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福建省上杭县一个陈姓农民家庭为刚出生的小男婴起名为“家煜”。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几十年后,他会成长为副国级领导人,为新中国的建设投入极大的心血,作出卓越的贡献。
担任上海市委书记
1916年出生的陈家煜虽长在“知识的荒野”,但贫困落后的农村却最终没有阻碍他“睁眼看世界”的步伐,陈家煜在父母的勉力支持下获得了求学的机会。
少年时期,他受到师长的影响,接触了一些进步的书籍,自此树立了追求革命真理的理想,并在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正式成为共产党党员。
走上革命道路之后,陈家煜曾化名“阿丕”执行党组织下派的任务,后来他也正式更名为“陈丕显”,凭借优异的工作成绩,成了党的优秀党员之一。
也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积累有丰富战绩的他一路高升,在20世纪50、60年代先后任中共上海市委第四书记、第二书记和第一书记,为解放后的上海市的发展做了积极的贡献。
但让他措手不及的是,就在他当上上海“一把手”,准备加大火力建设上海时,一场危机正在渐渐靠近。196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动乱开始以其残酷的面目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而他所在的上海更是在这场动乱中“走到了前列”。
即便是忠诚、踏实如他,也避不可免地在这一特殊时期受到波及。当时上海的工人在一些有心人的带领下开始了“造反”,他被“打倒”,受到了迫害,遭到了关押,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停职和被监视的状态。
但就算面临如此糟糕的处境,他也从未想过屈服或盲从。他坚持要和这些不好的势力作斗争,甚至,就算没有机会,他也要创造机会去营救那些受到迫害的老干部。就这样,他坚持到了1975年,等来了复出的邓小平同志的伸手相助。
1975年,陈丕显重新开始工作,担任的职务正是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在这之后,在他的主持下,上海的风气逐渐向良性发展,一些被下放的干部也渐渐回到了上海,恢复了工作。
同意对调工作
复出2年后,1977年,在这一年间,陈丕显先后2次调动,担任了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也出任了中共湖北省委第二书记的职务。
在湖北,陈丕显工作了4年的时间,离开湖北赶赴中央任职时,他在湖北已经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而且是湖北省党政军的“一把手”。来到中央任职后,陈丕显的表现更被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看在眼里。
1983年,中央决定对中央军委领导班子进行调整,而当时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同志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卸任,邓小平第一时间将陈丕显纳入了候选人的名单。
只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当时拟任中央政法委书记的余秋里表达出了要回部队任职的意愿,邓小平得知后,决定对此次调整做重新的慎重考虑。在征得陈丕显的同意后,邓小平最终为他俩对调了职务。
1983年5月,新的任命下发,余秋里担任总政治部主任,陈丕显则任中央政法委书记。不过,陈丕显的仕途并没有止步于此,一个月后,他就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为副国级领导人。
显然,这位有能力的领导人肩负起了更重的担子。而他也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待,一直到1995年病逝于北京,都一直在为国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