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赚钱做什么?一文看懂宏观基调、消费趋势、年后商机(深度长文,建议收藏)

文摘   2025-02-03 20:00   浙江  

点击上方 “新个体” 关注公众号

回复 “合集” 获取“自媒体和个人IP系列文章”



这是立心的第1234篇公众号文章

欢迎拉至文末加微信,联系我们



每年春节都是商业上特别重要的时间节点。节后新机会开始萌生,真正意义上的一年开始。


新的一年怎么干,搞什么。看春晚,看春节期间的消费趋势,特别有指导意义。


春晚是一年一度的国家层面的总结和开篇,里面密集浓缩了新一年的信号。春节是全中国层面的消费一览,没有第二个节日能全年龄段、全城乡范围如此高度统一的做一件事情。


具体看什么?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宏观大基调,或者说商业大基调。第二个是细分领域的商业趋势。第三个是时下热点,运营热梗。


什么是大基调?国家在支持什么?哪些产业是在扶持的?有什么政策型利好?我们国家是关系型社会,在国内做生意,离不开 “抬头看天”。


然后是商业细分趋势。具体到这一两年,什么赛道能赚钱?比如现在肯定会提AI,提自媒体。你看什么热点能火,什么人能火,背后一定都是有趋势在的,顺应趋势才能火。


最后是一个更短线的,这一个月的热点,我们可以发什么内容,用什么梗,这些我们做自媒体,企业做线上化,都得知道。


那怎么看呢?最简单的,你看节目单。你看节目形式和节目嘉宾,哪些元素今年出现得多?和过往对比有哪些变化?


请来的人也是有讲究的。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春晚的常客,上十几次春晚?为什么有些人今年要请?


春晚钉子户,基本上是一个品类特别有特点又受欢迎的。比如魔术就是刘谦,比如喜剧,之前的赵本山,后来的蔡明、冯巩、郭冬临,现在的沈腾、岳云鹏。比如唱歌,之前的李谷一、宋祖英,现在的凤凰传奇。


还有一些是某一年力推的。比如今年为什么请李子柒?去年春节申遗成功了。我们国家在大力倡导非遗和传统文化,她就是代表这个的。


流量+话题,是春晚的密码。


比如陈丽君,戏剧+浪姐,流量和传统文化,这是必火必能上的。


比如翻红的,0713,李宇春,快男超女,批哥浪姐。这是流量+经典。


现在在倡导回归,很多怀旧的节目。今年你们看春晚,老人特别多。王菲、赵雅芝,这都是多少年没见的经典了。还有梁静茹、陈奕迅,也是怀旧。去年甄嬛的十年晚会,赵雅芝叶童出来营业,多少年了还翻出来,都是怀旧。


再比如科技+流量,运动员+流量,这种组合都是非常容易爆火的。


我们常说商业思维。什么是商业思维?看一件事的时候,从消费者思维转向生产者思维


消费者思维是 “今年的春晚好难看,好没劲啊”。而生产者思维是思考 “为什么春晚要做这件事?为什么国家要安排这些节目?为什么要请这个人?为什么有些人每年都能上春晚?背后一定有想传达的东西。”


就像去一家店,不要只是单纯评价 “这店不好吃”,去观察店的人流量、运营模式、如何吸引顾客、怎样转化和营销。


商业思维就是,永远站在生产者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消费者的角度抱怨。


那今年,大基调,细分趋势,能应用落地的,都有什么?我们逐一来看。



「今年春晚,传递了什么基调和信号?」


一个词概括:回归本原。


传统文化,民族自强,本质关键词就是,回归本原。


为什么我们要搞申遗?为什么今年春晚请了这么多老人?都是这个大话题的一个小部分。


我们学了西方几十年,现在也该西方来学我们了。


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就是最好的。本自具足,无需外求。这是真正的自信自强。


传统文化,民族自强,国家强大,回归本原。这是一体的。


我们看这两年的风向。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去精致化,回归朴实


除了大叙事,有更多的小场景小和睦小日子。聊大城市变少了,聊乡村、家变多了。这点春晚的节目也有体现,十个勤天,登高,插秧,我的家,乡村小生活,占比非常高。


还有我们看自媒体上这两年火的很多人,也是这个趋势。


去年有个网红理发师李晓华火了,一个湖南怀化妹子,文化水平不高,但手艺好,服务的情绪价值特别高,因为“听得懂话”走红,在抖音有400多万粉丝。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现在的销售风向在改变。新时代最受欢迎的销售,不再是老师专家,而是服务小妹。今天做销售,不要做输出型销售,要做陪伴式销售。


