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米跑步后,心脏狂跳,喉咙发腥,即便如此也难以及格;永远做不好摆臂协调的立定跳远简直是噩梦。除此之外,中学时期的体育课,常常临时改成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双重影响下,造就了「体育差生」的故事。
事实上,运动不止有800米和立定跳远,可以跳舞释放自我,可以上团课打拳解压,可以撸铁上大重量突破自我,可以对抗项目里释放攻击性,可以去户外上山下海。
原来,我们不是不擅长运动,只是没找到适合的运动。
而30岁开始,多数人每10年就会减少3%至5%的瘦肌肉,这种不可避免的流失在女性身上会更频繁发生,久坐不动的身体毛病,会在不同年龄段找上门来。
@小白 现在一周5-6练,起因来自于8年前被自家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推倒在水坑,“我觉得我也太弱了吧,我要变得强壮一点。”
@思淇 讲述了相似的故事,24年初夜爬紫金山,8级大风下,老爷爷老奶奶健步如飞,而她气喘吁吁,“当时我就想,日子不能这么过下去了,等若干年后我也要做个可以飞檐走壁的酷老太!”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运动不足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人体长期缺乏运动会使组织器官机能下降30%。我国发病率排名前十的癌症中,至少有八种可以通过运动降低罹患风险。
此时的体育课,更多是为自己而上。
另一方面,运动会把人从当下的繁琐和焦虑中解脱出来,专注当下,感受呼吸、肌肉发力和身体对抗。
如《心流》所说,克服焦虑和沮丧的关键,是不困于以结果为导向的优绩主义中,真正享受过程,“必须能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
走出校园,运动成了新的导师和养育者,帮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我,再次获得成长。
成年后
自己决定体育课项目
多数人的体育噩梦,来自于800米跑步。
“每次跑完面红耳赤喘不上气儿的感觉很糟糕,被甩到队伍最后的感觉很挫败,每次跑800我都逃圈儿”,@思淇 说道。体育课的挫败,让她感觉自己“笨拙”“不适合运动”,翘课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但跑步并不简单,既要求身体力线,比如髋膝踝对位,也要求正确的跑姿,而心肺耐力也需要在训练中循序渐进增长。苦学的学生们,久坐后跑起来,不免心率飚升,身体沉重不已。
天生体弱、偏胖的人,也在看似「人人平等」的800米上没有被因材施教过。成年后爱上跳舞的@李歌 说,“读书时是个胖小孩,不擅长各种运动,上课会被体育老师歧视,几乎都是负反馈。”
学生时代的另一个噩梦是立定跳远——要求髋膝踝三倍蹬展能力和良好的手脚配合协调发力。同样的,并非人人都擅长。
三倍蹬展
“趴下去都比我跳得远”,2024年转行健身教练的@Yan 说道,而高考曾经靠体操加分进入理想大学的@Kate 提到,“立定跳远这项运动,直到它从我的生命里消失,我也没及格过”。
比起学生时代单一的体育项目,成年人的体育课项目丰富得多,擅长800米的人可能逐渐解锁马拉松、越野跑,不擅长跑步的人也找到自己的热爱。
团课几乎是入门门槛最低又种类最为丰富的运动,最简单如舞蹈类课程,无需基础就能收获1小时的快乐,进阶也可以选择举铁类课程、hiit课程等。除此之外,大到国民运动如乒羽足篮排,小到攀岩、滑雪、冲浪,可以solo运动如骑行、徒步,也可以对抗如巴西柔术、拳击、击剑。
身高、体重、性格都不再是运动的阻碍,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
爱上运动
为自己而动
成年后便没有了「及格」,即使参加比赛有判罚和成绩,比如马拉松有关门时间,柔术比赛有输赢,攀岩有难度等级,但输了比赛也并不意味着任何升学压力,反而能激励参与者下次再战。
@小黄 在学生时代曾因个子太矮,被老师默认为不擅长运动,被困在刻板印象里,没有鼓励,自然也谈不上兴趣,“在2022年无意中接触到搏击操 ,一发不可收拾,享受专注、沉浸释放的心流。”火速入坑,参加初始培训,小黄现在已经成了一名斜杠搏击教练。
图片来源:小黄
