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入万家,汩汩润心田。
近日,由中建安装上海公司承建的
连云港茅口水厂三期工程顺利完工。
作为江苏省重点工程、
连云港市重大民生工程,
投入运行后,首期工程规模
实现日产20万吨优质饮用水,
促进连云港城区饮用水品质再提升。
水厂总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
涉及厂区内20多个净水单体、综合楼
等配套用房及管道等配套设施建设,
项目团队进场前提前策划,
根据各单体的建设难易程度
及管线设备安装周期,
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
制定分区域、分专业穿插施工计划,
为项目后续施工打好基础。
项目地处大埔河西侧、引河南侧,
与月牙岛湿地公园紧邻,
淤泥土体的高压缩性致使项目开工
即面临车辆与人员寸步难行的窘境。
项目团队反复实验,
采用钢板下薄铺15公分混凝土方式,
解决了钢板常规铺设时
道路易凹陷问题,
保障人员、材料、机械顺利进场。
在基坑施工阶段,淤泥土体的富水属性
也困扰着支护作业,
常规井点降水工艺无法奏效,
基坑内水位难以下降,
致使人员无法进入基坑推进后续施工。
项目邀请专家进行多番实地考察论证,
针对性采用多基坑联合支护施工工艺,
使用可周转成品钢板桩及钢管桩
代替混凝土进行基坑支护
并在相邻单体基坑之间
修筑共用明排水通道,
在提升基坑排水效率的同时,
减少混凝土浇筑、养护时间,
抢在雨季到来前完成整体支护作业,
缩短工期近20天。
水厂内絮凝沉淀池作为净水单元主要单体,
其施工品质直接影响水质安全。
与传统水厂不同,
茅口水厂絮凝沉淀池反应区结构复杂,
含180道纵向矮墙、22道横向分隔墙,
传统分体混凝土浇筑易产生裂缝。
项目团队发挥水厂建设经验及技术优势,
调整模板支设顺序,优化混凝土配比,
采用先浇筑纵向矮墙,
后浇筑横向分割墙策略,
44小时内一次性高品质完成
絮凝沉淀池浇筑,
既提升了沉淀池强度,避免产生裂缝,
又实现整体结构平滑顺接,
有效提升絮凝池工艺性能,
提升净水质量。
为保障施工品质,
项目团队设置物资管理专员,
对用于水处理的设备及材料重点保护,
并根据实际安装位置,就近规划材料堆场,
节约转运时间的同时,
避免二次转运导致材料设备受损。
炭砂组合滤池作为全厂水处理的关键环节,
其附属构件布气布水管排布精度要求高,
项目团队安排专人监管,
对近2500根管道逐一调试,
竭尽全力确保投用后净水质效,
保障“安全水”流进千家万户。
在保障供水水质安全的同时,
项目团队还始终将施工安全置于首位,
积极践行精细化、标准化安全管理,
定期开展情境化互动培训及应急演练…
深入开展冬季施工、临时用电、
起重吊装、承重支架等
十余项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为确保施工安全的全面监管,
实现隐患排查覆盖全厂、无死角,
现场使用智能监控、智能用电等设备,
为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坍塌、
触电、物体打击等重点监管风险
提供全天候智慧防护,
全方位保障安全生产,
获评“连云港市2023年度文明工地”。
项目经理王红斌办公桌上放着一句座右铭
“尽心尽职尽责”,
在他看来让项目既创优又创效,
做到业主满意、群众称赞、
市场认可、多方共赢才是完美履约。
项目地处连云港市市中心,紧邻居民区,
居民担心水厂运营后会影响日常生活,
项目团队在开工前期
对周边区域的居民开展走访,
耐心讲解净水工艺,
并给他们播放其他水厂运营时的视频,
打消居民对水厂运营噪音顾虑。
在施工过程中,为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
项目团队错峰施工、优先使用低噪音机具,
同时进行裸土覆盖、洒水抑尘,
着力打造绿色施工环境。
项目团队还将混凝土、砖块等
土石方类废弃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
帮助附近居民修缮道路,
项目建设得到了附近居民的广泛配合。
在项目创效方面,
王红斌常常带领项目员工与供应商抠细节,
大到钢材、电缆、混凝土,小到一颗螺丝钉,
每一项材料的价格他都亲自复核,
通过货比三家、层层校核,
挖掘效益突破点,实现建设成本的精益管控。
同时他还总结出一套三级创效体系,
项目部首先根据项目特点选定创效方向,
项目部门加强与业主工作联动,
拓宽创效思路,
一线员工现场监督施工,层层把控,
有效提升项目的价值创造能力。
城市供水提质加速,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中建安装将继续发挥
水务环保建设领域专业优势,
筑基民生福祉,延展幸福维度。
素材来源:中建安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