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原文发布于2025年1月25日,原标题为《瞭望专访 | 汉字有多美?书协主席孙晓云这么说→》。
专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
◆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蕴含着巨量的审美信息,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和美学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之一
◆ 我们欣赏名家、大家的碑帖不是说一定要成为书法家,而是在内心奠定向美、向上的追求,努力往高处走、往美上走
◆ 各个时代的问号都不一样,各个时代的句号也会不一样。我的学习习惯是把前人的句号改成我的问号,经过思索、实践,再画上自己的句号
◆ 书法不仅仅是在写字,它更是在通过中国汉字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精神,在书写中领略、体验中国文化、中国文字的魅力。传承和发扬好书法,最关键是要推动书法成为必修课
尊崇汉字之美 守护文化之魂——专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
文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奔胜 张冉燃 蒋芳 邱冰清
写了60多年的字,孙晓云没有厌过、倦过,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拿起毛笔,我就是最幸福的人,也是离理想最近的人”。
孙晓云1955年出生在江苏南京。自3岁承家传习书画,60多年间不管是农村插队、部队服役,还是在画院、美术馆工作,始终不曾放下手中那管毛笔。
凭笔下的传统帖学功底和个人书法风貌,孙晓云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享有盛誉,作品曾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和七次全国书法大奖。
在孙晓云眼中,书法不只是书写之事,更是灵魂之事:“一个个汉字、一笔笔书写,不仅涉及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抚育、理想的培植。”
她近年创作推出的《中国赋》《中华匠心》《大美长江》《丝路情》等作品,即以重大事件、重要节点等为背景,记录、展示并演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精气神,力图以书写拨亮国人的精神灯火、渲染时代的审美底色。
2021年1月,孙晓云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在书写与生活日渐隔膜,甚至“提笔忘字”的当下,她对自己的书法立场和文化担当更为坚定:“要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神圣象征之一。”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面对传统经典书法承传这道时代课题,孙晓云的回答也是两个字:坚持。
▲ 孙晓云挥毫“登高望远”。本刊图片 2024.12
给书写审美“立法”
丨《瞭望》:您写了60多年的字,汉字在您内心是什么分量?
孙晓云: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汉字的的确确了不起。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蕴含着中华文明悠久古老的基因。
我国典籍的存世数量和绵延时间全球领先,汉字居功至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而且从来没有中断。可以说,中国有记载的3000多年历史,是靠文字书写记录下来的,文字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当然最近这100多年来,我们也在通过录音、录像、摄影等手段记录历史,但在这之前,文字就是记录历史的唯一工具。
同时,汉字不仅是中国人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汉字的造字寓意于形、形神兼备,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无论是商周古文字还是秦汉简牍,现在依然能读得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方言差异很大,但只要写成汉字,大家都能看得明白。从汉字产生以来,我们从没有离开过汉字,也无法想象回到没有汉字的蒙昧时代。
汉字是中国人一笔一画书写出来的,并慢慢形成了有审美的书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是书法的基石。
丨《瞭望》:怎么理解有审美的书法是慢慢形成的?
孙晓云: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度,“法”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有追寻的依据、有审美的高度,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书法。
▲ 孙晓云书法作品 受访者供图
目前可见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可甲骨文已经在文字的构造、表意诸方面相当成熟,形成文字的过程漫长,只是我们还没有在出土文物中发现。我们的文字史、书法史应该会更早、更长。
我们现在一提楷书,立即会想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等,但古人对楷书的概念与我们不一样。在楷书成熟的魏晋时代,不叫楷书,而叫“正书”“真书”。正书规范了点、横、竖、撇、捺、折、钩,后人以此为“楷则”,所以才称“楷书”,即可作为楷模的书法。这意味着,楷书的“楷”,不仅仅是端端正正,还有楷模的意思,表示书写的法则有“法”可依,有楷模可依。
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有了规范、统一的书法审美和法则。魏晋、唐留下来的法帖、法书,直到现在都被奉为书法的最高审美范本,被欣赏临摹、感叹致敬,也可看出汉字和书法对中华民族内心审美的塑造具有多么令人惊叹的感染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让相隔几千年时空距离的人同样心动。
丨《瞭望》:所以在您看来,书法远不只是一种书写的技能?
