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孟锦云申请想要个孩子,毛主席为何会说,等我死了再要

乐活   2024-11-04 19:52   河南  
197699日,一位护士缓步离开了毛泽东主席的卧室,面对着翘首以待的人群,她不禁掩面而泣,悲痛地宣告:“主席......去世了。”此消息一出,室内顿时哭声四起,其中一位容貌秀丽的年轻女性几乎无法站立,她便是孟锦云,毛泽东主席晚年贴身护理的最后一位护士。她与主席有着同乡之谊,被主席亲昵地称为“孟夫子”,也是聆听主席最后遗言的唯一之人,更是主席遗体前的最后守夜者。然而,正是这位深受主席信赖的忘年之交,在请求生育孩子时却遭到了直接的拒绝。要了解这一情况的原委,需追溯至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19751226日,中南海内毛主席的住所洋溢着不同寻常的喜庆氛围,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年届八十二高龄的主席心情愉悦,尽管近年来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常卧病在床,但见到久违的老友及两位女儿,他精神为之一振,示意护士孟锦云与秘书张玉凤搀扶自己外出,坐于沙发之上。

孟锦云目睹主席精神转佳,心中欢喜,她性格开朗,便萌生了一个能进一步活跃气氛的念头。主席落座后,她俏皮地提议:“主席,今日是您的寿辰,依照我们当地的风俗,晚辈应当向长辈行叩拜之礼。”言毕,她便恭敬地在主席面前叩了三个头。主席见状,虽身体不适,仍倾身回礼,表现出深深的感动。

孟锦云此举带动了其他年轻女性纷纷效仿,主席的面容上也绽放出和蔼的笑容。实际上,主席向来反对人们对他行叩拜之礼,他毕生奋斗的目标即是让人民摆脱屈膝于权贵之下的命运。然而,此次或许是由于孟锦云的真诚态度,又或许是因为某种难以言喻的感应,主席并未严词拒绝,而是选择了默默接受。

用餐时,餐桌上摆放着主席喜爱的菜肴,仪式并不繁复,这亦是主席一贯的生活态度,他总是容易感到满足。主席凝视着久违的胖头鱼汤,面露喜悦,意欲亲自品尝,但因体力不支,最终只得请张玉凤协助进食。尽管如此,主席的心情并未受此影响,他以孩童般的纯真赞叹:“此胖头鱼汤,香气扑鼻。”然而,这顿庆祝主席寿辰的宴会并未能完美收场,后厨突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原来,主席的寿宴菜品本就寥寥无几,而田师傅亲手制作的长寿面一直是宴会的亮点。不料,这天面条入锅后竟碎裂成多段,这一不祥之兆让田师傅泪流满面:“此乃不吉之兆,我一生中从未煮出过如此面条。”众人惊慌失措,却不敢声张,以免打扰到主席的兴致。由于时间紧迫,无法重新制作,最终只能用现成的挂面代替,主席的长寿面便成了挂面。
待宾客散去,主席显得异常疲惫,对宴会背后的波折一无所知,却显得异常沉默。窗外,湖南同乡特意送来的庆祝礼花绽放,本应是喜庆的时刻,主席却反复低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或许主席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心知肚明,意识到自己余日无多,因此发出如此感慨。

孟锦云听到主席口中说出这句带有迷信色彩的老话,心中五味杂陈,她不愿想象人民和国家失去主席的那一天。对她个人而言,主席在中南海的岁月里,早已成为她心中的长辈,那些温馨的时光是如此珍贵……

1948年,孟锦云诞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她自幼才华横溢,年仅十一岁便成功考入空政歌舞团,随后成长为一位杰出的舞蹈艺术家。正是由于她的艺术才华,她有幸与毛泽东主席结识。

“我们将这些活动称为出任务,主要对象包括中央领导,例如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等。”孟锦云女士如此回忆起在中南海的演出和联欢活动。那个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央领导层普遍反对奢侈浪费的娱乐活动,因此,成本低廉且气氛热烈的舞会成为了首选。加之当时中国与苏联关系友好,舞蹈交流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外交手段,中央领导们也被期望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

为了确保舞蹈表演的质量,需要有专业的舞伴,空政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因此被选中。经过严格的审查,被选中的艺术家们得以进入中南海执行任务,孟锦云女士便是其中之一。19634月,年仅十四岁的孟锦云女士踏入中南海,面对即将见到的领导们,她感到紧张,手足无措。恰在此时,身着朴素中山装的毛主席步入舞厅,孟锦云女士目睹了这位只能在报纸上见到的伟人,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

舞会迅速拉开序幕,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们纷纷起身邀请舞伴,而初涉此地的孟锦云却显得犹豫不决,不敢迈出步伐。恰在此时,毛泽东主席注意到了这位青涩的年轻女子,他展露出和蔼的笑容,给予了孟锦云莫大的勇气,她随即鼓起勇气向主席发出跳舞的邀请。毛主席毫无架子,欣然起立,并以和蔼可亲的态度鼓励她:“小同志,不必紧张,你的舞步相当优雅。”受到主席的鼓励,孟锦云逐渐平复了情绪,这次初见以圆满的方式结束。

