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51课
2019年4月30日
现在正在讲31位菩萨的教言,前面已经讲了25位菩萨,今天继续讲第26位——华严菩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说:“有了对‘我’的执著,就会有二法。但若见到了‘我’的实相,就不会起二法。如果不执著二法,就不会有关于‘我’的意识,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所谓“华严”,正如《华严经》中所讲,意为花的庄严。这位菩萨像鲜花一般庄严世界,让整个世界更加美妙。
“从我起二为二”,华严菩萨说:“有了我执,就会有缘‘我’而起的二法,这叫做二法。”这与德守菩萨所讲的“我”和“我所”之二法有所不同。如果认为有“我”,必然会对“我”生起执著,因为有所取则有能取;或者说,有了我执,就会有我所执,认为“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屋”,由“我”而起各种烦恼并不断造业。总之,只要认为有“我”,就会有攀缘、有缘取,这叫做二法。
“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如果见到了“我”的实相——无我,就不会起二法。也就是说,如果通达了无我之理,以“我”而起的所有二法都不存在。
“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不住二法,就没有“我”的意识,即我执(萨迦耶见)、染污意识。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这是从不起我执的角度,讲何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经略疏》中讲:“我性即佛性。”“我”的本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如来藏。何时见到了“我”的本性,何时就见到了佛性如来藏。那时就不会因“我”而起各种烦恼痛苦和形形色色的世界,因为一切轮回显现的根本来源就是“我”。
人际烦恼之源
·我执炽盛
大家听到这些殊胜的窍诀,虽然无法当下完全通达无我,但我们毕竟在学习大乘无二法门,能否由此削弱一些我执、我见呢?
很多佛教徒特别优秀,比其他群体的人更有无我利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点特别棒。但有些佛教徒也比较放任自己的习气。在一些世间团体当中,成员的行为、表现与利益挂钩,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等方面有所约束。比如企业中有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果员工行为不如法,他的待遇、名声、地位都会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即使不愿意被束缚,也不得不遵守各项规定。毕竟人是很聪明的,知道超越界限的行为对自己不利。
但佛教团体的发心人员大多是出于自愿免费发心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不会顾忌太多,也不会刻意控制自己的烦恼习气,使得佛教团体中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比如发心人员之间经常不和。在世间的公司为什么不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清楚:如果自己跟谁都不和,最后就会丧失待下去的空间和机会。
佛教团体有非常好的方面:很多人能自觉遵守相关制度,纪律也很好,还愿意免费发心。但我们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缺乏外在约束,不像世间的公司,可以用利益来制约员工行为。像很多上班族,虽然在单位里有很多烦恼和痛苦,但他们并不会经常抱怨。
佛教徒没有这样的约束,但也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要么不发心,要发心就尽量放下我执。完全放下我执不太可能,但假装放下也可以,不要跟很多人都合不拢,否则会让非佛教徒起邪见。
藏族有句俗话:“有些人身处人群,就像牛角放在口袋里一样。”牛角的形状各不相同,一大堆牛角放在口袋里就会七拱八翘。有些佛教徒就是这样,很不好的。归根结底,大多数人际关系问题源自我执,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我执。
·过度敏感
很多烦恼是由过度敏感造成的。有些人受电影、电视等媒体影响,内心非常敏感。在影视节目中,人物内心敏感是一种需要,但在现实生活中,过度敏感会让人非常痛苦。
·心胸狭窄
有些人过于心胸狭窄,什么都无法包容,就像眼睛里无法容纳细小的灰尘一样。心胸狭窄的人遇到事情经常小题大做,让自己特别烦恼痛苦,别人也不得安宁,这样非常不好。
·视野狭小
有些人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以前接触的人很少,遇到一些不一样的人,就觉得他们都是坏人,其实也不能这么想。
