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我们又老了一岁,但热爱不会

企业   2024-12-19 17:48   宁夏  
时光静静流淌
季节悄然更替
不知不觉2024即将过去
我们又老了一岁

人生如月,易缺难圆
岁月如河,波澜不断
一路走来
风沙,沉淀了我们的气质
离别,造就了我们的坚强
岁月,拓宽了我们的心胸

青春不再
年华老去
唯有热爱
可抵岁月漫长





油房庄二区 殷晓珏

打开时间的盒子,把自己深深埋在美好回忆之中,看着20几年前的照片,回忆在石油战线上的点点滴滴,有过年轻、开心、沮丧、纠结、挣扎、一路走来的辛苦和幸福,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在大水坑采油二大队、东线的盘古梁采油作业区、银川办公楼管理站、油房庄二区都留下了我工作的足迹。倒过小班、填过资料、改过流程、扛着管钳巡过单井、爬过抽油机、换过毛辫子、拔过曲柄销子;也曾背着照相机往返于各个井站,留下一张张石油人为油拼搏的精彩瞬间;也曾站在舞台上,用声音歌颂祖国和企业;也曾站在讲台上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到身边的很多人;也曾作为讲解员,宣讲企业的惠民工程;也曾和队友一起站在运动赛场的领奖台上......
拉回记忆,想想那时的我们,满怀不舍和激情踏上陕北那片黄土高原。那破旧的铁皮房,曾让每个离家的人心里充满丝丝暖意,在那里有滴滴在响的电台声,有无数跳动的报表数字,有我魂牵梦绕的牵挂,在那尘土飞扬的羊肠小道上,留下了我的汗水、泪水、悲伤和快乐......
几经发展,采油三厂的原油产量持续攀升,员工工作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当尘土飞扬的小道变成宽阔的柏油路,当土丘变成宝石花的围墙,当一排排砖瓦房建成,当一个个花园式的井区部建立,油区面貌焕然一新,油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油田建设初见成效。
一路走来,我亲历了作业区和采油厂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所有采三人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的执着和坚守,哪怕岁月悠长,有所热爱才能不惧波澜起伏,永朝逆风飞翔,眼底充满星光,手中紧握梦想,对生活保持赤忱和热爱,直到万物明朗,未来可期。





桐寨作业区 王战虎

时光易老,热爱常燃。看到王战虎10年前的照片,便深深感受到,有些热爱,任凭时光流转,都不会褪色。
十年前,王战虎蹲在中心站的蔬菜棚里,手中拿着一颗西红柿,灿烂的阳光映照着他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庞。那时的他,眼中满是对生活和工作的憧憬,或许正在畅想着在这片广阔天地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怎样的未来,那笑容里藏着的是对未知的期待。
而如今,画面切换到了当下,在漫天飞雪的冬日里,王战虎身着工装,手里稳稳地拿着焊枪,雪花飘落在他的肩头,他却笑得格外开心。那笑容里,有岁月沉淀后的从容,更有对焊工这份工作一如既往的热爱。十年的时光,足以改变许多,他的面容添了皱纹,两鬓染上白霜,可面对焊枪时的那份专注和投入,丝毫未变。
十年里,王战虎在每一个焊接点上,都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与热爱。他不惧严寒酷暑,不畏岁月侵袭,那焊枪下绽放的火花,就如同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热爱之火,炽热且明亮。2024年,我们又老了一岁,但像王战虎这般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会跨越年龄,永远熠熠生辉,成为岁月里最动人的风景,也激励着我们去坚守自己心中的那份热爱,无惧时光。





盘古梁作业区 马海鑫

2002年10月,19岁的马海鑫从驿马技校毕业,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盘古梁,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从一个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到现在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能手,22年的时间里马海鑫感动过、失落过、拼搏过、失败过、高兴过……
马海鑫见证了作业区跨越50万吨、60万吨、10周年庆典、20周年庆典,“采油工”这个特殊的行业群体,让马海鑫失去了很多,没有时间陪父母、陪妻儿,在他的心里有着太多的亏欠。岁月流逝,时光匆匆,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马海鑫依旧保持着当年对石油人的那份热爱,告诉自己: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每一天,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学会取舍、懂得感恩,岁月回报我的必将是灿烂的笑容!





虎狼峁作业区 戚国鑫

2010年,戚国鑫任职柳二转井区塞380井组驻井工兼片区长,完全是个毛头小子,瘦瘦的很秀气,喜欢狗狗是他公开的秘密,只要他在的地方一定有一群可可爱爱的小狗陪伴,早上陪着他上井干活,下班一起晃在回去的夜路上,蹦蹦跳跳,不知愁滋味。一转眼的功夫,十几年过去了,他还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现任柳二转中心站巡维班班长,时间过得真快啊,他已经上班整整十八年了。
“为啥来油田啊?在地方上当个老师多好的,不受风吹日晒,坐在大大的教室里,给娃娃们教教书,日子蜜一样的甜,非得跑来受这个采油的苦。”这是一个老乡问他的。“我喜欢这座大山,我喜欢这里的每一口井,这里的每一棵树,这里需要人手,这里的油井轰隆隆流淌,唱的歌真的好听。”在蜿蜒的山峦之间,他无怨无悔,自青春年华起,便将根深扎在这片静谧而坚韧的土地上。
二十载春秋,风雨无阻,戚国鑫以山为伴,与油井共呼吸,用汗水浇灌着每一份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晨曦初照时,他已踏上巡检之路,夜幕低垂后,灯火阑珊中仍有他忙碌的身影。岁月悠悠,转眼间二十年光阴如白驹过隙,他的脸上或许添了几分沧桑,但那份对工作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却如同山间清泉,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虎狼峁作业区 麻黄能

