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分享一篇康波周期研究的文章:
引言:
人们对周期的关注总在经济不景气时。
当风力渐弱,我们才意识到曾经是站在风口上。当增速放缓,我们才明白上升不是一种必然。世上少有一帆风顺,多的是一波三折。
通常来讲,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次或多次经济下行。个人无法逆转经济规律,在繁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越早看清这一点越好。
学会顺势而为。上升期,我们在宽松中赚钱,而在下行期,我们要考虑如何保存自身。
这是“周期天王”周金涛的建议。他更出名的一句话是“人生发财靠康波”。康波,即20世纪初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长波周期假设。周金涛是中国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也是长江证券、中信建投前首席经济学家。
而他之所以被誉为“周期天王”,是因为他对大级别周期运行脉络的把握可谓精确:2007年成功预测次贷危机,2013年提出房地产周期拐点,2015年成功预测全球资产价格动荡、中国经济在2016年一季度触底以及2016年大宗商品年度反弹。
在周金涛先生去世8周年之际,中信出版重新编纂整理了他生前的研究报告与演讲,集合在《人生财富靠康波:涛动周期论》《周期真实义:涛动周期录(全四册)》中。
书中展现了周金涛先生所使用的结构主义分析框架,其中的两条主线是周期波动和结构演进。而他在前人基础上应用的“多周期嵌套模型”详尽地剖析了周期波动的过程,对不同人群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下内容选摘自《人生财富靠康波:涛动周期论》 周金涛 著)
长波:60 年康波周期
在长波周期方面,最经典的是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 1925 年提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 50 ~ 60 年的周期特征。他以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经济危机作为划分依据,该周期也被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或康波周期。
对康波的研究最初就是一种统计现象研究,支持长波假设的最有力的经验型证据来自价格序列。我们可以在长期利率的运动、世界能源生产和创新中发现支持性证据,也可以在工业生产、失业和投资中见到有限的证据。
所以,康波的根本问题还是世界资源品价格的长期波动问题,每个康波是指一个相当长时期总的价格的上升或总的价格的下降。
康波周期分为回升、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繁荣阶段往往是高增长伴随着低通胀,这可以解释为新的技术提高了效率,高增长并没有引发资源约束。
而当新的技术对生产率的提升边际递减时,效率降低,资本主义体系仍然期望按照原有的增长速度运行,这就必然会增加资本投资。与此同时,新的引入资本主义发达体系的国家开始工业化,造成资源需求的边际上升。这带来供需边际变化短期内的不平衡,资源约束启动,价格迅速上升,这一点一旦与资本收益率的下降相契合就会发生经济冲击。
在每个康波的衰退阶段,衰退的前半期都是高增长引发高通胀,而后半期都是滞胀,从衰退期到萧条期总是如此反复。康波从萧条向回升的转换本质上就是从滞胀向通缩的转换,此时经济增速不断下降,商品价格明显回落,通缩成为社会的共识,这个过程也有 10 年之久。在衰退后半期,世界经济陷入一种无奈的状态,对康波的研究往往发生在这个阶段(图 1-1)。
以我们对康波的理解,虽然康波一般在进入衰退之后才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这一理论的重视,但事实上,人生就是一场康波。康波的形成是人的集体行为的结果,而这种集体行为取决于人的代际更迭。
长波因人们提前做计划的时间和他们对过去经济灾难记忆的时间的长度而加深,而这两个方面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寿命。在导致长波出现的这些因素中,没有一个严重依赖于更快的通信或技术变化的细节。
所以,康波的长度其实是一个甲子。一个人出生在康波中的时点几乎就注定了其一生的经济轨迹。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生的财富由康波决定,因为康波的本质表现是价格的波动,而人生的财富积累根本上源于资产价格的投资或投机,康波中的价格波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宏观对冲和人生财富规划的密码。
为什么价格会呈现 50 ~ 60 年的周期波动?目前我们还是认为这是资本主义自身运动的结果,但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资本主义的长期周期运动,依然没有统一的观点。在康波推动力的研究中,熊彼特的研究显然影响最深远,他提出了三周期嵌套模型,并提出了创新导致康波的理论。
熊彼特三周期嵌套模型
对于经济周期,从不同的考察标的出发,得出的周期特征是不一样的。
短波周期的价格和心理变化是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进行的行为调整。比如厂家看到产品价格上升就会增加生产,反之亦然。所以,产品价格、产品库存就成为考察短波周期的重要指标。
中波周期最典型的是资本支出的周期性变化,为此有时也被称为资本支出周期、设备投资投资。
长波周期方面则以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经济危机作为划分依据,没有特定的宏观变量。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尽管三种周期划分标准不一,但是并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每个经济体的运行都可能存在长、中、短周期,即三周期。一般来说,每个长波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 3 个短周期,即多层次三周期嵌套理论。
事实证明了熊彼特的三周期嵌套模型(见图 6-2)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周期解释框架。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和三周期嵌套理论,是我们考察经济周期变动的主要分析工具。当长波、中波和短波周期力量的方向一致时,我们就很容易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特征,而当三个周期力量相冲突时,我们就需要辨别哪个力量是主导性的,而这个工作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能力,为此,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市场就会显得很迷茫、很困惑。
中波与短波