孙晓云:书法绝不仅仅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字书写技能,更是一种审美追求、情感呈现和精神表达。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蕴含着巨量的审美信息,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文化思维和美学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构建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文化自信自强的基石之一。
丨《瞭望》:您眼中的书法美在哪里?
孙晓云:《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所言“大美”,并非指具体事物之“美”,而是一种在自然中普遍而真实体会到的“美”。通俗地讲,“大美”乃最高标准。
书法的美,基于的是汉字的美,而汉字担得起“大美”二字。粗略概括,至少有字义美、字形美、字音美三个维度。字义美、字形美容易理解,字音美举个例子,比如“流水潺潺”,其读音就别有一番韵致,有音韵美。
在汉字造型、结构、用笔上的美,是要靠长期熏陶、目染、练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的。书写者的个性之美,既是建立在法度、规范的长期制约与磨砺下的共性,又是一种自然流露。只有熟悉人人必须遵守的共性,才能有高级的个性,才能与众不同,甚至独一无二。这恰恰是中国文人趣味与精神旨趣的艺术化、审美化的表现。
▲ 孙晓云书法作品 受访者供图
书写里的东方哲学
丨《瞭望》:能否举个例子谈谈您在书写中体会到的东方的文化思维方式?
孙晓云:比如书法讲究“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与儒释道的思维方式高度契合。倡导推崇平衡和谐、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不强拗造型,写字如修行,静谧似禅定,排除外界五光十色的干扰以及内心杂念,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笔画,避免走向过度的极端。
我是一个书法实践者,长期的书写让我感慨良多:书法的技法和法则与中国哲学息息相关。书写的深入后会发觉,汉字的起承转合、开张收拢、左右上下顾盼衔接,其实都暗合东方哲学的道理。
书写还帮助我领悟到很多哲理,比如什么叫“独善其身”,什么叫“吾日三省吾身”等,都是我从书写中悟到的。临帖时,我会纠结这一横有点太高了、这一撇有点太粗了,我就会要求自己、纠正自己,这个纠正的过程,就是反省、检查自己的过程。如果我们每一天都在书写的严格要求中度过,那不是“三省吾身”,而是百省、千省吾身,这对每个人的进益、帮助会非常大。有了这些体悟,我愈发觉得汉字确实伟大、确实了不起。
丨《瞭望》:年轻人能吃得了这种苦吗?会不会对自己太苛刻了?
孙晓云:我不觉得“三省吾身”是苦,反而会在纠正自己、校正自己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的自己,会开心得不得了,会很有成就感。
我们欣赏名家、大家的碑帖不是说一定要成为书法家,而是在内心奠定向美、向上的追求,努力往高处走、往美上走。就像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不是说每个人最终都能成尧成舜,而是说每个人都要努力走在成为尧舜的道路上。
从渐悟到顿悟
丨《瞭望》:以您的经验看,心中的意和手中的笔是什么关系?
孙晓云:在艺术实施的过程中,人会有非常明晰的目的,但艺术往往不一定听指挥,比如我想要写一个有灵动感觉的字,但笔下可能恰恰不是我想象的东西。
我写10张字,同一个内容、同一个尺寸,10张字永远不会是一样的,想一样也一样不了,它有随机应变的东西。换张纸、换支笔、换个心情,结果都不一样,可变性非常大。或者说,在艺术家有大控制的前提下,艺术有微妙的不可控制性。这是艺术的偶然性,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当然,在一遍一遍的书写实践中,也可能出现另外的契机,会有想象不到的因素为你所用,所以一定要实践,不动笔、不实践不行。
丨 《瞭望》:您是不是在说大量的书写后可能会突然被灵感光顾?
孙晓云:不一定是灵感,是不断的渐悟后,终有一天会顿悟。我自己体验过很多次这种顿悟的感觉,确实是欣喜若狂。
渐悟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你会有很多心得,可也还会有很多困惑,不要放过这些困惑,用一种不解决就是一块心病,就要弄懂、弄明白的钻劲,你就可能得到顿悟。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是要做尽力的人。
丨 《瞭望》:您似乎特别重视钻研?