以前的好销售是那种能说会道的,现在更让大众买单的是贴心,真诚的人。


大家去美容院、按摩店,很多服务人员一直在推销,一直和你聊,一直问怎么样,表现欲特别强,你其实很厌烦。现在大家不想要强销售引导式,不打扰不找存在感,如沐春风的感觉最好。


这些人可能也不是那种看着很精致的,他们往往看着很朴实,甚至土土的。但他们就是踏实做本分生意,你觉得这个人你用起来放心,这是现在的风向,最高级的真诚感


整个春晚的人和节目都是往这个方向走的,本土化,朴实,踏实,本分,这个才是我们国家本原的东西。


精致这个东西都是从西方学来的,但现在不是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时代了。


你们看最近大量外国难民涌入小红书,学习中国文化,学习做饭,来融入我们,这个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学了国外几十年,现在我们要开启的是国外学我们的时代。


去年还有个爆火的网红叫郭有才,唱了一首歌走红,直播间有5000多万人观看。


他的形象非常有代表性。一个菏泽乡村小伙,家里很穷,10岁丧母,13岁缀学打工,本来是摆摊卖烧烤的。


他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标杆,他的背后站着千千万万个普通人。大量乡村出来的、学历不高的年轻人,他们的发展路线,蓝领路线的代表。个体时代就是会给这种普通人很多机会。


你的日常生活,你记录自己,比精致的东西更容易火。你的生活就是爆款本身


网红其实不是一个人,网红是千千万万的人的代表。普通人用数据支持网红,让他们替自己说出想说而没能说出的话,活出自己想要而没能实现的生活。


网红能火,也不是偶然,是时代的需求,是宏观基调的缩影


这些网红的背后是今天城市结构的宏观趋势变更。过去几十年的乡村人口城市化路线在改变,我们今天是在逆城市化,一线城市在爆发回乡潮


很多人离开一线大厂,回去开民宿,去养猪,去做乡村自媒体博主。从精致化白领走向朴实的乡村民生。


今天的大城市没有太多空间了,一线城市已经饱和了,但三四线城市还有机会。


你在一线城市做什么,你也只是沧海一粟。但在家乡,你可能是香饽饽,你真的有机会一个人撑起一片天。


李晓华走红之后,很多人慕名来找她理发。当地文旅部门看到了机会,跑过来宣传特产。她的理发店门口很快成了一条特色美食街。怀化商务部门还组织了直播团队,全力促进消费,拉动了1.2亿元消费。


而郭有才走红后,当地直接把菏泽火车站广场变成了直播间,带火了已经很久不停靠客运列车的菏泽南站。他还被当地聘为菏泽市文化旅游推荐官,带火了菏泽文旅。


一个热点,当地政府迅速跟上,开发文旅。一个网红带动一个城市,这是在三四线已经非常常见的模式。


不光自媒体,今天的明星审美也在从西方的精致审美,回归我们国家的本原文化。


网上有很多人吐槽,85花时期百花齐放,大花各有各的明艳,到了95花,长相平平无奇,缺了那种特别张扬的美。


这其实就是审美风向变了。以前喜欢那种有攻击性的美,欧美高级脸,凌厉张扬。现在大家更喜欢邻家女孩


赵露思,虞书欣,脸看着圆圆的,攻击性没那么强,更有亲和力。这是更中式的朴实风格。


看着好像不那么够美,大家都在抱怨。但这都是观众支持出来的结果。男明星也是,以前喜欢那种硬帅,现在就是喜欢奶油小生,小奶狗。


不要相信网上的意见,大众用脚投票出来的,才是真相。



「消费洞察,新一年的商业趋势」


以前过年的时候,很多饭店年夜饭火爆,一家人一起出去吃。现在越来越人选择自己在家里做。


以前大家过节,年前要去大商超采购,亲朋好友要去大牌子餐厅聚会。现在,线上找小店,找附近物美价廉的。


今天的商家做生意,其实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


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没有私域的商家会越来越难生存,没有线下场景的自媒体人会越来越内卷。


消费行业,成交一个人的链路有多长?