在随后的几次任务中,孟锦云频繁造访中南海,与主席的关系也日益亲密。由于她年纪尚轻、性格开朗,且来自湖北,毛主席便亲切地称呼她为“半个小同乡”。然而,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孟锦云不幸卷入其中,直到数年后才得以洗清冤屈。在毛主席的特别关照下,她最终得以在主席身边工作,成为主席的“孟夫子”。实际上,这仅是昵称,孟锦云的本职工作是护士,但主席对这位晚辈十分疼爱,经常与她就学术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某次,孟锦云目睹主席案头摆放的《资治通鉴》时,心生好奇。该书已显陈旧,多处破损,甚至用透明胶带修补。毛主席见她对此书颇感兴趣,便含笑询问:“孟夫子,你可知我已阅读此书多少遍?”答案令人惊叹,竟达十七遍之多。

主席建议她亦可一读,孟锦云面对这厚重的书籍,不禁感叹:“恐怕我缺乏足够的毅力去完成。”主席自然明白,通读此书需时数年,但毅力并非关键所在。“孟夫子,你误会了,”主席认真地解释道,“关键在于兴趣。若心怀兴趣,阅读将变得津津有味,轻松愉快,仿佛是在休息。若仅凭毅力勉强阅读,即便意志再坚强,也难以持续。”主席随后赠予孟锦云一本介绍《资治通鉴》的小册子。
孟锦云不负主席的期望,仔细阅读了小册子,并向主席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两人就书中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主席所阐述的政治和军事理论再次令人叹为观止。

《资治通鉴》至今仍保存于毛主席故居,那些关于书的讨论记忆也永远镌刻在孟锦云的心中。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窥见毛主席与孟锦云之间深厚的忘年之交。而关于江青的一次讨论,则充分展现了主席对孟锦云的信任。

1976年,主席的健康状况已显现出衰弱之态,然而,困扰他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病痛,更有精神上的忧虑。在75岁生日之际,主席已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到了这一时期,他的内心更是清晰如镜。

孟锦云察觉到了主席的异常状态。往昔的主席慈爱而关怀备至,对周围的人总是给予极大的照顾。然而,近来他却频繁地表现出易怒的情绪,事后又会感到懊悔并道歉。孟锦云内心亦感沉重,尽管她也曾受到主席的责备,但她明白这并非主席的本意。因此,在某日,当她见到主席独自坐在沙发上沉思时,她还是选择上前关切地询问。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沉默,毛主席终于开口:“身体乃革命之本,而今我的资本已所剩无几。”稍作停顿后,他带着些许不满地抱怨道:“常有人言,我一言九鼎,但在我看来,即便是言出必行,也难以实现我所愿,想要将某些人从政治局中排除,却难以如愿以偿。”

也正是因为这份年迈的脆弱,主席拒绝了孟锦云计划生子的要求。

听到这些话,孟锦云瞬间就明白了,原来主席是再说与江青的事情,其实大家都知道,主席对他早有不满,但因为身体和局势原因不能推进,所以在主席晚年很少提到江青,也总不愿见他。

片刻后,主席再次开口道:“孟夫子,如果全国人民知道我和江青离婚,会怎样?”对此孟锦云也不敢插话,只能委婉回答:“您不是没离婚吗?”毛主席自己也明白,他并不是要一个答案,可作为国家主席,他清楚的知道这件事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其中牵扯的事情太多了。

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是幸福的,但随着孟锦云的年龄越来越大,也有自己的生活安排,眼看就要三十岁了,她有了要孩子的打算。作为主席的护士,这个是需要得到审批的,毕竟她一旦怀孕,就不能照顾主席了,得再找个人,重新培养又需要一段时间,和主席的磨合就更费经历了。由于中南海的管制严控,连主席的女儿李讷李敏想要探望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其他人了,所以主席的生活是孤单的。再加上主席已经习惯身边的这些人,他们就像主席的孩子,也是朋友,如果他们走了,主席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了。

在这一天,张玉凤向主席转达了孟锦云的请求:“主席,孟夫子即将迎来三十岁生日,他希望能有一个小孟父子,您对此有何看法?”提及孟锦云的活泼机智,主席内心深处感到难以割舍,她曾为他带来无数的欢声笑语。同时,主席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着清晰的认识,他实在不愿意再经历任何折腾。因此,他最终只是表示:“再等一年吧,等我死了,她再要。”

得知此答复后,孟锦云几近崩溃,泪流满面。她之所以悲痛,并非因为遭到拒绝,而是因为主席对她生命终结的预言。自那刻起,孟锦云不再提及生育之事,转而全心全意地照料主席,决意要让主席在余生中享有欢乐。

然而,人生终将面临终结的时刻。1976年,是全体人民最悲痛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周恩来总理与朱德总司令相继辞世,唐山发生的大地震震撼了全国,而毛泽东主席的健康状况亦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不幸的是,噩耗的降临总是出人意料,197699日零时10分,毛主席停止了呼吸,这位伟大的领袖与世长辞。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并未留下更多遗言,仅有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孟锦云护士所说的:“我感到非常难受,请叫医生来。”尽管医生迅速赶到,却未能创造奇迹。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孟锦云的心中,成为她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令她感到些许安慰的是,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没有因个人的家庭计划而离开,而是选择陪伴在伟人身边,直至其生命的最后一刻,确保他不会孤单地离去。作为毛主席最后的护理人员,孟锦云亦成为了守灵的最后一位,直至葬礼结束,在中南海守护了一个多月后,她才离开了这个充满回忆的地方,继续她的生活,开始了新的篇章。


趣文怪论
如果你热爱历史,奇闻异事,那么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许多有趣的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