孙晓云:我年轻时读到的一句话,对我启发非常大,大意是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我在问题前面停留的时间比别人长”。
这句话深深影响我,别人已经断定的事情,我要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断定。我一定要看大量的书、经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断定他讲得有道理,这个道理也才能成为我内心真正相信的道理。所以我的学习习惯是把前人的句号改成我的问号,经过思索、实践,再画上自己的句号。
各个时代的问号都不一样,各个时代的句号也会不一样。我是这个时代的人,我该怎么做,当然要经过身处这个时代的我自己的思索和实践,要根据现有情况分析判断,不能泥古不化,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我看来,学知识、学文化最让人受益的,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明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具体到个人,我的体会是把自己放在当今时代、当前社会的坐标系上,在这个坐标系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考量自己的长处,能够作出哪些贡献。
▲ 孙晓云书法作品 受访者供图
汉字书写性的重要
丨 《瞭望》:在这个坐标系上,您对自己的考量和安排就是书法传承吧?
孙晓云:对,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特别是近些年,很多工作都跟书法的普及推广有关。
丨《瞭望》:对书法的传承,最让您忧虑的是什么?
孙晓云:书法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在实际使用,个人交往、通信,乃至历史的记载、延续,文献积累,都要靠文字的书写。可是在有了电脑后,毛笔逐渐被淘汰,钢笔也逐渐被淘汰,人们越来越多使用电脑打字,甚至语音输入,汉字的书写性在弱化,甚至在逐渐消失。
汉字书写性弱化,对书法传承是非常大的缺陷。自古以来,汉字始终读、认、写一体,但由于科技高度发展、分工过于细化,比如文字学交给中文系,书写交给美术系等,导致三者面临可以相互剥离的情况,这就割裂了书法和汉字的关系,中国的文字离书写其实越来越远了,书法与我们的生活甚至已经隔膜。书法逐渐走向了纯艺术。
在这个时代,让公众重视书法并付诸行动,让大家拿起笔、写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否则文化自信的基础就会变得不牢靠,也牵涉到中华文明文化安全。
▲ 孙晓云书法作品 受访者供图
丨 《瞭望》:在加强书法与年轻人的连接上,未来有哪些考虑?
孙晓云: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书法艺术中“很多精气神的东西”提炼出来,怎样“传承和发扬好”。我想,最关键是要推动书法成为必修课。
书法不仅仅是在写字,它更是在通过中国汉字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精神,在书写中领略、体验中国文化、中国文字的魅力。一个个汉字、一笔笔书写,不仅涉及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文化的传递、心灵的抚育、理想的培植。这件事光靠呼吁和兴趣引导远远不够,它应该是全民教育,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把它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应有之义。
▲ 2024年10月20日,孙晓云在南京大学开办的“大美汉字”通识课上发言 受访者供图
丨 《瞭望》:这是否也是您在南京大学开办“大美汉字”通识课的原因?
孙晓云:汉字书写一方面要从小练习,因为书体、笔迹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所以从小就要写,从小写一辈子都不会忘。
另一方面,成年后的学习和习练也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栋梁责无旁贷应该了解中国文字发展史、了解汉字美在哪里、了解汉字书写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我们要培养他们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和审美意识,注重书法技巧、人文素质、中国精神的有机统一,教育引导更多南大学子了解汉字、感受汉字、传承汉字,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弘扬者。
所以我们不光是讲授,更非常注意为学生提供随时书写的环境,方便他们随便看、随意写。我们在图书馆放置一些书桌,提供笔墨纸砚,并陈设书法史、碑帖等跟书法有关的书籍,让师生们可以在浏览图书时直接拿起毛笔实践,做汉字书写的实践者。
丨《瞭望》:有没有考虑推出更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更接受的书法习练方式?
孙晓云:我们开发了很多书法衍生产品,比如通过扫描书籍二维码看我如何写字,方便大家随身带、随时看,比如一些可以在飞机、高铁小桌板上使用的书写工具等。
在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我们可以在手机、电脑上看到世界各大博物馆典藏的中国书法作品,它们清晰度很高,坐在家里就能领略书法珍品,给大众书法学习提供了无限空间。
我们中国书协还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开办《中国书法大会》节目,并翻译成6国文字,通过电视、网络广泛传播。受众6亿,年轻人达40%。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是书法学习最好的时代,但也是书法即将遗失、汉字书写即将遗失的时代。摆在当下,振兴书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孙晓云书法作品 受访者供图
让汉字屹立心间
丨《瞭望》:您为何始终强调写,主张拿起毛笔实践?
