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馆以长庆油田创业发展为蓝本,以宁夏石油勘探开发为背景,沿着上世纪70年代长庆油田宁夏地区第三分指挥部发展的足迹,以李庄子、马家滩、红井子、摆宴井、油房庄、吴起、靖安、姬塬等油田的发现为切入点,逐步掀开步履铿锵的石油征程。
通过“跑步上陇东”“人拉肩扛搞会战”“学习教育鼓干劲”等场景,生动描述了七、八十年代石油人艰苦创业的艰辛与不易,再现了石油人的责任担当和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老石油刘向玲回忆说道,在1976年“红井子石油大会战”中,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三块石头支口锅、三顶帐篷搭个窝、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这是石油人在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里,石油人与天斗、与地斗,矢志不渝,大伙儿都是憋着一口劲,那就是“革命加拼命,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于是最初“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的“磨刀石精神”便由此而来。
国际上将渗透率小于50毫达西的油田定为低渗透油田,而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均小于1个毫达西,被长庆人形象地比喻为“磨刀石”,因此,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也被老石油们称之为“磨刀石上闹革命”。
展览馆通过2000余张照片、200余件实物,以及30余处雕塑、场景、沙盘和多媒体等,全景再现了长庆油田及宁夏片区各单位创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陈设风格简朴庄重、整体效果鲜活生动,将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长庆文化有机融合,是长庆油田在宁夏的窗口。锤炼出了靖安大会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负重、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造”的“五个特别能”精神以及“真诚、厚道、务实、奋进”的“采三品质”,成为石油人精神的“高地”、价值的“引领”。
在这背后是每一个石油人默默地付出与奉献,驻守在大山深处的石油人,终年与石油为伍、以荒山为伴,与家人聚少离多,用石油女工的话说:“她们不怕干活,也不怕孤单,最怕的就是离家的那一刻孩子哭着喊的那一声‘妈妈’。”然而,这种遗憾和情怀却以另一种大爱的方式进行回归和弥补,陕北希望小学的孩子与石油妈妈们义务助学的感人故事,于2007年被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做了专题的采访和报道。
在石油人的共同努力下,进入21世纪,又以采油三厂为基础,衍生出了6个采油厂和1个输油处,2010年至2015年采油三厂连续6年稳产在400万吨以上,2012年跻身全国第三大采油厂;长庆油田2013年油气当量实现了5000万吨,建成我国产量最高的现代化大油气田,2020年油气当量再次突破6000万吨大关,202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展览馆以采油三厂为主导,涵盖参加宁夏石油建设的各单位,重点介绍在生产建设、科技进步、党的建设、企业管理、企地和谐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了宁夏石油勘探开发艰难曲折的创业史、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源远流长的成长史、砥砺奋进的奋斗史,达到存史铭志、铸魂育人、展示形象、引领未来的目的。
同时,采油三厂是宁夏首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多年来积极履行三大责任,心系地方贫困人民,带动着地方各类就业。目前共有4300余人在采油三厂从事业务外包工作;从2011—2018年期间,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3.98亿元,累计修建油区公路达5000余公里,让各级地方参观团队更加深刻感受到企业给地方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同时,石油人还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资助宁夏孤儿院、委派驻村书记扶贫帮困、成立“爱心帮帮团”缓解石油人的“三难”等,目前采油三厂有15支志愿者团队、1300余人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敬老、帮困、助学的一线。
不同受众参观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对于石油内部的受众来说,更多的是带着对石油先辈的敬仰和对企业美好明天的展望,进一步了解宁夏石油的发展历史以及石油人创业之初闻油而喜、逐油而居、披星戴月、栉风沐雨的奉献情怀;而对于对油田企业不了解的受众来说,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那就是,比磨刀石还要更致密的“石头”里怎么能挤出来石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记得有一次,在讲到展台上摆放的岩芯成岩时间大约在2亿年至4亿年前时,有一位地方部门的参观者打趣地说道“这么珍贵的石头,要是雕刻一枚印章的话,那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句玩笑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但是也足以彰显了石油人的伟大和石油科技的魅力。
五十多年来,石油人为油而搏的步伐从未停歇,社会各界对油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2021年9月,由采油三厂承办的“中国石油开放日——走进长庆油田”活动在银川举行。其中,在宁夏石油展览馆挂牌仪式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宁夏分社、人民日报宁夏分社等中央驻宁媒体以及宁夏电视台、今日头条等各大媒体都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并纷纷进行报道。
如今,采油三厂已经形成以宁夏石油展览馆为主体,以印象采三展室、魅力红井子展室、陕92展馆为辅助的全方位石油精神宣传阵地,形成了互为犄角的宣传格局,得到了公司领导和社会媒体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