今天你在实体行业卖一个衣服。你要先在网上搞活动,宣传,让用户来店里。然后用户进店看,销售推荐,用户试穿。


这时候很可能实体场景就结束了。用户试完,拍了个图,去淘宝搜同款,网上比价下单,去线上问身边人的意见。


你想要留住这个用户,你要做线上的搭建。你要搞私域的经营维护,定期去触达。


实体店的成本这么高,不可能和自媒体一样只用来做种草,种草完人家去别处买了,亏死了。你要让人家买,要让人家复购,你才能生存。没有私域,很难做到。


那如果你单纯在网上卖呢?你也很难。


今天的抖音女装可以做到几块钱一件。营收1000万,退货900万。剩下100万买了平台投放的流量。算上成本,可能还亏。


线上对于用户来讲只有一堆数据。款式,一堆人一样。价格,总有人比你更低。评价和销量,都可以刷出来。


没有温度,没有差异化,只有内卷


做线上,你也需要线下场景的支撑。有销售和你接触,有场景和实体空间,有真实的试穿,才有差异化的可能。


今天的生意其实只有两种做法,要不然是标品做性价比,要不然是非标做极致服务。


比如消费场景最广泛的餐饮。餐饮店是今天为数不多的线下刚需场景,线下的最后一站守关人。


去年很多实体人冲进餐饮。但现在的餐饮也是“高开高关”,生存不易。2024年新注册300多万家,倒闭200多万家。


消费降级,就是标品生意的极致内卷。


去年餐饮业有很多身边可见的趋势。大商超里面,饭点去看,贵的商家空空荡荡没有人,平价店爆满排队


越来越多的人不去高档餐厅聚餐,选择去小馆子吃。


这两年新开的店大量都是低价店。旋转小火锅,平价西餐,一人食。一线城市均价30多块钱一顿饭。


美团拼好饭,抖音随心团,大平台的新举措都是低价路线


酒店现在也参与进来了。之前国外火爆的饭店剩菜盲盒,希尔顿也开始搞。79元能吃到原来200+元的尾餐自助,9000多元的早餐年卡。


还有公司做了一个专门的小程序,收集各家饭店的剩菜盲盒。原来几十上百的东西,几块钱就能打包带走。


这些都逼得很多老牌餐饮店,高价也卖不动了,开始卷低价。像必胜客,这两年就出了一系列措施。


从人均100元,到专门开的人均30+元的乐享店。去年年底官宣30款热门产品降价,提升50元以内产品占比。不断的出活动套餐,从79买1个披萨到79能买六件套。还有之前每年一次自助被热捧,到去年变成了一年三次,还卖不动。



平价自助其实本身就是极致性价比的一种路线。用很低的价格,让用户一次吃够。


萨莉亚,比格,平价西餐,低价自助。很多企业在模仿,更多企业在倒闭。


比格创始人赵志强说过一句话:自助只是一种服务形式,不是真正的卖点


低价卷的是什么?是供应链和成本管理。


低价只是表象,照抄对方的菜单,做一模一样的装修风格和营销策略,也达不到同样的效果。这都是水上的东西。


重点是后面看不见的东西。是流程sop,是门店模型,是人力管理。


比如萨莉亚。它的材料成本极低。自己建的农场和供应链,集中采购,餐巾纸都要钱。


它的人员成本的控制极其精细化。非常精简的菜单,中央厨房的模式,所有食品做好半成品,厨房只做最后一公里。门店采用半自助的模式,门店员工很少,翻台率很高。


而且它的营销成本也很低。他们的选址大多是在犄角旮旯的位置,而且基本不投广告,就靠规模效应和口碑传播。


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水下看不见的部分。


这些看起来好像就是几个词,背后都是长期打磨出来的、很难被学到的壁垒。


我们前几年做裂变增长,也有很多人模仿我们的动作,但达不到同样的效果。每个环节你要真的做到位,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团队成员的招聘磨合,sop的精细化,用户的维系和培养,所有的都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


另外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在消费降级的同时,很多贵价的东西又杀回来了。均价40的面包店。二线城市1000多的自助餐。几千块钱的盲盒。