我去过很多地方,在欧美国家,我看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很有素养的人也有很多烦恼,只是他们生烦恼时不会跟人大声吵架,但会低声抱怨。他们不高兴的时候,那种眼神特别奇怪。在非洲,我看到很多人都没什么文化,一些偏僻地方的人甚至跟动物没有太大区别,但他们也有很多是非、抱怨和痛苦。可见,只要是人类所在之处,就会有矛盾,除非去极乐世界。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烦恼和痛苦,希望佛教徒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不要经常与人不和。有些发心部门虽然只有四五个人,却分成了好几个团体,这样特别不好。一方面,你们发心很认真、很积极,这很好;但另一方面,可能是你们的习气使然,有些人才发心两三个月就弄出一大堆矛盾。原因可能是管理者没有经验,而且发心者的习气会随时迸发。这使得佛教徒团体看起来有点特殊。
以后不管是什么人,都要与人和睦相处,哪怕你们只有两个人,也要发自内心地团结和合,而非表面上的和谐与合作。如果你经常跟这个过不去、跟那个过不去,再过十年、二十年,当你回首往事,很可能会为现在的行为而后悔。我读小学和中学时经常跟同学打架,当时的确有强烈的自相烦恼,心想:“我一定要跟他打,要么他失败、要么我失败,跟他拼了!”但现在看来,那种行为特别没意思,非常可笑、无知、幼稚。
希望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的佛教徒,都不要有很多是非。否则,该说的闻思修行、利益众生的建设性意见提不出来,不该说的别人的过失每天都说,这种佛教团体特别糟糕,根本无法利益众生。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道理——“从我起二为二法”。因为没有通达无我空性的意义,我执越来越强烈,最后除了自己以外,谁都看不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执著就像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洞里面,除了洞里的世界,其他什么都看不见。很多人不会以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去看问题,也不会换位思考,只从自己出发去考虑问题,就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的行为都不合理,甚至在跟自己作对。可见,从我执出发所做的判断和决定基本上都是错的。
其实,如果学好了不二法门,对于做人也非常有帮助。当然,不二法门的境界很高,很多人觉得,这些法听起来是比较舒服,但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在课堂上确实觉得没有二法,但下课后二法就出来了。比如在路上被人碰了一下,有些人可能会很生气地说:“你没长眼睛啊!”
因为我们的内心还有我执,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一下子被推翻。但不管怎么样,既然学了大乘佛法,大家至少要有一些变化。比如以前你的心特别烦恼、狭隘、敏感,很多事都接受不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在工作、生活和家庭关系中,心态都有所改观,这样就比较好。如果学了很长时间,还没有任何进步,就不太应该了。刚开始学《维摩诘经》的时候,你的脾气还算不错,但越听法脾气越糟糕。如果是这样,我的传法非常不成功,你的听法更不成功。
我们要以法本为镜,经常照照自己,看自己是越来越黑还是越来越白,还是像恒常的无为法一样一直保持原来的状态?有些人一二十年前就来到了喇荣山沟,当时的性格就很不好,听了这么多大乘佛法以后,他们的性格好像越来越差了,从走路的姿态都能看出他们的傲慢和愚痴,这样不是很好。
佛教讲求自净其意,所以我们要调伏自心、净化自心,这是最根本的。学佛以后,理应什么事都想得通、看得开,对于世事的无常与变迁都能接受,这就是修行增上之相。所以,大家不用把神通当作成就相,我们也不想听到谁示现神通——“他飞到空中去了!”“有人把松树种在石头上,松树马上就长起来了!”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说:“有所得、有相是二法。如果没有所得,也就不会有取舍。没有取舍者,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7位是德藏菩萨。“藏”意为宝藏,这里指德藏菩萨所具有的证德(证悟的功德)、断德(断除障碍的功德)、恩德(报恩的功德)之宝藏。
“有所得相为二”,有所得、相为二法,“得”指内在的“我”,“相”指外在的所缘相。《维摩经义记》中说:“若有所缘对心说二,所缘既无不可将之对心说二,故曰不二。”总之,有内在的得和外在的所取相是二法。
“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无所得——首先“我”不存在,就没有所得。如果没有能取之得,那么所取之相也不存在。如果得与相都没有,则无有取舍。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中说:“若法无所得,彼即无分别,佛及诸佛法,一切法皆然。”如果法没有所得,就无法去缘取、分别它,佛和佛法也是一样。诸佛菩萨、佛法及世间万法莫不如此,本体上均无有所得,进而无法缘取。
