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连“同志”都不肯叫,为何能统率四野的百万雄兵和520位将帅

乐活   2024-11-09 16:07   中国  
19559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一场庄严的授衔仪式隆重展开。下午五时,毛泽东主席与周恩来总理在一片肃穆的氛围中,缓缓走向那些历经百战的将军们,将命令状郑重地交付于他们手中。由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将帅们正式诞生。在这场1955年的大授衔中,我国军队诞生了十大元帅、十大将军,以及众多上将,还有无数中将和少将。然而,在授衔仪式结束后,人们很快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四野出身的将帅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元帅中,四野便有两位。其他野战军的将领们在察觉到这一不寻常的情况后,纷纷议论起来。他们对四野的显赫战功感到惊讶,同时也对林彪如何能够指挥四野的百万大军及众多性格迥异的将领产生了疑问。林彪,这位看似沉默寡言的将领,究竟凭借何种特质能够统率如此庞大的军队和众多将领呢?林彪能够指挥百万大军的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林彪性格极度内向,不擅长与人交流。见过林彪的人往往给予他相同的评价:人品极佳,但过于内向。林彪的内向程度如何?这一点从他的早年经历中可见一斑。1925年,年仅18岁的林彪告别父母,离乡背井,远赴广州参加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凭借其天赋异禀,林彪一次性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的一名学员。在人才辈出的黄埔军校中,内向且寡言的林彪并不引人注目,以至于在他成名之后,提及自己在黄埔的学习经历时,与他同期毕业的学员们往往面露困惑,因为他们实在记不起四期学员中有林彪其人。除了与同学交流甚少而被遗忘外,林彪还因不善言辞而遭到校长蒋介石的嘲讽。蒋介石在担任校长后,为了拉拢学员,经常与他们进行谈话,林彪自然也在其中。

蒋介石召集了几名学员至其办公室,意欲逐一进行谈话。先前进入的学员们与校长畅谈甚欢,气氛融洽。然而,当轮至林彪时,情况出现了转变。林彪天性内向,不喜主动与人交流,总是言简意赅。面对校长,他亦是如此,仅在被问及时作答,不问则保持沉默,导致场面略显尴尬。蒋介石向来赏识那些口才出众、言辞巧妙之人,而对不善言辞者则颇为不喜。在他看来,若连基本的沟通都难以做到,将来又能有何作为?因此,他将这类人视为无大志向者。林彪的寡言少语,自然使他成为了蒋介石眼中无大志向的一员。黄埔军校毕业后,林彪加入了工农红军,并在红军中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的青睐。毛主席独具慧眼,迅速识别出林彪的军事才能。在毛主席的悉心指导下,林彪迅速成长为红军中杰出的将领,并在随后的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彪被派往东北指挥作战,担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即便已成为总司令,林彪依旧保持着其言辞简练的作风。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为实现迅速占领东北的战略目标,中央从各根据地抽调了大量精锐部队及将领,其中包括许多林彪的旧部和战友。按常理,久别重逢的战友应感到喜悦,但林彪却并非如此。黄克诚,林彪的老战友,奉中央之命从苏北远赴东北参战。久别重逢,黄克诚异常兴奋,一改往日的内敛,热情地称呼林彪为“林师长”,几乎要冲上前拥抱。然而,林彪依旧保持其一贯的风格,仅就事论事,无事则沉默。在简单询问了黄克诚一路的情况后,林彪便将话题转至他最为关心的部队事务上。在交谈中,林彪也未以“同志”称呼黄克诚,而是正式地以职务相称。这种情形不仅发生在黄克诚身上,其他与林彪共事过的人亦有同感,可见林彪确实是一个寡言少语、不善于人际交流的内向之人。

19488月,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编为东北野战军,次年3月,东北野战军又更名为第四野战军。林彪始终担任这支队伍的总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四支野战军中,第四野战军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支。从兵力上看,第四野战军从初入东北时的10万人,发展至入关作战后的百万大军,其规模远超其他三个野战军。从战绩上看,在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第四野战军独占其二,其百万大军从东北的黑土地一直战斗至海南岛,为解放中国大半壁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战绩堪称卓越。从将领层面来看,第四野战军也是人才辈出,星光熠熠。1955年授衔时,出身于第四野战军的元帅就有两位,分别是林彪和罗荣桓。在十位大将中,有三位来自第四野战军。在57位上将中,属于第四野战军的有20人,超过三分之一。在177位中将中,第四野战军的有58人,同样超过了三分之一。而在1300名少将中,第四野战军的将领更是不胜枚举。

经过一番比较,人们不禁对林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位看似文弱且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将领,如何能够指挥百万雄师所向无敌?又如何使得诸多英勇善战的将领们心悦诚服地遵从他的命令?他究竟具备哪些非凡的特质?林彪的首要特质,在于他那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对于一位在战场上拼杀的军人而言,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至关重要的。一位指挥官若缺乏强大的军事能力,便难以赢得部下的尊敬,更无法有效地指挥庞大的军队。然而,林彪却恰恰相反。他在二十多岁便担任中央红军军团长,其军事指挥才能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林彪的一生中,指挥了众多的胜利战役。

