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都称孤道寡,秦始皇为何要改称“朕”?你把“朕”字拆开读,就明白了

文摘   2024-08-26 22:50   广东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加星标★不迷路】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功绩超过历代君王,"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因此发明了“皇帝”一词。

光这样还不够,连自称也得改,春秋战国时那种自谦的“寡人”“孤”“不谷”等都不符合始皇帝的气质,于是他不再“称孤道寡”,而选择自称“朕”。

那么秦始皇自称“朕”背后有什么深意?难道是“朕”跟“政”的音比较接近,秦始皇是用自己名字自称?

不对啊,秦朝灭亡之后,封建王朝的皇帝们仍然沿用着这个称谓。看来事情没那么简单。

其实,你把“朕”字拆开来读,大概就明白了。

01

古代君主都是怎么称呼自己的?
秦始皇之前的君主和诸侯王都还比较谦虚,多自称为“寡人”、“孤”或“不谷”等。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表示自己在德行上有所不足。这个称呼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德治国”和“以德配天”的思想,即君主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拥有。如果君主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

因此,君主们常常自称“寡人”来表示自己的谦逊和自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就说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孤,意思是“孤立无援之人”。作为一国之君,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一般人对君主会敬而远之,身边很少有亲近之人,仿佛只有自己,所以自称为孤。

这种称呼大概也是一种自我警醒:别看你地位尊崇,其实高处不胜寒啊。

不谷,意思是“不善”,不足,还是自谦。刚开始不谷是周天子的自称,后来随着周室的衰落,诸侯霸主也开始使用这个称呼,如齐桓公王。

秦始皇嬴政可不想再继续谦虚下去了,通过他给自己搞出“皇帝”这个称号就知道,他的风格就是高调再高调。
他采用上古以贤德著称的“三皇五帝”位号,其实就是直白地告诉大家:我就是有“大贤德、大功德之人”哦。

02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子自称曰朕。”

“朕”这个词因为始皇帝开先河使用,开始染上“高不可攀、唯我独尊”的色彩。

其实,在先秦时代的书籍中,“朕”这个字随处可见,它就跟“我”“吾”这样的第一人称代词是一样,无论高低贵贱都能用。

《尔雅》中对“朕”字的解释是:“朕,身也。”也就是说“朕”字代指自身。《说文》中也提到:“朕,我也,阙。”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听了李斯的建议,用“朕”作为帝王的专属称呼的呢?专家认为将“朕”字拆开就会看到其中的深意。

03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朕”的写法直接拆,秦朝时用的是小篆。

小篆怎样写“朕”的呢?左边是“舟”,右边是“灷”(zhuàn)。

“舟”,就是指船。古代的文明沿江而筑、靠水而居,船自然而然就成为必备之物。
古代的老百姓乘船出行、捕鱼、贸易,船就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而《荀子·王制》也有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里也提到,是船,百姓是水。

看“灷”,有“火种”的含义。在上古部落时代,火种可谓重中之重,驱散黑暗、带来光明,只有地位崇高之人才能掌管火种。

“朕”作为“舟”和“灷”的结合,又可以看做“船上的火种”,同时掌握财富和权力,跟尊贵、地位等意义联系到一起。

作为横扫寰宇、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用这个字倒也确实是非常合适。而且,朕的读音同“震”,名震天下,读起来颇有几分霸气在里头。

而“朕”沿用后代,不是正统皇帝的人,都不敢或不好意思用“朕”这个字。明清时期,封建皇权的集中度达到高峰,“朕”字的频繁使用也从侧面表现了这一点。

 -End-


你若喜欢,点个关注和在看 

夜半读诗
闹处读词,静处品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