总之,通达无取无舍或无得无相之理,就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 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说:“暗与明为二法。但在实相中并没有暗或明,因此没有二法。为什么呢?就像入了灭尽定的人,其境界中没有黑暗和光明,一切法相也是这样。入于这样的平等境界,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8位是月上菩萨。所谓“月上”是说,如同空中的月亮可以投影于世间每一个角落的水器当中,这位菩萨的功德和智慧也可以在每个众生心的水器中呈现,非常能相应有缘众生的心。
“闇与明为二”,月上菩萨所讲教言与明暗有关,他说:“在世俗当中,暗与明为二法。”夜晚的黑暗与白昼的光明为二法,或众生心上的无明黑暗与对治它的智慧光明是二法。
“无闇无明,则无有二”,但若真正观察,既没有暗也没有明,因此无有二法。
“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为什么呢?这里讲了一个比喻。入于灭受想定(即灭尽定)时,已经灭尽了五蕴中的受和想,此时没有明和暗。一切法相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在家人执著受,出家人执著想,二者经常为此发生争执。但在入灭尽定时,只有非常细微的心识,快乐、痛苦等感受都已灭尽,粗大、细微之想也消失了。此时还有没有明和暗呢?没有。有些大德将此处的灭尽定解释为二乘的灭尽定[1]。
就像入灭尽定时没有暗和明一样,世间一切法也没有明暗,也就是说,明和暗的本体并不存在。《说无垢称经疏》中说:“了本真理,则无明暗。”了达了真正的实相,就没有明和暗。
“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入于无有明暗的平等境界,就已经入于不二法门了。
在现象层面,明和暗确实存在。但在实相层面,明与暗、无明与智慧、黑与白等所有二元对立的法都是平等的。
万法平等之理,完全可以通过推理而了达。很多西方学者从小就喜欢逻辑推理,他们不一定能接受大圆满的直指法而安住于不二的境界。但他们可以按照《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论典中的观察方法来推理,得出明暗无二的结论。
在我们的眼识面前,明和暗确实相违,但若以中观理观察,光明和黑暗完全等同。这一点,学过中观的道友们应该非常清楚。《中观根本慧论》中也有相关教证。这部论大概是2004年到2005年讲的,十多年过去了。本来我还想再讲一次,但现在可能没办法讲了。另外还想讲一下《显句论》,但这部论的前面部分很难懂。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说:“欣乐涅槃、厌弃世间为二法。如果不欣乐涅槃,也不厌弃世间,则无有二法。为什么呢?如果有束缚,则有解脱。如果本来就没有束缚,又有谁会寻求解脱呢?如果无束缚也无解脱,就没有欣乐和厌弃,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29位“选手”叫宝印手菩萨。他手持宝印,“宝印”的深层含义是印持万法实相,永不改变,意为他证悟的实相难以超越,就像金刚手菩萨的名字代表他的手印能摧灭一切邪众一样。
“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宝印手菩萨说:“欣乐涅槃、厌离世间为二法。”小乘行人追求寂灭涅槃,欲从世间出离。他们喜欢待在寂静的地方,不愿意待在杂乱的、引发各种分别念的环境中。对于他们来说,二法是存在的。
“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若以大乘空性智慧通达了不住轮涅之理,就不会乐于涅槃,因为涅槃也是一种边;亦不会厌烦世间,在世间住多少年都不会感到烦恼。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无有二法。
“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呢?因为有束缚则有解脱,如果本来没有束缚,谁求解脱呢?所以,从究竟意义上讲,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如此一来,就没有乐于涅槃与厌离世间,这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
厌离世间之歧途
总之,对涅槃的欢喜和对轮回的厌离都是边。有些人为了修行,会特意远离人群,寻找寂静处。作为初学者,理应如此为修行创造顺缘。但从大菩萨的行境来讲,这也是一种歧途。
吉藏大师在《维摩经义疏》中引用了《华严经》的教证[2]说:“生死非杂乱,云何而厌?涅槃非寂静,云何而乐?”生死并非杂乱的,为什么要厌离它呢?这个教证用得很好。
很多人认为轮回是可怕而又复杂的,由此频生厌离。有些修行人跟人接触之后,更会这样想:“这些人太复杂了!真不愿意跟他们接触,还是想一个人在寂静处好好闭关,念念莲师心咒、观音心咒,看看大圆满法,希求自我解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当然,这可以是修行人的一种追求。但真正的菩萨不会如此厌烦世间,他们只要能利益众生,再复杂、再混乱的环境甚至地狱界、饿鬼界都愿意去,住在人间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菩萨无论如何不会追求寂灭涅槃。而且他们清楚,涅槃并非实有的寂静,只是灭尽了所有执著而已。所以对菩萨来说,远离生死轮回、希求自我解脱是一个大歧途。
