49岁,是一名国企的工作人员。李艳平时的工作比较清闲,基本不用加班。
为了打发时间,李艳报了一个班学做蛋糕,自从上了这个课之后,她的体型圆润了不少,每天上课制作的蛋糕都是由她自己解决的。
李艳非常喜欢吃蛋糕,虽然上课经常吃,但她依然百吃不厌。三个月前她参加了单位的集体体检,检查结果显示李艳患了高血脂,医生叮嘱她回去后要注意饮食,控制好血脂水平,血脂水平过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医生:3物是血脂“刮油机”
1.玉米
玉米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含有丰富的钙、磷、镁、铁、硒及维生素A、B1、B2、B6、E和胡萝卜素等,还富含纤维质。经常食用玉米的话,能够降低胆固醇并软化血管,对胆囊炎、胆结石和糖尿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2.洋葱
洋葱是一种很常见的食物,而且是一种健康养生的食物,这种食物是很特别的。
因为洋葱中含有前列腺癌这种营养素有着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很好的软化血管,而且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同时还可以起到降压降糖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预防血栓。
所以患有高血脂症的病人在平时可以多吃洋葱,特别是紫色洋葱,降血脂的功效会更好。
3.牛奶
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质,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同时,牛奶中的乳清酸能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从而降低血脂。建议每天早餐饮用一杯牛奶,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更佳。
如果患上高血脂,医生劝告:做好5件事,血脂很难升高!
1.坚持适量运动
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还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每天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帮助清除体内的坏脂肪。
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够促进体重的控制,减少脂肪积累,从而降低患高血脂症的风险。
2.合理选择食物
饮食是调理血脂的关键。减少摄入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如炸鸡、薯片等。
多摄入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如鱼类、坚果、橄榄油。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提供膳食纤维,降低胆固醇吸收。合理分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
3.戒烟戒酒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长期喝酒或者是长期抽烟的。这样对身体的健康是非常没有帮助的,不但会损伤到肝脏,肾脏和肺部,同时对血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因为烟酒当中含有的有害物质,会使得血液当中的甘油脂异常的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血脂上升,所以戒烟戒酒才是真正的保命之道!
4.疏解压力
社会发展的同时,很多人都处于压力过大和精神紧绷的状态,长时期下去就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的障碍,造成血管扩张能力的受损。
血管不能及时对血液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从而导致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保护血管就要控制自身的情绪,保证情绪的稳定,缓解自身的压力。
5.及时补水,多喝水
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而老年人体内失分较少,夏天体内容易缺水。身体缺水或是血液黏稠,对高血脂患者来说,容易造成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增加脑卒中的发生概率。
因此,高血脂患者在夏天要多喝水,及时补水,才能防止血液粘稠出现血栓,引发脑卒中、心绞痛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