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热时评丨朱焕玲教授:盘点慢性髓性白血病领域亮点——治疗创新与TFR生物标志物探索

文摘   2024-12-29 15:34   北京  

编者按



2024年12月7日至10日,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圣迭戈隆重召开,全球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为深入了解慢性髓性白血病(CML)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焕玲教授进行深度解读。



盘点CML领域六项前沿进展


朱焕玲教授


在本次ASH会议的CML专场(632:慢性髓性白血病—临床实践中的新型药物)中,共有六项口头报告,其内容之丰富和研究成果之显著,均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关于asciminib的研究占据了三项。首项研究呈现了asciminib一线治疗的数据,去年公布了48周的治疗结果,而今年ASH会议进一步更新了96周的数据(O475)。无论是48周还是96周的数据均显示,asciminib在疗效上优于研究者选择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包括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等。在48周的数据中,asciminib相较于伊马替尼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优势,而与第二代TKI相比,疗效提升幅度仅约2%。然而,至96周时,疗效差距显著扩大至约15%。因此,总体而言,asciminib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值得一提的是,asciminib今年已在中国提交上市申请,未来其在一线治疗中的临床表现值得期待。

第二项研究聚焦于asciminib二线治疗(O479),研究对象为一线TKI治疗未达到满意疗效或治疗失败的患者。初始治疗剂量设定为80毫克每日一次,若半年内疗效未达预期,则将剂量增至200毫克每日一次,或从200毫克每日一次增至200毫克每日两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一线治疗反应不佳或失败的患者,asciminib二线治疗提升了总体疗效。

第三项为ASCEND研究(O476),旨在探讨一线asciminib单药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是否可以通过联合其他TKI来提高疗效。研究中的大部分患者在接受单一治疗后疗效尚可,仅有3例患者需接受联合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sciminib的疗效。研究还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发现其突变位点与传统TKI的突变位点存在差异,如A337T突变等。尽管如此,接受其他TKI治疗后仍能获得病情控制。

除了上述三项研究外,江倩教授主导的TGRX-678-1001研究(O476)是一项Ia/Ib期研究,纳入了至少对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耐药/不耐受的患者,其中大多数为难治性病例,2/3处于慢性期(CP),1/3处于加速期(AP),部分患者曾接受过第四代TKI或STAMP抑制剂治疗。主要终点为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与初步疗效。总体结果令人振奋,我们期待其II期临床研究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奥雷巴替尼当前在国内的唯一获批适应症为治疗携带T315I突变的患者。黎玮明教授的O480研究聚焦于奥雷巴替尼的临床应用,为我们呈现了二线治疗中使用奥雷巴替尼的真实世界数据,尽管目前仅入组42例患者,但已初步揭示出其在二线治疗中的积极疗效趋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

最后,普纳替尼(ponatinib)作为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中的佼佼者,其显著的疗效备受瞩目,然而,伴随而来的心血管不良反应亦成为临床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O478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平衡策略,以期在保持普纳替尼疗效的同时,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该研究采取了一种创新的序贯治疗模式,即首先采用普纳替尼进行一线治疗,以期在半年内迅速且有效地降低肿瘤负荷,随后转换为伊马替尼进行巩固治疗。结果显示,普纳替尼一线治疗可实现肿瘤负荷的显著降低,而后续的伊马替尼巩固治疗则可有效维持疗效,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治疗策略显著减少了心血管不良事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普纳替尼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解锁无治疗缓解(TFR)相关生物标志物新突破


朱焕玲教授


目前,关于无治疗缓解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广泛的学术成果,且TFR已成为 CML治疗中追求的理想目标。在本次大会上,Shaun D. Patterson等研究者基于DESTINY研究的数据,深入探讨了能够预测TFR的关键生物标志物(O994)。

该研究纳入了处于MR4/MR3的慢性期CML患者,通过为期12个月的TKI减量阶段后,若患者仍能保持MR3则停用TKI,并继续随访24个月。在此期间,部分患者出现了疾病复发,而另一部分患者则成功维持了TFR状态。对复发患者的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骨髓中来自共同淋巴祖细胞(CLP)比例下降的患者,其TFR维持率较低,且mTORC1通路靶基因表达下调。

进一步利用体外OP9/OP9-DL1共培养模型探索显示,在分子复发的患者中,从骨髓中分离的CD34+单核细胞(MNCs)向T细胞(CD3+CD19-)分化的能力更高,但向NK细胞(CD3-CD56+)或B细胞(CD3-CD19+)分化的能力无显著差异。同时,与TFR患者相比,随后复发患者中naïve B细胞(CD3-CD19+IgD+CD27-CD38low)减少,而转换记忆B细胞(CD3-CD19+IgD-CD27+CD38lowIgMlow)增加。