在实相层面,束缚与解脱都不成立。龙猛菩萨也讲:“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在名言当中,人们可以说:“这个人被束缚了,最后获得了解脱。”但在胜义当中,这一点并不成立。
我们可以以理观察:在胜义中,如果已经被束缚,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二者相违;如果未被束缚,也不可能解脱——没有束缚怎么会解脱呢?解脱与束缚同时存在也不可能。有些人可能想:“用绳子把一个人捆起来,另一个人正在给他解开,此时是否就是解缚同时呢?并不是。相违之法同时存在的情况,在所知万法当中都不容有,就像光明与黑暗无法并存一样。
龙猛菩萨在《中论》当中专门有一品讲解缚不存在,以很尖锐的理论做了观察。
证悟实相者,对轮回和涅槃无有取舍。《中论》中说:“涅槃无有生,轮回亦无灭。”涅槃无有产生,轮回也没有毁灭。所以,“抛弃轮回、前往涅槃的新世界”只是现相层面的说法而已,在实相当中并不成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将本经中的法义与般若空性的教义相结合,理解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说:“正道和邪道为二法。但实际上,住正道者不会去分别正与邪,远离正邪二者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30位是珠顶王菩萨。顾名思义,这位菩萨有如意珠之顶饰。但实际上,他不一定像龙王或龙猛菩萨那样,头顶上真有如意珠,然而他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正道邪道为二”,珠顶王菩萨说:“正道和邪道是二法。”正定、正见等是八正道,邪定、邪见、邪念等是八邪道。在名言当中,邪道与正道是存在的。
“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但真正住于空性正道者,不会去分别邪与正。因为在实相当中,邪与正并非二法。
“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离开了邪与正二者,就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了。
总之,在名言当中,正与邪——正见与邪见、正道与邪道等都是存在的。但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些都不存在。
禅宗有一个公案:一次,紫柏禅师听见有僧人念张拙的《见道偈》:“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当时他觉得这种说法不正确,就说:“应该是‘断除妄想方无病,趣向真如不是邪。’”但那位僧人告诉他:“你错他不错。”
紫柏禅师非常疑惑,云游到哪里都在认真思维此偈,还将其挂在房间的墙壁上。一日吃完斋饭,禅师突然开悟,明白了正与邪无二无别、在本质上并非他体的道理。
《六祖坛经》中讲:“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达至清净时,邪与正都不存在,邪即是正,正即是邪。很多人认为,恶见、邪见特别可怕,但在实相当中,这些都是不存在的。
对于刚接触大乘佛法的人来说,禅宗的见解和《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确实有点高。他们听到这些法,就像刚刚来到了海拔四千米的藏地高原,有点高原反应,迷迷糊糊的。但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不会总是感觉这么缺氧。
有些人觉得,“邪见不存在”的说法与自己平时的观念有点儿矛盾。感觉矛盾是正常的,因为很多人对万法真相知之甚少。不说其他,我们连名言中自己的身体中有多少微尘都不得而知,那么对于胜义中身体是实有还是空性,就更无法真正了达了。
所以,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尤其是读过大学的人,依靠“研究生”“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的假名长养了很多傲慢之心。反而是一些没有什么文凭、头衔,比较自卑的人,可能会很快证悟。有些人分别念特别重——“我是某个大学毕业的”“我是某个企业的董事长”,一直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于是高高在上,其实这会直接障碍证悟实相。
总之,在实相当中,正邪是平等的。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说:“实与不实为二法。见到实相者都不会见到实有之法,何况是非实有之法?为什么呢?实相并非肉眼所见,而是慧眼所能见,但慧眼是无见无不见的——无法见到实有之法,也没有什么不能照见,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最后一位菩萨叫乐实菩萨,他特别喜欢实相法门。有些人不喜欢简单的法,天天看最深、最高的法,这种人有点像乐实菩萨。
“实不实为二”,乐实菩萨说:“实有之法和非实有之法是二法。”