今天做圈层非标品,还有溢价的空间。做垂直细分,做差异化,还有故事。


去年很火的山姆,胖东来,都是这个分支。

现在大家购物不去大商超,去周边小店,去创意品牌超市,不是以前的家乐福、沃尔玛这种批发市场一样的标品超市,大量这种店都倒闭了。


像山姆,2024年销售额突破千亿,20年的时候才300多亿,增长飞速。


山姆也是沃尔玛旗下的,但主打调性不一样。它是很神奇的一个品牌,你看身边好像看不到有人买,但在互联网网上总能看到好多推荐和新闻。



它的数据很夸张。50多家门店,千亿销售额,单店20亿年销售额。


对比一下永辉就知道多夸张了。永辉在中国有千店,而它的总收入才800亿,单店不到1亿。


在消费行业,店多,营收大,行业话语权高,是三件截然不同的事。


店多,一般是普惠,下沉,人群基数多,随处可见。


话语权,通常是行业标杆,走创意和高端市场,品牌文化和宣传做得好。


而营收是综合效率的比拼,不一定哪种模式更高。看品牌经营情况,也看大趋势的风向


山姆的销售额里,线上收入占比将近一半。虽然它店不多,但背后的标品化流程管理能力非常强


山姆超市都是自配的。而且这么少的门店,80%的订单可以实现一小时送达。很吓人。


配送这件事情有多难?淘宝这么大规模都没有专门的自营配送,是靠收购的。只有京东,美团,极其少的几家超头才有自己的配送体系。


仓库配送点的调配,物流网络,什么地方建仓,什么密度,什么转送流程,这个需要对销量和来源有非常强的把控能力,不然整体的协同成本和效率就会非常低,成本一不小心就控不住。


在消费零售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SKU。SKU的意思是最小单位商品类目,你的SKU越多你的管理难度越大,但是你的SKU太少又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超市,商场,一定不是所有用户的边边角角的需求都要满足的,你要去平衡。


山姆是商品种类很丰富,但是它的SKU很少,每个品类就3-5个小单品。


它做的是优选产品+爆品打造的模式。精选最好的品,然后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把它打造成爆品。


打开小红书,有大量山姆的测评。这在任何一家其他超市都是见不到的。


山姆的东西很贵,来自于它做爆品逻辑,不做标品。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把小众品变成爆品。


大家就想来山姆,就买这款面包,这是爆品逻辑。我要买个面包,我去山姆找一款我常吃的,这是标品逻辑。


一个山姆自制的创意面包,卖多少钱都是卖,和其他家也没有可比性。但你买个桃李面包,就是这个价,别人卖10块钱,你卖20,用户转头就走。


爆品模式避免了标品间的内卷竞争,会员粘性强,也能有效控制成本。


山姆主打的就是品质感,面向高端人群。它的主体客户群是25-40岁年轻群体+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家庭人群。


类似于宜家。除了产品本身的购买外,还有“逛”的属性,购物体验感是很重要的一环。


产品上,不做大量大众品牌产品,做差异化垂直产品,创意产品,猎奇的。不一定味道好到多不得了,但是发在自媒体上很容易吸引眼球


布局上,也非常注重情感体验和情绪价值。开阔的空间,舒适的灯光色调,让人待在里面很舒服。注重人文关怀,有母婴室、游乐区,体验感好,也有讨论点。


非标上做到更极致的是胖东来。一共才13家店,100多亿年营收,但网上的热度奇高。永辉千店800亿年营收,你看不到它的消息,但山姆和胖东来干点什么都有遍地的报道。


能看懂山姆,就能看懂胖东来为什么会火。一点都不奇怪,也不偶然。


自媒体爆品+高端人群的定位,极致的体验感。胖东来是景区式超市。用户不是来买东西的,是来打卡的。


非标品,做的是自媒体营销公司,而不是消费公司。考量的是宣传,而不是成本。


不管是产品设计,体验感,他们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宣传点、在大众心思上,而不是成本考量出发。有大量的成本溢出,不高效的部分。员工服务,各种人文关怀,极高级别的服务体验,极致退换。


把它看作消费公司你会觉得它极不科学。但把它看作是一个自媒体营销公司,看作旅游景点,就好理解了。



今天还能活下来的,不是极致效率的标品,就是极致文化的非标品。


这两种模式的消费公司都有很多种,在各个领域都能见到。


比如奶茶,蜜雪冰城更偏向永辉式的极致标品,喜茶和茶颜悦色更偏向山姆和胖东来式的自媒体网红景点。


蜜雪冰城疯狂开店,普及度最高。但茶颜悦色有什么动静都能上新闻,谁来长沙都要打个卡,而喜茶永远在做行业引领者,它做点什么行业内疯狂跟进。


看起来非标好像更好做,但今天的消费者,对于非标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家想做差异化也越来越难。


