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学|张健:左君弼,一声幽叹

文摘   2024-12-19 00:00   浙江  

2024年第1829期(总第5131

 微刊 故乡文学
主 编:陆相华  投稿:13816643239@163.com

左君弼,一声幽叹

文 张健

在历史的浩渺烟波里,庐州宛如一座古老的舞台,岁月长风呼啸而过,吹起无数传奇衣角。左君弼,便是这庐州舞台上一位难以磨灭的人物,他的故事在时光的褶皱里,散发着幽微而迷人的光芒,交织着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烽火燃遍九州。据《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三二《左君弼传》载:“左君弼,庐州人。元季壬辰(1352年),群雄倡乱,君弼党于彭祖,聚众数千。”

蕲黄起义爆发后,彭莹玉在淮西的门徒纷纷起兵响应。其中李普胜据无为,赵普胜据含山,俱称“彭祖家”,他们是彭莹玉的嫡系;左君弼据庐州,亦归彭领导。

于乱世之中,左君弼在庐州崛起。彼时的他,或许怀着一腔热血,欲在动荡的世间闯出一片天地。他带领着自己的人马,在庐州这片土地上经营,成为一方势力。然而,乱世之中,命运的轨迹却总是难以捉摸。

翻阅《读史方舆纪要》《元史》等相关史料,左君弼得到庐州最早的时间应该是在1353年,而庐州被朱元璋攻克是在1364年,这样算来左君弼独据庐州有十一年。而在这十一年里,左君弼仅仅是拒守庐州而已,并没有开疆拓土等一系列大的作为。

按说赵普胜等人依巢湖结寨,没有战略纵深,也缺少岸上补给,彭莹玉死后,左君弼无论招揽还是强行收编,实际上对于他来说都是扩大势力的可行之路,只可惜最终迄未成功。甚至连同为合肥人,且也在巢湖的叶升都没有选择左君弼,而是毫不犹豫地归附朱元璋。

有人说,这是左君弼缺少“一呼百应”的魅力,是地方军阀中典型鼠目寸光,没有上进心的表现。可真是如此吗?我们看看左君弼占据庐州十一年间关于天下的史料记载吧。十四年(1354年)春,浙东台州,江东饶,闽海福州、邵武、汀州,江西龙兴、建昌、吉安、临江,广西静江等郡皆大饥,人相食。十七年(1357年),河南大饥。十八年(1358年)春,莒州蒙阴县大饥,斗米金一斤。冬,京师大饥,人相食,彰德、山东亦如之。十九年(1359年)正月至五月,京师大饥,银一锭得米仅八斗,死者无算。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保定路莩死盈道,军士掠孱弱以为食。济南及益都之高苑,莒之蒙阴,河南之孟津、新安、黾池等县皆大饥,人相食。

几乎每年都有饥荒的记载,令人心痛的是,饥荒的背后,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据历史资料和学者的研究,元末明初时期的人口损失比率大约在30%50%之间。例如,有学者认为,元朝后期人口数量达到了约9000万,而到明朝初年(如1393年),全国人口大约降至6500万人。这意味着在这一时期,人口损失了约2500万,损失比率约为28%。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金戈铁马刀枪剑影中,最倒霉的无非老百姓而已。

而拒守庐州的左君弼呢?他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与朱元璋的势力相互抗衡又彼此周旋。那是一个英雄与枭雄并起的时代,左君弼的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琴弦上,弹奏出或激昂或悲怆的音符。而带来的,是庐州百姓十一年的短暂安宁,终究避免了饿殍遍野,颠沛流离的宿命。

在朱元璋的大军逐渐横扫六合,天下大势渐趋明朗后,左君弼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在庐州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他或许也曾心中五味杂陈,是坚守到底的决绝,还是对未来命运的忐忑?去他妈的千秋黄图霸业,去他妈的公司业绩增长KPI考核,在我老左看来,百姓能苟活于乱世,比什么都重要。最终,一声叹息后,他毅然选择离去,远赴他乡。这一去,便是与庐州的漫长告别,而庐州的街头巷尾,却依然留存着他曾经的气息。

庐州,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的古城,在岁月的沉淀中有着独特的韵味。那年的古老城墙,宛如沉默的卫士,见证了左君弼的兴衰荣辱。城中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飞檐斗拱,在时光里散发着典雅的气息。而左君弼的故事,也如同这建筑中的木雕、砖雕一般,成为庐州文化的一部分,被后人在茶余饭后轻轻诉说。他的故事,是庐州历史长卷中的一抹浓重色彩,因岁月的侵蚀而略显斑驳,却又因文化的传承而永不褪色。

历史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站在当下仰望,左君弼的事迹只是山间的一缕云雾,却也因这缕云雾,让整座山峰更显神秘而深邃。在文化的星空中,他是一颗独特的星辰,与庐州的其他文化符号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璀璨的夜空。

作者简介:张健,民建会员,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炎黄文化促进会会员。

《故乡文学》 主编:陆相华
13816643239@163.com


故乡文学
散文、诗歌、小说等反映乡土文学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