“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实际上,见到实相者尚且无法见到实有之法,何况是非实有之法呢?一无所见就是最殊胜的见,也就是说,无所见就是究竟的实相。如果连实有都不可见,非实有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二者观待而立。
“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为什么呢?因为实相并非肉眼所见,只有慧眼才能见。因此,声闻缘觉或一般的凡夫人,以肉眼所见是片面的;菩萨和佛的所见才是全面的、整体性的,他们的慧眼可以照见实相。
“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以慧眼见不到任何实有之法,但也没有什么不可照见。见也不是,不见也不是,这就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
《中论》当中说:“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很多道友比较熟悉这个偈颂。意思是说,学实相法门者有三种根基:一、初学者认为万法无实,这是单空的见解;二、中等根基者不会耽著空性,他们通达万法在名言中存在,而在胜义中并不存在的道理;三、上等根基者已经证悟了实相,他们知道万法并非实有,也并非非实有,实有和非实二俱不存在,非二俱也不存在,即通达了远离四边八戏的实相胜义,这就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空性之义。
作为渐次根基者,先破有边,再破无边,再破有无是非等所有的边,一层一层、阶梯式地破是最好的。作为特别利根的人,如中观应成派的所化,不用次第破实与非实,直接破掉所有的边就可以。而作为密法根基者,不用推理来破执著,而是依靠证悟实相的上师通过表示方法直指心性,当下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并以此类推万法的本性不过如此。这也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以上,31位菩萨分别讲了关于无二法门最殊胜的教言。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这些菩萨宣说完毕后,就问文殊菩萨:“您能否讲一下,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他们想:文殊菩萨智慧第一,他什么都不说,光是我们在这演讲,有点不好意思,他最好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到底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回答:“我认为,万法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也无法用其他方法来表示,亦不能由心识来思维,而且远离了所有的问和答,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藏文译本、唐译等译本中,有“汝等所说名为二法”等词句[3]。意思是说,你们所说的全是二法,不是无二。这样可能好理解一点。
文殊菩萨说:“按照我的想法,万法无法用声音来宣说,无法用文字等方式来表达,也无法用心识思维。你们刚才一直在问答,但问答也不存在。”文殊菩萨否定了以上六个方面的戏论。就像《中论》中所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这个偈颂很出名,意思是说,诸法的实相无法言说,也无法思维。
文殊菩萨说:刚才你们31位菩萨都是以语言来宣说“无二”的——先破一边,再破另一边,结论就是无二,但这样的“二法”并不合理,因为宣说二法的语言也不成立。可见,文殊菩萨的境界不同于31位菩萨,他的直指更进一步。
对于“无言无说”这一句,唐译、藏译的译法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法有所不同,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对比一下。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我们已经各自说了自己的观点,仁者您说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菩萨们全部“讲考”完了,只剩维摩诘居士没有讲。我们这里讲考班的道友,书中贴了很多纸条,上面记满了笔记,不知道那些菩萨是不是这样。我有时候觉得,你们讲考也比较辛苦。但你们只讲考几分钟就可以了,我要讲很长时间,还是比较有压力的。所以你们要对我发一点慈悲心。如果让你们每天像我这样讲,不知道能不能受得了。《维摩诘经》我只有藏文传承,并没有学过,这次我们共同学习,也许是有利益的。
其实不仅我们要讲,你看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也要演讲。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居士说:“我们都已经说过了,现在该你说了。”
讲考班的有些道友,一直没有轮到讲考,你们还是要特意让他们讲一下。在我面前全部轮到肯定有困难,但你们分组讲考的时候,可以在没有轮到的人里面打个卦,尽量让大家都讲一下。不然个别人的“卦相”太好了,久而久之就不看书了,因为他觉得自己肯定不会被抽到。
