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苏轼,人生一知音——读苏轼有感

文摘   2024-11-05 00:22   广东  

     

          千古一苏轼,人生一知音

              ——读苏轼有感                 

                         文/卢建成(初二学生)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这正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评价。这位一度遭到贬谪,但仍然能“美在当下”的苏轼让我折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白墙上,泛着红红的光芒,我合上书,浮想联翩。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好游山林,在一路被贬的途中,建学堂,修水利,挥笔墨,赋诗词,造福了一方百姓,也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

              苏轼是个人生积极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流露出苏轼被贬后仍能乐观的活在当下,胸襟豪迈。他还把西夏看作眼中的天狼,想要立马张弓搭箭,捕获在手中,让人不由地感受到他那颗对国家安定的决心,和要平定西夏的理想。

反观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虽然有才能,但不能被社会赏识,就自暴自弃了呢?想到苏轼在人生的谷底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那我们在剩下漫长的人生中也更要把困难视作地上的绊脚石,跨越它,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苏轼是个教育能人

他被流放到儋州(海南)后,自食其力,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在这片蛮荒之地上盖了五间房子,而苏轼也把儋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可见他不仅没有因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放弃自己,反而在第二故乡上办学堂借学风,借着自己豪放的气概、无人能比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态度,让不少人远闻万里,追至儋州,跟从苏轼学习。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自从海南有了苏轼的出现,竟产生了第一个举乡贡的读书人,苏轼为此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苏轼积极投身其中,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开拓了地方的文化,深受当地居民的崇敬和怀念。这也让我看到苏轼那一颗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的炽热的心灵。

对比逆境中的苏轼,我的学习条件是如此的优越,更应该乘势而上,实现自己的梦想。虽然学习不一定要做官,但一定可以让人生更有内涵和自由。

               苏轼是个美食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他再被贬到蛮荒之地的惠州,他随遇而安,喜欢上了甜爽可口、鲜嫩多汁的荔枝,外红里白的果肉恰似凝脂,百食不厌,他不禁诗兴大发,口占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表达了苏轼对岭南佳果荔枝的赞美之情。

后来,62岁的苏载再次被贬,来到更偏远的儋州,在这蛮荒之地帮助老百姓治理水灾,挖通了许多河道,老百姓非常感激苏轼的贡献,便挑着担子上山来感谢苏轼,苏轼指点家人用肥猪肉做成有弹劲的红烧肉,一道传世名菜“东坡肉”也由此诞生,百年来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纵观苏轼一生,被流放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但他却能在逆境中超越自我,活出了自我。他情感细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豪情壮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境界宏大,忧生伤逝,“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他就是苏轼,中国文学史上那道最明亮的光,划破时空,光耀千古。

                         (指导老师:祝成明)



香树书房
求真,求知,求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