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明代初年,一个寻常的清晨,一位民间女子揉着惺忪的睡眼,离开温暖的被窝,她将换上舒适的衣装,与同时代万千女性一起,迎接崭新的一天。
女子上身穿着贴身的内衣,这种内衣被称作“抹胸”,又称“袜胸”,还被称为“合欢襕裙”。
安了袖子的抹胸,便是“主腰”了。在明代内府彩绘本《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全图》中,一些女妖脱了外衣,只穿红色主腰,与孙悟空狭路相逢,单打独斗,为数百年后的读者展现了主腰的形制样貌。这位明初女子生活作风简朴,她不会想到,将近两百年后,那些善于打扮的女子,会将香料附在红色的主腰之上,乍解罗衣,便闻香气,红衣与雪肤相映成趣,交映有情。
穿好了内衣,便要穿裤子,当时的裤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裈”,类似于今天的内裤,另一种为“袴”,是套在裈外的长裤。明代女子的裤子普遍宽松肥大,但长度较短,因此袴外还要再穿套上“膝裤”。乍看之下,膝裤的长度与今天的中筒袜类似,它只有两只短短的裤筒,穿着时套在小腿处即可。明代中期,女性的裙子一度变短,膝裤的底边便时不时露出边缘,因此,妇女们将膝裤的底边装饰得格外精致巧妙。1972年,湖南省邵阳明万历江川王妃何氏墓出土了一双膝裤,它的边缘便饰以纹样,十分精美。
穿好了裤子,便要开始穿外在示人的衣裳了。明代妇女的常服以“襦裙制”为主,上衣与下裙分开穿着。上衣通常被称作“衫”或“袄”。衫与袄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一般而言,袄的质地较厚,中间有夹层,而衫更为轻薄。比如在一些世情小说中,女主人公冬天穿“白绫袄”,到炎热的夏日,就只穿“白银条纱衫”纳凉了。
此时正是乍暖还寒,我们的女主人公在探查一番气温后,决定穿袄。由于洪武皇帝规定,士庶妻女必须穿浅色衣服,再加上民风简朴,不慕奢华,因此她的袄十分素雅。明代的袄大多较为宽松,但明代初年的女袄却尚显紧窄。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明代永乐年间的女服,它属于一位住在江南的周姓女子。这套衣装简单素雅,短袄袖口紧窄,饰有卍字田格纹。长袖袄之外,还搭配一件半袖衣物,它叫“半臂”,这种长袖衣穿于内,半袖衣穿于外的组合,在元末明初十分常见。
生活富足的周女士十分讲求意趣,她的半臂领口点缀着精致的花朵刺绣。明代的半臂领口普遍呈对襟状,在穿着时,有时任衣襟自然下垂,有时则要将两片衣襟交叉穿于胸前,因此,乍看之下宛若交领衣装。这种穿衣方式,或许与洪武年间“禁对襟衣”的命令有些关系。我们的女主角也按时兴的样式,穿上了半臂,将半臂的衣襟交叉于胸前。
穿好了上半身的衣服,女子开始穿裙子,明代马面裙十分流行,除马面裙外,布满裙褶的满褶裙也受女子喜爱。明神宗孝端皇后曾有一件“黄素绢大褶裙”,裙身布满细密的裙褶,在她身边陪伴了将近400年。不过,这位穿戴整齐的明初女子,可不知道“孝端皇后”是谁,她很快投入忙碌而热腾的生活中。
各式各样的外搭
让我们的视线重新回到半臂身上,《三才图会》记载:
“半臂,实录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涂,即今之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
《日知录》中也说:
“半臂,衣也,武士谓之蔽甲,小者约背子。”
可见,仅仅明代一朝的半臂,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域,又被称作背心、背子、绰子、蔽甲、搭护。之所以这种服饰名称众多,与它历史久远,传播地域广泛有关,半臂曾是隋唐时期的一种礼服,又被称为背子,是一种短小的半袖衣物。到宋代,背子的衣身逐渐变长,直垂脚面,袖口也变得修长,紧紧包裹手腕。但从前的半袖背子也并未完全消失,它融入了百姓的日常便服。