及格的压迫不再,习惯追求满分的亚洲人,反而需要建立新的认知——没有客观意义上的满分。举铁人可以举起更大的重量,也可以舒服就好,跑者可以跑出更快的成绩,也可以以维持运动习惯为目标,骑行人可以不断刷新pr,也可以挑战一条又一条路线。
总之,放下功利心,不再被「考分」——唯一的标准撵着向前时,反而能对运动产生更多兴趣。
Kate曾在高中时为高考加分,练了一年竞技体操。尽管不喜欢,但也尽力准备,完成每个拿分点。工作后为了解压上团课,挑战自己,“探索自己身体能做到的极限,应该是我真正开始爱上运动的那个点。”
不同的人会在运动中找到不同的乐趣,相同点在于,你不再需要受社会评价体系所困,也不需要满足他人期待。运动对所有人都平等,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专注于自身。
对于成年人来说,健康可能是开始运动的一大契机。按下暂停键的3年,所有人的身体和情绪都遭受一记重创,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努力工作向上,身体却每况愈下,生活需要重新进行排序了。
图片来源:思淇
@多莉 在2022年夏天开始运动,当时因为体重基数大,每天只能窝在家里,感觉身体越来越不适,“特殊时期对身体健康的焦虑程度提高,于是尝试每天活动活动。”她现在练3休1,感觉身体状态越来越好,“原来走路下土坡常常崴脚,现在足踝稳定性提高了不少”。
回到运动初衷,多数人的目标可能是身材——减肥和肌肉线条,但成为运动狂人后,身材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环节。
爱上巴西柔术的@魆戍 接受精练GymSquare采访时提到,她已经彻底告别了身材焦虑,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竟然体力好、劲儿大,和曾经一度让她自卑的粗腿和解了,“现在觉得腿粗咋的了,腿就该练粗一点,这样道服裤子紧了不好抓把,而且还有劲儿。”
自我评价体系也在发生着改变,被鼓吹的翘臀长腿细腰型身材,都是外界强加的单一审美,不仅需要训练,还需要身体天赋,困于其中只会一次又一次陷入自我怀疑。@魆戍 说,“我已经不太关注自己的身材看上去的样子了,而是更关注运动表现。”
审美是多样的,没有哪一种更好。运动会让人接纳真实的自我,从身材到性格。
去运动
把自己重新养育一次
运动是成年人照顾自己的方式,动起来会燃烧热量,坚持运动就会获得健康的状态和有线条的身体,一旦停止训练,身材会变化,身体状态也会有变化。从被父母照顾,到选择自己想要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运动会帮助人习得“独立”,“为自己负责”。
另一方面,比起工作和生活的多变,运动的奖励机制来得更直接——有付出就会有结果,这是一种可被掌控的确定感。运动后分泌的多巴胺会带来生理性的快乐,不断完成的微小挑战带来的正反馈又能产生内啡肽,带来长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孤独社会》一书中对大众,特别是女性走进健身房的解释为:“身体强壮,内心也不容易疲惫。”运动带来长久成就感,会被迁移到工作和生活中,让人有精力和战斗欲应对挑战。
而运动中和伙伴并肩完成,也会带来另一种快乐。虽然只是毫无交流地完成一节团课,但一起奔向一个目标——即使各有各的方式,也能获得极大的情绪价值。
说到底,即使是社恐的人类,依然渴望“社会化”,希望在一个集体里,获得一些互相支持的宽慰和安全感。
运动的另一种养育,体现在「看见自己」,它给人以正反馈,也通过挫败让人成长。只有在运动的时候,可以专注于自我,体会自己的身体发力,即使是对抗性运动,也不需要考虑对方的性别、身份和职业,唯一能做且需要做的,就是赢过对方,这是一种在别处无法获得的自由和平等。
柔术教练@hana 在大学时期身高169cm,体重45kg,风吹草动就住院,如今转行成为教练,还在大赛上拿到优秀的成绩。在她看来,运动是了解自己的手段,“有太多时候都在回应别人的看法,但现在更多在回应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图片来源:hana
这种「看见」,也体现在自我发现中,运动会教急躁的人冷静,推着保守的人往前冲,而所有的这些教育,都来自于「自我需要」,而不是外界的需求。
人生漫长,不如去上体育课,看见自己,把自己重新养育一次。■ 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