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体验中涵养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中陶冶美育情怀——锡林浩特市第五小学美术课堂学习感知节气之美

政务   2024-11-15 22:59   内蒙古  

日常体验中涵养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中陶冶美育情怀

锡市五校美术课堂学习感知节气之美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打开教育的“自然之维”,意味着美育之门也向着天地敞开。节气之于美育的意义,就在于以超越功利的移情、审美和创造方式,建立人与世界之间广博而恒久的情感关联,并找到精神生命的安顿之所。2024年11月15日上午,锡林浩特市第五小学开展美术课堂学习感知节气之美活动。

二十四节气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传承与转化,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性地植入青少年的心灵。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特有的历法,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运行引起气候变化规律而总结出来的农业历法,用于指导农事活动,自秦汉以来已沿用两千多年。二十四节气自立春开始,至大寒结束。每个节气开始的日期在公历中是基本固定的。民间为了便于记忆,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到季节、天气和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及农事活动等诸多方面。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季节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了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了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小满、芒种反映了作物的成熟情况,惊蛰、清明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

学生感知二十四节气中的时间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温度的,能够呼吸的。学生通过画出所喜爱的节气,感受到节气让天、地、人、物的关系人格化、审美化,也让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有了可感可亲的烟火气。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去关心不同节令下大地上和天空中那些细微的声响,领略美的气息。对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审美感官充分打开的过程,就是与自然事物心心相印的过程,就是体验美好生命的过程。

将二十四节气的种子植入美术课堂教学,拓展生命的时间和空间,将教育的“自然之维”全面敞开,让年轻一代从一种认知与独白的“物化视界”走向理解和对话的“生命视界”。学习二十四节气,学生们能感受到古人晴耕雨读生活方式的智慧,启发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勇于实践。通过观察每个节气独特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现象,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编   辑:贾丽娜

初   审:朱敬凤 赵慧玲

复   审:董亚男

终   审:杨雪峰

发布人:刘建兰





锡林浩特市第五小学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亮丽底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