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老庄聊薪水>右上角···>设为星标⭐
秋日光影
药匣子里的狼人杀:
当集采大棒挥向"救命药"
上海滩的医药江湖最近上演了一出荒诞剧:硝酸甘油片和氨酚待因片这对"难兄难弟"被医保局请出采购目录。
仿佛两粒过期失效的药片,在集采的聚光灯下现了原形。
这已是今年开年第三批倒在集采门槛下的药品,前有竹沥合剂披着国药准字的袈裟暴毙,后有清瘟解毒丸、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溶液在"带量采购"的铡刀下折腰。
当治病救人的药片沦为政策博弈的砝码,这场魔幻现实主义的医药大戏,正暴露出中国医药产业链上隐秘的溃烂伤疤。
一、魔幻现实主义的药罐子
Reading
河北迈德斯特的硝酸甘油片被踢出采购名单时,心血管科医生的朋友圈炸开了锅。
这种每瓶不到十元的救命药,在集采的"价格绞肉机"里早已被榨得只剩药渣。
企业负责人苦笑着算账:原料成本涨了三成,物流费用翻倍,中标价却比五年前还低两块钱。
这年头连硝酸甘油都成了高危行业,难怪药企老总们见面问候都改成了"今天你被集采了吗"。
安徽永生堂的遭遇更显荒诞。
其氨酚待因片(Ⅱ)因"质量缺陷"被亮红牌,但业内人都知道这款镇痛药去年刚通过新版GMP认证。
知情人士透露,真正的死因是企业在成本倒逼下改换了辅料供应商,结果栽在了飞检组的显微镜下。
这场"质量门"看似是技术事故,实则是集采政策倒逼企业走钢丝的必然结果。
当药监局的飞检车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药厂头顶时,成本与质量的平衡木早已倾斜。
某药企生产总监私下透露:"现在做集采品种就像在雷区跳芭蕾,既要保证含量均匀度误差不超过±5%,又要把成本压缩到原来的三分之一,除非学会炼金术。"
二、价格屠刀下的众生相
Reading
集采谈判桌上,戴着金丝眼镜的医保专家像精明的古董商,把药企代表逼到墙角:"再降两分钱,我们就让这个品种活下去。"
这种近乎残忍的砍价艺术,让制药行业上演着现实版《活着》。
某中标企业老总自嘲:"我们现在是穿着西装的生产队,白天在无菌车间搞现代化,晚上回办公室打算盘算成本。"
渠道商的末日却在悄然降临。
曾经叱咤风云的医药代表们,如今像候鸟般迁徙到民营医院和乡镇诊所。
某资深代表转型卖起了保健器械:"过去我们给主任们讲PPT,现在得学会给村医修血压计。"
而医院药房里的灰色交易,正从"明扣"转为"暗补",就像地壳运动后的岩浆,在更隐秘的裂缝中涌动。
患者们捧着降价药却笑不出来。
某社区医院里,王大妈拿着新开的氨酚待因片直嘀咕:"这药片怎么比以前的薄了?"
药师只能苦笑解释"新工艺改良"。
当救命药变成经济学模型里的变量,患者成了这场改革最沉默的见证者。
三、利益链条上的寄生虫
Reading
在集采的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一场新的饕餮盛宴正在上演。
某些"聪明"的药企把淘汰的批文当彩票卖,一个普药批号能炒到千万级。
中介公司像秃鹫般盘旋在濒死企业周围,倒卖GMP证书就像倒卖学区房。
某咨询公司老板得意地展示他的"批文扑克牌":"红桃A是抗癌药,黑桃K是抗生素,凑齐一副牌能在北京换套房。"
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更显魔幻。
中西部某县为保住纳税大户,给被通报的药企连夜颁发"质量进步奖";
东部某市则把淘汰产能包装成"产业升级项目",骗补手法比微商造假还娴熟。
这些荒诞剧每天都在药监局的公文流转中悄然上演。
而最精明的玩家早已转战海外。
某上市药企把过期专利药换个马甲出口非洲,利润率反而比国内集采高五倍;
另一些则玩起"药品拼多多",把边角料做成膳食补充剂,在电商平台收割养生焦虑。
这些魔幻操作,让中国药企的生存智慧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
写在最后
Reading
站在2024年的医药迷局前,我们不得不思考:当集采大棒把药价砸到地板时,究竟是砸碎了虚高泡沫,还是砸断了产业脊梁?
那些在质量与成本间走钢丝的企业,是否正在酿造更大的危机?
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不在"斩立决"的雷霆手段,而在重构价值链条的市场逻辑。
当仿制药的利润薄如蝉翼,当创新药研发仍是奢望,药企在生存压力下必然剑走偏锋。
在长三角药企集群,发现某家企业车间贴着的安全标语竟是"宁要罚款单,不要停工令",这是何等的反讽与悲哀。
医药界的转型升级,恐怕需要比集采更精准的手术刀,既要剜除烂疮,也要注入生机。
否则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戏码,怕是要成为医药界的保留剧目了。
感谢阅读,点个“❤️”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