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三次重用此人,他晚年动情评价:没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

乐活   2024-12-16 20:06   河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十位杰出的军事将领被尊称为开国大将,其中粟裕将军位居首位,其卓越的战功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备受赞誉。他主要指挥的淮海战役,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的大量精锐部队,显著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进程,因此他荣登榜首,实乃名副其实。

紧随其后的是徐海东将军,他以坚定的党性著称,在关键时刻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宝贵援助。当中央红军艰难跋涉至陕北,面临物资匮乏、衣食不足、弹药短缺的困境时,徐海东慷慨解囊,贡献出五千银元,解救了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

当时的历史背景尤为重要,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草地分道扬镳后,双方产生了隔阂。尽管徐海东出身于红四方面军,但他毫不犹豫地支持中央红军,即使红十五军团自身的资金仅有7500银元,连过冬都显得捉襟见肘,他依然决然地献出了三分之二的积蓄以助中央红军。

可以说,徐海东将军的援助对中央红军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毛泽东主席及其他领导人都对徐海东将军给予了特别的关怀和重视。若非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过于耀眼,徐海东将军极有可能会成为开国大将中的领军人物。

黄克诚位列第三,此现象颇令人费解。在公众眼中,其知名度似乎不及排名第四的陈赓。然而,他之所以能居于高位,实因战略眼光卓越且处事公正。毛泽东主席曾三次委以重任,黄克诚均能圆满达成目标。在其晚年,他对毛泽东主席亦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黄克诚的远见卓识体现在两件重要事件上。其一,抗战时期,他提议恢复政委制度。当时,为了民族统一战线,我党在军队编制上尽量与国民党军队保持一致,包括改变番号、军装以及政委制度。一段时间内,政委职位被降为军事副职,政治部主任则变为政训处主任。尽管中央领导层理解这是为了统战目标而作出的临时性妥协,但广大指战员并不认同。

许多前线战士和老红军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们抱怨说,经过与国民党军队多年斗争,现在自己却变得与国民党军队无异。政委制度的废除导致一些在外发展根据地的将领开始出现军阀倾向,对中央命令阳奉阴违。若任由这种状况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平型关大捷后,军队暴露出的问题引起了黄克诚的关注。他迅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并根据一线反馈撰写了详尽的报告,强烈建议恢复政委制度。中央对这份报告极为重视,毛泽东主席随即指示全军开展反军阀主义斗争,并恢复原有的政委制度和政治机关。这一决策至关重要,确保了人民军队的团结和对中央的绝对服从,而其中关键在于政委对思想的把握。黄克诚能够预见缺乏政委制度的潜在危害,其洞察力确实非凡。

关于率先夺取东北地区的重要性,日本投降后,我党部分干部误以为和平已至,从而放松了应有的警觉。然而,黄克诚洞察到了表面平静下的暗潮汹涌。1945年9月14日,他向中央发出了电报,建议迅速集结所有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规模抢占东北地区。

在全军中,黄克诚是首位提出此战略观点的将领,中央迅速作出回应,并从各大根据地调派精锐部队前往东北。东北地区经过日本长期经营,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其控制权的取得对整个解放战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随后,人民军队正是依靠在东北地区的发展,逐步扭转了战局,黄克诚的先见之明功不可没。

黄克诚以其卓越的军政才能,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每当有重大任务时,毛主席总是放心地交予他。

1948年11月,中央已经制定了平津战役的计划。当时担任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及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的黄克诚,突然接到了新的任命:尽快结束手头工作,带领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克诚将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

天津作为国内重要的大城市,其攻占将对北平形成全面包围之势。虽然攻城无疑能够成功,但如何治理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治理不能过于宽松,以免无法压制城内潜在的异己势力;也不能过于严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杀戮,影响政府形象。总之,天津的治理必须成为典范,使北平的傅作义安心,从而促使他作出起义的决定。

当时,我党中具备管理大城市经验的人才并不多。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公正无私的黄克诚最为合适,因此黄克诚便承担起了这一重任。

1949年1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市发起了全面攻势。至15日下午3时,天津市正式宣告解放。同日下午4时,黄克诚将军率领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干部们进入天津市,开始了对该市的全面接管工作。

  

得益于事前周密的准备以及入城各部队的恪尽职守,接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随后,在黄克诚将军的领导下,天津市逐步消除了战争的创伤,并着手恢复生产建设。

黄克诚将军在天津的工作表现卓越,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认可,因此决定继续委以重任。不久后,黄克诚将军接到了前往湖南省主持工作的命令。对于这一调动,他感到十分意外。毛主席在谈话中安慰他,表示是亲自点名让他前往,并强调黄克诚在天津积累的经验,以及对湖南风土人情的熟悉,让他对黄克诚将军前往湖南感到放心。

黄克诚将军不负众望,在湖南省的三年任期内,他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成功地配合完成了剿匪、土地改革以及支援抗美援朝等多项重要任务。

很多人一直将彭、黄二人看作一体,其实那场会黄克诚本来可以不受影响,当时东局书记找过黄克诚。此乃一种暗示,若黄克诚能够撇清关系并搜集更多证据,他便能安然度过难关。然而,黄克诚仅以摇头回应,表示自己并无额外的证据。他不愿成为落井下石之人,其行为令人敬佩。

直至1977年,黄克诚方得以重返中央机构履职。在其担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职务期间,他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审视了众多人士,包括林彪。尽管黄克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经历与林彪不无关联,但他并未采取报复行为。相反,在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初稿完成之际,黄克诚还致力于为林彪恢复名誉。

  

后来黄克诚在《解放军报》里撰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对革命时期的一些回忆,但是在发表前,有工作人员对内容进行了稍许修改,将里面的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

黄克诚看过修改后的稿件皱了皱眉说:改成这样,我不习惯,感情上过不去,还是用‘毛主席’好!如果谁说革命年代有人比毛主席更高明、功劳更大,那就只能是对历史开玩笑!

后来黄克诚在《解放军报》里撰写了一篇文章,主要是对革命时期的一些记忆,可在发表前,有工作人员把里面的毛主席改成了毛泽东同志。黄克诚看后皱眉:改成这样我不习惯,感情上过不去,还是用毛主席好!就当时而言,其实黄克诚的做法也不符合当时的风向,但他还是做了,最后稿件也是按照他的原版发出的。但他对毛主席的评价非常高,在一次中央会议时说:毛主席的去世,我感到深深的难过,虽然我自庐山会议以来一直蒙冤,但我们这代人的感情是超过一切个人恩怨的……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井冈山这面红旗,长征的胜利”。这些对毛主席的评价,其后均被正式刊载于报纸之上,极大地激励了众多资深党员。他的贡献对于社会稳定性的维护以及全党认识的统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趣文怪论
如果你热爱历史,奇闻异事,那么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许多有趣的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