孙晓云:书法的传承跟文化传承一样,仅仅靠大脑认识、靠耳朵听、靠嘴巴讲,远远不够,一定要动手写、动手实践。
书法的书字,它的繁体是書,从字形看就有手持笔(聿)的象形意味。“聿”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很像一只手握着笔的样子,表示书写的动作、行为,所以一定要动笔写、要实践。汉字的书写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书写带来很多的传承体验,能直观感受、真正领略中国书法独特的造型美和艺术美,能感受毛笔和纸张之间的微妙反应,能察觉书写过程中的心态变化,也才能真正入心、入理、入情,才能真正让汉字之美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让汉字屹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
▲ 孙晓云在进行书法创作(2024年12月摄) 受访者供图
丨《瞭望》:只要写起来,普通人也都能从书写中受益吗?
孙晓云:当然。且不说我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就书写本身而言,它也能塑造精神气质、平和心态情绪,对专注力和定力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都说现代人坐不住,写书法哪里会坐不住?当你沉浸在书写中,几个小时一会儿就过去了,所以书法其实是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沉着淡定的精神享受。
而且书法不同于其他休闲方式的是,它从头到尾独自完成,失败也好、进步也好,后悔也好、改正也好,犹豫也好、彷徨也好,整个心路历程独属于你自己,是靠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一点一点获得的,所以你会对进步和提升特别踏实。
当然每个人平衡自己、放松自己的方法不同,但我觉得书写是最好的方法。它又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度过安宁幸福的分分秒秒,对身体健康、精神享受、心态安宁等百利而无一害。特别是它性价比最高也最省事,一方小桌面、一张纸、一管笔、一点墨足矣。我真心呼吁大家都来写字,我相信通过写字,你会感受到未曾体验的快乐、未曾感受的安慰、未曾领略的成就感。
丨《瞭望》:您谈了这么多在书写中习得、悟到的道理,以及书写的种种好处、妙处,书写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孙晓云:书法教会我头上有神明、脚下有底线、胸中有情怀,更关键是手里有活儿干。我的世界观、艺术观,以及我个人的处世原则、做人准则等,都跟书法有关。
书法给予我很多,而书法的传承又非常残酷,虽然后人可以通过临帖模仿前人,但前人最宝贵的特质很难复制、遗传,更不能再生。所以我唯有勉力去做,尽个人最大努力让书法点点滴滴渗透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和滋养,让书法这一宝贵财富传下去,不让它在我们这代人手上遗失。
▲ 孙晓云书法作品 受访者供图
坚定汉字自信、书写自信
丨《瞭望》:身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您如何看待自己肩负的文化新使命?
孙晓云:我从三岁多开始写字,从亲历者、实践者的角度,我的体会是,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自信是我发自内心的觉悟,中国人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中国才能强大。
我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首先体现在汉字自信、书写自信。在我接触的国际友人中,他们只要听到毛笔有几千年历史都会张大嘴巴、表达惊叹赞美。讲到中国文字从象形起源,一直发展到书法审美的确立,发展到人文精神的标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替代的。我们自己更要自信、更要坚定自信。
我对自己身处这样的大时代,特别是能贡献个人的力量,感到幸运和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的工作和文化自信直接相关。我愿意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尽量把我的体会、认识、感受和国家的方向、文化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不断用手中的毛笔说话,告诉大家汉字大美、书法大美。
丨《瞭望》:就您的感受而言,包括汉字书写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的认知度更高了吗?
孙晓云:一个很明显的感受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重视了解比过去多了很多。比如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法国文化部长告诉我,她最喜欢我写的《兰亭序》,可见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已经相当深。
▲ 孙晓云书法作品 受访者供图
另外,我们的书法节目也已经输送到世界各地,我的理论专著《书法有法》也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等40多个版本。
丨《瞭望》:您会展望中国文化未来的全球影响力吗?
孙晓云:与其畅想,不如实践。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也要坚持不懈去做具体的工作。就我个人而言,我要努力再努力,力争用书法讲好中国故事。我只是春夜的一滴雨,但千千万万滴雨汇聚在一起,就能汇成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好雨。
回顾我60多年的书写生涯,我实际只做了一件还没有做好的事,就是传统经典书法的承传。我力图用微不足道的严肃态度、以毕生的实践和溯本求源的精神,来说服、感召别人,让书法真正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让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神圣象征之一。有两个字始终镌刻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坚持。
来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