用户不仅追求味道,健康养生,还追求新鲜有趣。


消费者去甜品蛋糕店,找最不甜的蛋糕买。大家一边喝奶茶,一边想要低脂健康。不想自己做饭,但也希望营养放心。


喜茶在推能量瓶,纤体瓶。成人小饭桌,中式健康菜,低卡饮食,看得见后厨的透明厨房,这些细分品类越来越多。


去年麦当劳的铲子活动,必胜客的新年拼招财猫,各种20寸披萨、5层汉堡的免单挑战,大公司使尽浑身解数搞活动吸引消费者。


还有必胜客的汉堡,肯德基的披萨,酷迪咖啡卖盒饭。跨界的背后是单一赛道打不动了,要靠组合拳来博创新。


大公司要平衡成品收益,想满足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很难,但小公司会有更多垂类的机会。


比如,我有个朋友,做茶园认养。你可以包一亩茶园,出产的茶叶可以喝可以卖,可以来这边玩几晚。也可以做增员,继续卖茶园。


高端茶叶本身就是非标品的利润空间+标准化的产品模式,再附加文化属性,和知识付费产品的虚实结合,空间非常大。


今天的消费者见多识广,多重buff叠满,足够创意,才有一席之地。



「让大趋势带来真收入:普通人有哪些入局的机会?」


很多人觉得这些宏观基调、商业趋势,和普通人没关系。其实不是的,就说传统文化,非遗,这种词你听着很大,离我们一点都不远,甚至很好用。


所谓热点和创新,就是旧瓶装新酒。


年初抖音发布数据,去年整个平台非遗相关的商家增长215%,订单增长356%,用户增长328%。而且不是老年人在消费,90后下单最多。00后的销量增长最快。


做年轻人的非遗,就是好看的工艺品+传统文化的壳子借助平台流量和用户心智,增加销量,很简单。



比如说我有个客户做书法的。怎么搞?过年她可以搞国风灯笼上面放书法作品,她可以做非遗体验活动,卖文房四宝,篆刻、制墨、造纸,很多本来就是非遗技艺。


再比如我还有个客户做手工制品的。那她就可以多去做一些绢花、蜡染等非遗相关的产品。


自媒体上的宣传,店铺上的关键词,多往这些靠,平台支持,也有用户关注度。

很多领域其实都能往上套。很多方式。


举几种典型的——

  • 大品类下面,选品优先选选非遗/传统文化相关。
  • 做法上,往古法、手工靠。
  • 材质上,多用刺绣、珐琅这种。
  • 地点上,像景德镇、敦煌这种文化景点,五台山、西藏这类宗教属性地点,还有壮族、傣族这类民族风情。
  • 理念上也可以操作,你可以讲寓意,有什么原理、习俗,是传统文化里来的。


再比如说,今天的AI火,自媒体火,这些趋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有太多方式可以利用了。


山东有一个词叫“大饼卷万物”,肉夹馍,你换成大饼卷肉就是一个新产品。三明治,你换成大饼卷菜,又是一个新产品。


AI也可以+万物。所有东西用AI重做一遍,就是热点。你原本的行业,套上AI的热点,就是新的增长点。


以前小说连载,现在做AI小说连载。以前教你怎么做自媒体,现在教你怎么搞AI自媒体。


比如b站,就有人做AI绘画制作小说,变现20多万。


b站不是有个功能叫充电,30元一个月,可以开一个博主的充电会员,你发充电专属系列内容,不充电不能看,和短剧类似的逻辑。


前面免费的看上头了,连载不追完难受,也没多贵,很容易就开了。而且一个月一个月,只要你内容过硬,一直会有复购。


有人做AI写代码。做编程课的,之前直播教写代码,现在一直放用cursor写代码,然后切片成视频发短视频,卖编程课。


还有人做AI创意动态红包,给企业做营销宣传,把红包变成产品介绍和企业文化宣传。以前做品牌视频,现在直接搞AI生成。


应景,从众,顺势而为,永远是简单的赚钱方式。


你想给用户植入一个概念很难,但是在他们的认知之下让他们接受一个东西很简单。


与其想着教育用户,不如顺着用户的想法,帮他们解决问题。


在大趋势和大基调下找机会,结合自己的业态做事情,就是最好的。


 

春节福利:扫下方二维码,添加助理微信,领取一份新年商业趋势大纲+时下运营热点。


如果你在内容营销、商业IP打造上面遇到问题,也可以领取一份商业IP诊断表,帮你诊断你的问题。


新个体 New Individual
点我关注,和几千位优秀年轻人们共同成长。助力和陪伴每个人发掘潜能,摆脱焦虑,在属于自己的职业路上加速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