因此,明朝的背子,在一些时空中指代半袖衣物,在另一些时空中,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样貌。称半臂为“今背子也”的《三才图会》,在另一处记载“背子即今之披风”,并且配了一张背子的绘图。从图中形象看,这种衣服与半臂差异颇大,它衣身长,袖口宽大,并最终演化为“披风”。孔府旧藏服饰中,就有一件桃红纱地彩绣花鸟纹披风,妇人们将它穿在最外层,长衣大袂,风度翩然。而《明史》中同样被称作背子的“四袄子”,则是一种长袄。三种衣服,虽有着同一个隋唐祖先,形态上已大相径庭。
《日知录》中,将大一些的半袖背子称作“蔽甲”,虽然蔽甲与半袖背子看起来宛若一对“双胞胎”,但其实没什么血缘关系。蔽甲又称比甲,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提到它的来历:
“元世祖后察必宏吉剌氏,创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名曰比甲,盖以便弓马也。流传至今,而北方妇女尤尚之,以为日用常服,至织金组绣加于衫袄之外,其名亦循旧称,而不知所起。”
可见,在沈德符看来,比甲由忽必烈之妻所创,为便于弓马而设计的服装。到明代,北方女子将比甲融入日常便服,穿在衫、袄之外。妇人之间很流行穿比甲,一些富裕人家,还会将丫鬟打扮得花枝招展,为她们也穿上比甲。在《张济民夫妇容像图》中,就有小丫鬟,在精致的红色短袄之外,搭配蓝色圆领比甲。从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也不难看出,一些钟鸣鼎食之家,将青蓝比甲作为丫鬟的“工作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比甲逐渐褪去骑射的遗风,融入了红尘烟火。
变化中的明代女装
随着明王朝国力的增强,大明子民的衣装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晚明之前,宫廷一向是引领天下审美的“风向标”,世间女子赶时髦,常以“宫样”为效仿对象。
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一众深宫妇人陪同帝王共度佳节,她们衣装色彩艳丽,上穿短袄,下着马面裙。她们的衣袖呈现为弧形,又在袖口处收紧,这种袖子被称为“琵琶袖”。一些宫人的短袄上织有金色的花纹,主体纹样分布于两袖、胸前及后背,这种装饰叫“云肩通袖纹”,以此为饰的袄被称作“云肩通袖袄”,有明一代十分流行。
宪宗时期,宫里人将它作为吉服,参与各类吉庆活动。不仅宫中人喜爱穿云肩通袖袄,宫外的繁华世界,也常窥见它的身影。孔府曾藏有一件“暗绿地织金纱云肩翔凤短衫”,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也曾出土一件“织金凤纹云肩通袖襕夹袄”,吴氏于孝宗朝弘治十七年(1504)去世,可见这种织金云肩通袖袄流行了很长时间。
宫女们如华盖般蓬松的裙子,宛如西方的“蓬蓬裙”,与紧窄的上袄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推测,她们的马面裙里衬了一件“马尾裙”,得以将裙子撑起呈伞状。明代陆容《菽园杂记》里记载:
“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臣多服之者矣。大抵服者下体虚奢,取观美耳。阁老万公安冬夏不脱;宗伯周公洪谟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驸马至有以弓弦贯其齐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
于是,京城里的男男女女都开始穿这种舶来品,成化末年,文武百官个个下装蓬松如伞。内阁首辅万安一年四季马尾裙不离身,为了使裙子蓬松效果更明显,甚至有的官员一口气穿两条马尾裙。年轻的贵族在马尾裙上系弓弦,以求衣装看起来更为整齐。放眼紫禁城内外,不穿马尾裙的官员只有黎淳一人而已。不过,这种征服了一众达官显贵、红男绿女的裙撑没有流行太久,弘治初年,朝廷禁止穿马尾裙,这股席卷京城的时尚之风才偃旗息鼓。