时维摩诘默然无语。
这时,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语。
其实,什么都不说是最高的境界。刚才文殊菩萨已经否定了前面31位菩萨的说法,并且说不二法门是不可言说的——他又说了一大堆。轮到维摩诘居士的时候,他就安住在特别寂静、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中。这是最高的境界。
禅宗有言:“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开口就是错的,一动念就违背了真理。世间人也说:“沉默是金。”所以,有时候什么话都不说反而更好。比如讲考时,有些道友什么都不说,一直躲着,这说明他们有很高的境界;有些人面对居士的提问、请转法轮,也什么话都不说,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这也是很高的境界。我们以后也可以学一学维摩诘居士。
胁比丘与马鸣菩萨
·《注维摩诘经》中的记载
不二法门确实是不可言说的境界。在《注维摩诘经》中,鸠摩罗什大师引用了胁比丘的公案[4]。
佛涅槃600年时,一位60岁才出家的老比丘精通了三藏,并且觉得光学理论还不足够,一定要有禅定境界。于是他夜不倒单,精进修行。“胁”是肋骨的意思,因为他夜不倒单,一直坐着,人们就称其为“胁比丘”。
通过精进修行,胁比丘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在辩论方面也很厉害。当时马鸣是学外道的,他听说胁比丘的名声后,就带着弟子来找他,说:“一切论议都可以遮破。如果我不能遮破你的言论,我就斩断自己的头。”胁比丘听了,什么话都没有说。马鸣以为胁比丘徒有其名,什么都不知道,就带着弟子离开了。
走到半路,马鸣想明白了刚才的事,对弟子们说:“胁比丘具有甚深智慧,是我输了。”弟子们很奇怪地问:“您为什么这么说?”马鸣回答:“我说一切语言都可遮破,而他不说话就无所破。”于是他回去对胁比丘说:“我输了,这个愚痴之头我不需要,请您将它砍下来。”
胁比丘说:“我不斩你的头,只需斩你的头发。”于是马鸣剃发出家,在胁比丘面前皈依,后来广造论典、利益众生。
·《付法藏因缘经》中的记载
《付法藏因缘经》中也有这个故事,但情节有些不同。其中讲到,胁比丘由于往昔业力,在母胎中住了六十多年,降生时须发皆白。他离世前,将佛法交付给弟子富那奢。后来富那奢跟马鸣进行了一场辩论,马鸣由此皈依佛门。
·《马鸣菩萨传》中的记载
《马鸣菩萨传》(鸠摩罗什译)中说,胁比丘证果后,依靠神通从北印度来到中印度。当时马鸣在那一带比较猖狂,他说:“如果诸比丘能与我辩论,就可以敲犍椎;如若不能,就不要敲犍椎受人供养。”比丘们闻言不敢再敲犍槌。
胁比丘来到中印度后,对比丘们说:“你们敲犍椎吧,如果马鸣来了,我跟他辩论。”于是他们敲了犍槌,马鸣就来问他们:“今天为什么要敲这块木头?”比丘们回答:“是北方一位长老沙门来此敲的犍椎,不是我们敲的。”于是马鸣与胁比丘约定7天后辩论。
7天后,他们将国王、大臣、沙门、外道都召集起来,开始辩论。胁比丘说:“当令天下泰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灾患。”马鸣不知如何回答,胁比丘就获胜了,马鸣也皈依了佛教。
以上三种记载有所不同,但结果都是马鸣菩萨皈依了佛门。第一种记载中说,胁比丘获胜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不说话——当然,他不说话并不是因为他的年纪太大了。
关于住胎时间
有些非佛教徒可能会想:“佛经中说,罗睺罗在母胎中住了6年,胁比丘则住胎60年。而一般人最长住胎一年多,他们怎么住胎那么久呢?”其实,不仅佛教中有这样的人物,道家历史上也有这样的记载。《史记正义》是唐代一部非常著名的史书,其中说:老子出生时就81岁了。无论是胁比丘的母亲,还是老子的母亲,都很不容易,他们更应该报答母恩。不过,他们降生时,母亲应该很老了,可能都快圆寂了吧?具体情形我也不太清楚。
总之,万法实相无可言说。达摩祖师临终时,让他的四位弟子说说自己的所得,三位弟子说了自己的境界后,达摩祖师说他们分别得到了自己的骨、肉和皮。轮到慧可时,他只是站在那里,什么都不说。达摩祖师说:“汝得吾髓。”你们以后也不要问上师:“心性是不是光明?是不是空性?”这说明你还没有得到精髓。无论是印证自己的境界还是与人辩论,最好学学胁比丘和维摩诘居士——什么都不说,这才是最好的境界。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赞叹维摩诘居士说:“善哉!善哉!乃至没有文字、语言,才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
这时文殊菩萨已经明白了维摩诘居士的密意。如果是我们在现场,可能还没有明白,甚至会发脾气:“我们三十多个人都讲了,你怎么不讲?快说啊,快说啊!”但文殊菩萨不会这样,他赞叹了维摩诘居士。
这一品最重要的总结是:31位菩萨宣说的境界不算很高,文殊菩萨所说的境界也不算很高,维摩诘居士“默然无语”的境界才是最高的。等会儿你们讲考的时候,谁不说话说明谁最厉害。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说《入不二法门品》时,众会当中有五千位菩萨入于不二法门,获得了无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