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题外话。
前段时间有篇超级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是一个基金经理写的,说国内经济趋势和问题,写的很长,其实我看前几段就直接关了,原因很简单,一上来就让人不舒服,它原文大概是这么说的,在2022年底疫情结束,所有人都认为经济反弹即将发生云云。等等,哪来的所有人,他凭什么代表所有人,我那年的星球福利课讲的是什么,大变局,我一上来就明确讲了什么,纵然疫情封控结束,2019年已经回不去了。我当时给我的读者提到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降低个人发展预期。
我没敢写公众号文章,我坦白说胆子小,但我当时的星球福利课就是这么讲的有没有。
后来,因为那篇文章刷屏,很多读者问我怎么看,我捏着鼻子阅读了全文,点评只有八个字,隔靴搔痒,避重就轻。但就这么一个隔靴搔痒,避重就轻的文章,后来还是被不可抗力删除了。
题外话说完,回到当下,很多人问我,明年中国经济会怎样,房价会怎样,好的投资项目有哪些,我怎么回答,对不起,我不知道,统计数字一定会很棒,因为我相信统计局,但真实情况如何,我判断不了。特朗普会不会上台,我不知道,大概率会吧,但黑天鹅太多,谁又知道呢。特朗普上台对我们发展是利是弊,我不知道,俄乌战争会以什么形式结束,我还是不知道。
嗯,我知道很多自媒体作者都很知道,各种判断自信无比,就是千万别翻旧账,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你说我不知道写什么呢。
拥抱不确定性。从认知上,从基本的人生发展规划上,认识到无法预测,无法判断是常态,可预测,可判断才是意外。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做通用能力的提升,做多种可能性的尝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点点概率优势。
我知道越来越多年轻人希望寻求确定性,今年据说报考一些定向培养专业的学校录取分数线暴涨,很多人苦读多年的目的,就是寻求一份看上去安稳的饭碗。
中国改革开放才多少年,经济腾飞总共多少年,城市化进程红利吃了多少年。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热门专业早已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张雪峰几年前劝年轻人报考土木和建筑,现在那些年轻人毕业了,遭遇行业的极端严峻的就业挑战,有人站出来替张老师说话,说不怪他,这事难以预测。确实,预测不准真不能怪他。但既然根本预测不准,又凭什么觉得自己能为年轻人的未来做主?
那我能预测准么,我也不能。但我强调的是什么,让年轻人学会自我决策,学会自我判断,这个骨子里是什么,让他们变成成年人,去学会迎接真实的世界。
什么是真实的世界,你所追求的一切确定性,都是他妈的水中月,镜中花。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要自己去理解和认识这些,然后基于此做决策,再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几个可以预测的事情,其实已经不是预测,而是简单的事实和推论。
1、地方财税改革,关键点是什么,转移支付跑不动了,跑不通了。地方财税要更加以自我造血为中心。那么影响是什么,某些依赖转移支付输血养活的庞大地方公务员体系还能维系多久。
2、生育率下降,我就纳闷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还在热衷于报考师范,觉得师范最稳定,教师最稳当,你看看生育率,你算算未来每年入学人数好么,等新的年轻人大学毕业,走向岗位,请问,还有那些岗位么。
3、老龄化上升,不只是老龄化上升的问题,以前说老龄人是30后,40后,现在是50后,60后,等到70后步入老龄化,消费观,价值观和之前的又有巨大的差异,虽然和00后相比依然有巨大的鸿沟,但是在很多消费场景上,会和之前的老龄化生态,又会有相当大的不同。一些商业上根深蒂固的老龄消费观,会被改写。
4、基建趋近饱和,基建推动经济增长曾经是我们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引擎之一,但目前基建趋近饱和,新基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开始下降,过度基建的资源浪费情况在很多三四线城市逐步凸显。
5、中美关系,目前看不到好转的迹象,而且无论美国总统谁上台,也看不到恢复到奥巴马时代的可能性。
我们的职业生涯是很长的,如果你跟我抬杠,你说某某工作就是很稳定,你赢了,我不会和你争辩,但现在的年轻人,从上大学到工作,最少要四年,如果读研,可能要六七年,那么六七年后和现在,很多工作岗位会有巨大的变化,更不用说AI正在全面快速发展,很多公司降本增效的底气就是AI的使用率提升。然后,你的职业生涯不是三五年,不是七八年,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二三十年,二三十年,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恰恰是追求一成不变的那些人,会失去一切竞争力,失去一切与时俱进的机会把握能力,然后在任何一次巨变中,失去一切。
等你发现你错了的时候,也许是十年后,十五年后,我不会等那么久再来证明我是对的,所以,对于这种人,自己开心就好。
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上个世纪末,东北发生了什么。历史经常重复,只是人类从来不会吸取教训。
最后,老规矩,放广告洗用户。
👇 我的知识星球,三天内自行退出免费100%退款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