9 ~ 10 年的中周期最早是由法国医生、经济学家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提出,是由设备投资周期为经济带来的周期性变动,故又名朱格拉周期、设备投资周期。
他以法国、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危机为研究对象,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一个 9 ~ 10 年的周期性波动,即 9 ~ 10 年总会发生一次危机。中周期实际上最典型的是资本支出的周期性变化,为此有时也被称为资本支出周期。
平均20年的房地产周期则是由1930 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生产和价格的长期运动》一书中提出,经济中存在长度为 15 ~ 25 年的长期波动。这种波动在美国的许多经济活动尤其是建筑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又被成为建筑业周期、库兹涅茨周期。
一个房地产周期跨越 20 ~ 30 年,明显长于 9 ~ 10 年的中周期,因此一个房地产周期的内部走势可能会受到不同阶段中周期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与经济周期、货币金融条件与移民情况等息息相关,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平均3年的短波周期,又被称为基钦周期或者库存周期。1923 年,英国的约瑟夫·基钦通过研究食物价格和心理等节奏性的变化,认为存在一种大致40 个月的小周期。
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一书中,他提出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进而减少生产的现象,并把这种 2 ~ 4 年的短期调整称为“存货”周期。
多周期嵌套下的市场起伏
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大约包括 6 个朱格拉中周期和 18个基钦短周期;一个中周期包含约 3 个短周期。长周期是对中周期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并影响着中周期赖以发生的背景。中周期的繁荣和萧条的程度受到长周期特定阶段的影响,中周期与短周期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
一般来说,如果三个周期力量在同一时期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方向,那么经济周期的运行方向是明确的。但是,如果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不同经济力量处在不同的起伏阶段,那就要观测哪个力量是主导性的。(见图 6-5、图 6-6)。沿着这个方向,我们就能在周期性主导力量的考察中找到经济的底部和顶部。
在市场顶底的寻找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确定的是三周期中的主导周期。主导周期不同,市场顶底的决定性因素不同。比如,2008—2009 年顶底的主导力量是长波衰退,所以,研究长波衰退 50 年出现一次的异常点的运行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就长波来看,在 2010 年 4 月的大拐点之后,长波开始进入衰退的后半期。按照我们对长波的理解,衰退的后半期是一个缓冲期,开始步入一个平稳的阶段,我们曾经在《大拐点之后的经济景象》的报告中对这个平稳阶段做过详细描述。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经历了 2009 年的救赎之后,经济开始进入一个平稳阶段,但这个阶段是一个在更低的平衡上的增长阶段。而且,每个国家在货币政策的使用到达穷尽之后,都面临着通缩或滞胀等问题,所以,这个相对平稳期虽然可能带来一个中周期的繁荣,但这个繁荣又是力不从心的。
在这样的一个短暂的繁荣阶段,经济政策能对经济起到的作用在明显减弱,而当各国国内的空间被压缩后,各国在国内趋于稳定之后开始通过政治手段进行经济博弈,就比如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压迫日元升值。在这样的博弈中,美国作为主导国始终扮演着决定性角色。所以,未来中周期中的不确定性会更多源于政治博弈。由此我们应高度关注军工、北斗之类的产业。
本次的长波衰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因为在以往的长波衰退(20世纪 70 年代)中,美国和日本作为主导国和追赶国同时面临滞胀问题。而在本次长波中,美国由于需求被破坏而进入通缩,中国却由于需求良好、货币超发和工资刚性上升的问题而不可避免地进入滞胀,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史无前例的差异。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流动性的最终崩溃是通过主导国加息的办法来实现的,但这次的解决机制扑朔迷离,虽然这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却应该是未来的核心问题。
上面的描述实际上说明,在长波衰退的后半期,长波的统治实际上是一个过渡阶段。此时,中周期才是三周期嵌套模式研究的重点,但它又是一个准备消灭流动性的阶段,所以,长波的影响在深入。因此,此时的经济和投资特征都应该摒弃总量繁荣的固有模式,而应更多关注中周期繁荣的动力源问题。
结语
周金涛不仅仅将周期作为宏观经济来研究,而是认为周期是经济、技术、社会系统及社会制度的综合产物。他认为,对周期研究的最高境界是以对系统的洞察来理解细节的变化,周期的过程与系统才是其奥义所在。这种视角与方法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
对经济政策制定者来说,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经验来比较和评价中国的改革与转型之路,尤其是研究了具体政策措施对产业和部门的实质影响。
对研究人员来说,通过大量典型案例,提供了近二十年中国上市公司价值变迁的图谱,为今后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对企业高管来说,康波周期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判断行业或部门的兴盛或沉沦大势,从而制定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企业发展战略,享尽先发红利。
对投资者来说,康波周期研究是很好的大类资产配置读本。比如,如果投资者读懂了《房地产价格周期是增长型而非古典型》,将会对中国房地产投资有更深刻的感悟;如果阅读了《国际化博弈》,则会对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有更深刻的认识。
后语:设置添加“价值趋势社”为“星标”,且文末常点击“在看”,才能正常收到公众号推送,不然很多船友是不能正常看到文章的。
最后:文末”点赞“,”在看“双连击,账户长虹!文中所列标的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