马尾裙退出大明时尚圈没多久,弘治朝很快形成了自己的新时尚。《太康县志》描述当地女装变化:
“弘治间,妇女衣衫仅掩裙腰,富用罗缎纱绢,织金彩通袖,裙用金彩膝襕。”
女子的上衫短而下裙长,衫子的长度仅掩裙腰。富裕之家做衣服,喜欢用考究的料子做织金通袖上衣,裙子以织金制作膝襕。所谓“膝襕”,指的是位于裙子膝盖处的一条横襕,起装饰作用。
明代《夏景货郎图》中,有位娇俏少女,上穿仅掩腰部的绿衫,下穿带有织金膝襕的红裙。
从明中期开始,一种新的上衣潮流悄然流行开来——“竖领对襟袄”很快征服了万千妇人。北京南苑苇子坑夏儒夫妇墓曾出土一件正德年间的女衫,这是一件对襟短衫,衫子领口呈现为“竖领”形态。此后,竖领短袄开始横扫贵妇圈,万历孝端皇后带着它葬入定陵,益宣王的孙继妃携着它长眠地下。在文人笔下,它被称为“对襟袄”或“对襟衫”,穿插在世情小说的字里行间……或许,竖领对襟上衣的盛行,暗合了明中期愈演愈烈的“尚奢”审美。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如何在衣装上尽情争荣夸耀,成了富裕之家关注的问题。竖领对襟衣常装有金属扣,家境殷实的女子甚至在扣子上镶嵌流光溢彩的宝石。而对襟衣装上经常出现的“眉子(对襟处两长条布状装饰物)”,又可饰以繁复精美的纹样,如此一来,原本稀松平常的衣装,顿显珠光宝气,富贵逼人。
到万历一朝,民间女性衣装又有了新变化,用松江人范濂的说法,是“衣用三领窄袖,长三尺余,如男人穿褶,仅露裙二三寸”,所谓“三领窄袖”,指的是交领、竖领、圆领衣领制作的窄袖长衣,由于衣身较长,宛若穿了男子褶衣,可怜的裙子只有两三寸的展示空间了。这一衣装不仅松江人穿,在辽阔的北方,窄袖长衫格外时兴。水陆画《往古僧道儒流三代施主士农工商图》受万历之母慈圣皇太后之命所绘,生动展现了明代各个阶层士农工商的服饰,其中一位女子,身穿红色圆领对襟长衫,袖口紧窄,衣身纤长,衣襟领上饰有精致的眉子,领口安置了金属子母扣。这身打扮,与嘉靖时期的宽袍大袖之风,已颇有区别。
一些行动灵活的少女,或是忙于奔走的侍女,不太适应这种长垂至小腿的衣装,便穿短款衫子,她们的衣装长至膝盖上下,有时还可以外搭一件半臂或背子。在明万历年间的写实容像中,经常能看见身穿中长款衣衫、外穿蓝色半臂的娇俏侍女。
万历年间,民间越发崇尚奢靡衣装,“遍地锦”布料制作的衣裙颇受欢迎。遍地锦又称“遍地金”“金宝地”,是妆花金锦的一种,以金线织满底布,再在其上织出五彩图案,富丽辉煌,价格不菲。孔府旧藏一件遍地金马面裙,裙身金光灿烂,耀眼夺目,体现为繁复之美。
女子们普遍穿中、长款上衣,原本裙子上引人注目的“膝襕”被遮蔽于上衣之内,于是心思灵活的明人开始弱化膝襕,甚至不置膝襕,转而强调位于裙底的“底襕”,从前往往宽度小于10厘米的底襕,很快加宽至20、30厘米。在当时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在时髦女郎身上的“拖泥裙”,指的就是只做宽底襕、不做膝襕的裙子。孔府藏有“暗花纱绣花鸟裙”,是一条典型的拖泥裙。裙子的底部以彩线绣出山石、花鸟、小桥流水、鸾凤等纹式,精致典雅,颇得几分山水画的气韵。
现在问题来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款式如果能够随意搭配,你会如何设计?快来为“明代女子”搭配一套吧~
以上这些搭配好看吗?欢迎评论区搭配出更好看的套装,分享给我们哦~
推荐
明朝建国之初
以“复中国之正统”为立国之本
试图确立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
礼服方面
它“上采周汉,下取唐宋”
数次更定,可谓衣冠大成
另一方面
明朝中期以来,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
民间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穿衣新风尚
服饰、巾帽、发型、纹样、配饰之繁杂
令人眼花缭乱。
本期
我们将与广大读者一同“穿”上大明衣冠
体验日月山河的华章之美。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