个子不高,憨憨的一脸笑,为人和蔼可亲,能吃苦能战斗,他叫麻黄能。作为一名复转军人,他半生都奉献给了石油,从他那青春的照片上看的出来,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爱笑的精神小伙,穿着一身帅气的军装,别提有多骄傲了。从部队来到采油队,他带着自己“铁”一样的精神和身板,主动请缨去了虎狼峁最苦最累的地方,一年又一年,带领着同事们积极主动打好每一次原油“攻坚战”,他多次“转战”新的原油上产战场,他的热爱有增无减。
“作为一个在油田工作多年的老石油工人,我心里头总是揣着一份热乎乎的期许。就盼着啊,这油田能像咱老一辈人的心一样,永远热腾腾、有活力。新技术能多来点,让小伙子们少受点累,多采点好油;安全第一,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得让每个人都刻到骨子里去。还有啊,希望咱石油人的日子能越过越红火,家里老的小的都健健康康,乐呵乐呵的。这辈子跟石油打交道,值了!”麻黄能一边干活一边笑着说。





吴起作业区 李志强

李志强2008年参加工作,从最开始的大班、站长、副队长、调度室安全员再到现在的作业区调控中心副主任,一转眼,还自诩“小伙子”的他已经参加工作16年了。
19岁,正是年少好时光,照片上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李志强,镜头下正在更换法兰垫子的他满头大汗却眼神专注又略显青涩,那时的他,除了心中火热的“一腔热血”就是活力十足的“满身干劲”。说起李志强,从一起共事的岗位员工到中心站、作业区的各级领导,都是有口皆碑的“好”,他也常年是各大先进榜单的“老熟人”。
“随着年龄增长,除了日渐稀薄的发量和日渐丰腴的体重,我觉得我还是那个初来吴起的19岁少年。”李志强一边调侃着自己一边头也不抬的整理着汇报材料。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往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16年光景,从最基层的站点操作员工到现在的管理干部,属于李志强的“石油故事”正在吴起的百里油区用力书写。





新寨作业区 姜民豹

他,语调温和、笑容可亲,让每个初见的人都会瞬间打消局促和不安,愿意放下戒备与之交流。他是姜民豹,在陕北大地这片石油战场已奋斗了三十多年,从思想单纯的采油工到细致入微的支部书记,从管理有方的井区队长到现在的综合管理室副主任,往昔的艰苦岁月到如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他心中充满无限感慨。
对于选择投身长庆油田的初衷,姜民豹说:“一是想在这片蕴藏着丰富能源的土地上,为国家的石油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二是结合家庭优势继承父业,实现自我价值。”参加工作以来,无数石油前辈的事迹让他深受鼓舞,怀揣着对石油行业的热爱,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这份热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他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勇敢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岁月可以带走青春的容颜,却带不走我们对石油行业和美好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怀揣着这份热爱,坚定地迈向2025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五里湾二区 俞银山

2001年,刚退伍的俞银山加入了五里湾二区这个“大家庭”。他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南三井区,成为一名采油大班。面对荒凉艰苦的工作环境,21岁的他没有自艾自怨,而是端正思想,虚心向师傅们请教专业知识,做到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成为一名勤学好问的小学徒,深受师傅们的喜爱。
“俞银山,安全帽一定要扣好,干活再热也不能脱下安全帽。”“小俞,使用管钳要规范,空有一身蛮力,不注意操作技巧,很容易受伤。”“小伙子,去把明天干活要用的工具准备一下,我们考考你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工作流程记住了没有?”
刚上大班的俞银山,使用工具不熟练,可要强的他在心里给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天利用下班时间,来到大班工房,争分夺秒练习各种工具的使用,做到熟能生巧。
“小俞这孩子一点也不娇气,学东西也快。有的活,带他干一遍,他就能基本掌握了。”他的师傅评价道。
2022年,由于工作变动,俞银山被任命为南五注中心站书记。前半生干着“武”夫,后半生做起“文”人。他从解决员工困难、改善员工生活方面入手,定期找员工谈心,解决员工家庭生活工作问题,合理安排调整岗位,对生病住院员工慰问……“少说漂亮话,多做实在事”,脚踏实地的俞银山永葆军人本色,无论在党支部书记、井区长还是采油大班的岗位上,他始终冲锋在生产一线,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