综上所述,该研究识别了四个与TFR率降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1) CLP数量下降;2) CLPs中mTORC1通路靶基因下调;3) 干细胞向T细胞的分化倾向;4) naïve B细胞数量下降。我们期待这些发现能在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以便为预测CML患者的TFR提供更加可靠、精准的生物标志物,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策略,提升治疗效果。

骨髓中的共同淋巴样祖细胞和B细胞亚群可预测慢性髓系白血病无治疗缓解的情况

O994 Common Lymphoid Progenitors and B Cell Subpopulations in the Bone Marrow Are Predictive of Treatment-Free Remission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滑动查看研究内容】

背景:DESTINY临床试验(NCT01804985)纳入了处于分子缓解期(MR4和MR3)的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P-CML)患者174名,这些患者正在接受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治疗,并尝试达到无治疗缓解(TFR)。该试验包括一个为期12个月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减量阶段,如果患者在减量后仍保持MR3,则随后停用TKI,并继续随访24个月。在36个月的终点时,MR4组和MR3组患者的TFR率分别为72%和36%。尽管已提出CML免疫特征的多项指标,但至今尚未确定能够准确预测TFR成功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利用DESTINY试验中TKI减量前即刻采集的患者骨髓(BM)单核细胞(MNCs),我们旨在量化多种干细胞/前体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类型,识别能够预测TFR成功的免疫特征,并为尝试TFR的CP-CML患者开发预测性生物标志物。

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对DESTINY患者的BM-MNCs进行特征分析,以量化一系列免疫表型细胞群体。以复发/TFR作为二分类结局,构建单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并通过迭代将p<0.1的模型用于构建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RStudio(v.2023.09.0)和GraphPad Prism(v.9.4.1)进行。为评估分化能力,从BM-MNCs中分离的CD34+细胞与OP9或OP9-DL1基质细胞以及促进T、B或NK细胞分化的生长因子进行体外共培养。

结果:与持续TFR的患者(n=17;padj=0.005)相比,DESTINY试验中复发的患者(n=16)BM-MNCs中常见淋巴样祖细胞(CLPs;Lin-CD34+CD10+)的比例降低。然而,其他祖细胞群体,包括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GMPs)、共同髓系祖细胞(CMPs)和巨核细胞-红细胞祖细胞(MEPs),在Lin-群体中的数量未发生改变。对分离的CLPs(复发4例,TFR 4例)进行RNA测序,并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发现,与TFR患者相比,分子复发患者CLPs中mTORC1通路靶基因下调(FWER=0.04)。

此外,使用体外OP9/OP9-DL1共培养模型,我们发现DESTINY患者BM中分离的CD34+ MNCs在分子复发的患者中向T细胞(CD3+CD19-)分化的能力更高(P=0.049),但向NK细胞(CD3-CD56+)或B细胞(CD3-CD19+)分化的能力无显著差异。

然而,在DESTINY BM-MNCs中,总分化T细胞(CD3+CD19-)、NK细胞(CD3-CD56+)或B细胞(CD3-CD19+)的比例在结局组之间无差异(P=0.983、P=0.577和P=0.827,分别)。但结果表明,在随后复发的患者(复发12例;TFR 13例;padj=0.033)中,未成熟B细胞(CD3-CD19+IgD+CD27-CD38low)减少,而转换记忆B细胞(CD3-CD19+IgD-CD27+CD38lowIgMlow)与TFR患者相比增加(padj=0.031)。
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发现,BM中CLP的比例对TFR有正向预测作用(OR=1.73;P=0.048)。包含未成熟B细胞的群体(CD3-CD19+IgD+CD27-)和包含转换记忆B细胞的群体(CD3-CD19+IgD-CD27+)也具有预测价值(OR=8.71,P=0.051;OR=0.87,P=0.088;分别)。使用这些参数,通过迭代模型比较,开发了以包含未成熟B细胞的群体(OR=4.90)和CLPs(OR=1.61)为基础的多变量TFR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0.826(P=0.008)。

结论:数据表明,在接受TKI治疗并处于MR3/MR4时,BM中CLPs和IgD+CD27- B细胞数量的增加均是TFR成功的预测因素。此外,CLPs中mTORC1信号的下调与分子复发相关,并可能支撑CLP数量偏倚的生物学机制。为进一步了解尝试TFR的CML患者的免疫微环境,将进行更多的功能和转录组分析,以协助开发用于识别最有可能维持成功TFR患者的生物标志物。


朱焕玲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留校至今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温哥华总医院访问学者,方向临床流式细胞诊断
中国免疫学会临床流式学会 常委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细胞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临床流式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会红细胞学组第七-九届委员
中华血液学会实验血液学组第十届委员
四川省血液医师协会 常委
四川省血液医疗质控中心第一届副主任
四川医学会第一届罕见病专业学组委员
成都市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遗传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中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库成员
四川省、成都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来源:《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编辑部)


温馨提示


添加小助手请备注“血液”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血液时讯
同步传真国际前沿进展,搭建国际血液病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