在红军时期,他担任红一军团的军团长,指挥了著名的黄陂草台岗伏击战。在这场战役中,红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仅歼灭了蒋介石的三个嫡系师,还缴获了大量枪械和弹药。蒋介石得知其嫡系部队被消灭后,愤怒至极,公开斥责林彪为战争恶魔。尽管言辞激烈,但这也间接证明了林彪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随后,在红军长征过程中,林彪又指挥了飞夺泸定桥这一著名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林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毛泽东主席因此赞誉林彪为“娃娃军团长”,并在《七律·长征》中以“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来颂扬此战役的胜利。这不仅是对红军战士们的表彰,也是对林彪军事才能的高度肯定。能够得到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共同认可,这在全国范围内是极为罕见的。

林彪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广大战士们的深厚信任与尊敬。正是由于这种信任,他得以指挥百万大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林彪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知人善任的能力。在四野这支星光熠熠的部队中,既有众多名将,也有不少勇猛的将领。然而,外表文弱的林彪是如何赢得这些勇将的服从呢?在四野的勇将中,刘亚楼上将尤为突出。刘亚楼在东北野战军时期担任参谋长,因其性格刚烈,素有“刘雷公”之称。曾有一次,刘亚楼命令八纵司令封锁附近机场,以阻止国民党空运士兵至东北。当时,八纵附近有两个机场,一个已废弃,另一个正在使用但距离较远。八纵司令因此犹豫不决,向刘亚楼请示应封锁哪个机场。刘亚楼听后勃然大怒,电话中厉声斥责:“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你问我封锁哪个?你到底是吃草的还是吃饭的?”
从这一事件可见刘亚楼将军的火爆脾气。按常理,刘亚楼这样的性格本不易被选为参谋长,实际上中央在选择东北野战军参谋长时,最初并未考虑他。一方面,刘亚楼资历相对较浅,可能难以服众;另一方面,参谋长职位需要处理繁杂事务,需要一个稳重且有耐心的人担任,而刘亚楼似乎并不适合。然而,林彪却看重刘亚楼的办事能力,认为他是个人才,因此极力向中央推荐,刘亚楼才得以担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也不负林彪的期望,迅速适应并出色地完成了参谋长的职责,为解放东北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都归功于林彪的知人善任,因此刘亚楼对林彪怀有深厚的敬意,即便在他人面前表现得粗鲁无礼,但在看似文弱的林彪面前,他却始终不敢放肆。类似刘亚楼的将领并非仅有一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钟伟少将。钟伟性格刚烈,作战勇猛,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战场上敢打敢拼。在解放战争初期,他仅是师长,后来林彪看中了他的作战能力,有意提拔他为纵队副司令。钟伟得知后,却表示宁愿做鸡头,不做凤尾,只愿担任正职,不愿做副职。林彪得知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钟伟担任纵队司令。这样的提拔在四大野战军中极为罕见。只有像林彪这样不拘一格,只看能力的司令员,才能做出如此任命。正是林彪的公平公正和知人善任,赢得了四野将领们的真心敬佩,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听从他的指挥。除了上述特质外,林彪还具有不可忽视的个人魅力。

自古以来,成就伟业之人无不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众多追随者,对其忠贞不渝。与历史上的乱世英雄或战场名将不同,林彪的个人魅力体现在他对人平等相待。无论是对身边的人还是下属士兵,林彪始终以包容和平等的态度对待。一位曾在林彪身边工作的秘书回忆起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件事:某日,林彪如往常般在院中徘徊沉思,而他的警卫员在室内擦拭枪械。不知何故,枪意外走火,子弹擦过林彪的衣物飞过,幸而未击中他。这一惊险时刻令警卫员惊恐失色,毕竟向总司令开枪是重罪,即便非故意,处罚亦在所难免。正当众人欲将警卫员带走受罚之际,林彪缓缓开口,表示警卫员并非故意,且自己未受伤害,建议将此事一笔勾销,当作无事发生。听闻林彪的求情,众人遂放过警卫员。那位疏忽的警卫员,此刻已是感激涕零。

在林彪将军的领导下,第四野战军全体官兵团结一致,在东北地区横扫国民党军队,声威远扬于白山黑水之间。深受爱戴的林彪将军,其麾下的官兵甚至为他创作了一首颂歌,名为《林司令员,命令往下转》。东北解放后,第四野战军准备南下参与战斗,尽管部队中其他职务有所调整,林彪将军仍旧担任这支队伍的总司令。第四野战军的战士们高举红旗,高唱着《林司令员,命令往下转》的军歌,一路南征,跨越长江,连续取得了湘赣战役、衡宝战役、两广战役、海南岛战役等重大胜利。从祖国的最北端到最南端,从辽阔的黑土地到美丽的海岛,林彪将军的指挥下,第四野战军屡屡取得胜利,解放了大片国土。第四野战军的称号已与胜利同义,其队伍成为胜利的象征,铁血雄师的化身。从一名默默无闻的黄埔军校学员,成长为指挥千军万马的杰出军事统帅,林彪将军的前半生军事生涯无疑是辉煌的、光明的。不论后来的境遇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位军事家,林彪将军的卓越才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评价,也是他应得的荣誉。


趣文怪论
如果你热爱历史,奇闻异事,那么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许多有趣的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