油房庄一区 丁冬华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2024年在不经意间又画上了一道年轮,丁冬华在长庆油田的土地上,回首往昔,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岁月见证了他的成长,却未曾磨灭他心中炽热的热爱。
2009年8月,丁冬华走进采油三厂,那时的他,就像一张未曾着墨的白纸,面对复杂的采油设备和工艺,眼神里有懵懂,更有对未来的憧憬。每一个数据的记录、每一次现场的勘查,他都全神贯注,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努力在石油领域站稳脚跟。
如今的丁冬华,在油房庄第一采油作业区调控中心主任的岗位上,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沉淀的智慧,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对石油事业的热爱从未改变。这份热爱,不会被岁月侵蚀,只会在时光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激励着他继续在石油的征程上奋勇前行,书写属于自己也属于石油人的壮丽篇章。





生产保障大队 冯川

2000年,冯川告别军旅生涯来到在采油三厂工作,他先后从事过驾驶员、保安员、中队长、党支部书记等岗位,用一腔热忱和踏实苦干的精神,为原油生产建设的发展奉献着光和热。
在保安大队的冯川,如一位忠诚的卫士,以强烈的责任心、事业感捍卫着油田的和谐稳定。到如今的后勤服务队党支部书记,冯川内心依然坚持“不懂并不可怕,不学才是真正的危机”。他从最基础的食材分类知识,到不同食材的适宜存储条件,再到食堂各类设备的精细操作规范,都以谦虚的姿态向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虚心求教,点滴积累,跬步前行,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无缝融入新岗位,赢得了干部员工的一致赞誉和高度认可。
岁月的磨砺,使他的意志更加坚毅;重重的困难,成为他砥砺前行的澎湃动力。在这一路的征程中,冯川凭借厚积薄发的拼搏精神,铸就了自己完美的人生信条——对工作永葆无限忠诚,对责任永怀担当之心,用坚守与赤诚在岗位上默默奉献。





大水坑作业区 朱遵佑

第一张照片定格在2014年夏季的送清凉活动中,画面中的朱遵佑,刚从学校毕业,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芒和满腔的壮志。他身着崭新的红工衣,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时光飞逝,第二张照片定格当下。如今的朱遵佑,面庞上少了青涩,眼神沉稳坚定,身前是数字化设备,电脑屏幕上跳跃的数据仿佛是他多年心血的灵动音符。
朱遵佑感慨万千:“在一线采油,苦是常态,但每解决个难题、多采桶油,成就感就油然而生。这十来年,油田是我家,设备是伙伴,年轻同行别嫌一线苦,热爱是动力,守好岗位。”岁月添了皱纹,减了体力,却让他的热爱沉淀得愈发醇厚,未来,他愿做基石,用经验与热忱,带好徒弟,托举新一代石油人前行,让石油精神在荒野熠熠生辉。





郝坨梁作业区 张锁平

张锁平,明年2月份就要退休的老师傅。28年前,张锁平结束了14年军旅生涯退伍转业到油田,成为早期靖安油田石油会战者中的一位。也就从那时开始,他便知道自己将要以大山为伴,与油井为家。他常常说:“只有把活干好了心里才会觉得踏实!”这一份踏实之中凝结了多少情、多少爱。
刚参加工作那会条件艰苦,听他讲: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用四根钢管支起一个简易帐篷,七八个人同住一屋,两人挤一张床。没有吃的东西,就从家里背来一大袋子土豆,深山难进难出,洋芋疙瘩一吃就是一个月。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灵、道路不通的情况下,硬是凭借人力,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肩扛一根根油管送到山顶上。 
到后来,山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张锁平还是保持着军人作风。每天五点多钟准时起床,拿着铁锹,拎着棉纱,走到哪干到哪,看到井场上有垃圾他就弯腰捡起丢进垃圾桶,看到地下有一点油污,他就用铁锹铲掉再盖上新土……就这样他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哪怕是井口一点油污都没有,他也要拿着棉纱细心的擦拭,因为他把井场看作是自己的家,把抽油机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他投入所有的情感去细心呵护……
夜深人静时,张锁平总是喜欢用笔记本复盘记录当日工作,一个A4大小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他告诉我,这个笔记本是他对大山的记忆。当问他明年就要退休了,舍得离开吗?张锁平说:“在这里,我工作了几十年,也生活了几十年,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说实话舍不得。”说完这话,张锁平轻轻抬头看向了远方,那眼神里充满了不舍。他在山里整整过了近30年,像诸多坚守岗位的石油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工作从未泯灭他们眼里的光、心中的火。

走过2024
采三人依旧淡定从容
因为拥有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光
可以抵挡世间所有的孤独和风浪

END

素材提供:殷晓珏 张琳 王旭 苏会玲 敬薇 付强 赵娅娉 张建芳 陈欣 何沁娜 唐花宁 江雨飞 张小燕
编辑:王德

采油树
关注长庆油田采油三厂“采油树”,了解采三最新动态,走进采油人的“微”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