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开认输
话说在中国女子围甲联赛的第11轮比赛中,出现了"半目胜负直接认输"的一幕↓
李思璇执白中盘胜黑嘉嘉
如果光看终局时的场面,许多人可能会好奇:黑棋看上去,似乎也还好啊(棋盘上并没有出现:死了一大块,有巨空之类的事情)…
那黑棋为何会丧失信心,导致没判断形势,就直接认输呢?
为了解答大家的这个疑惑,这盘棋的故事,要从布局说起…
冲断是魔鬼
话说布局阶段,执黑的黑嘉嘉先是主动在19打入,随后又在21搜根。
黑棋这几招棋很明显,都是想要"进攻"。
于是当白棋24封头的时候,黑棋很难像我们在AI视角那样。
觉得因为黑棋前面▲等子已有收获,所以在A位这里忍一下,"其实也还好"。
但从对局者的角度来看:这步二路飞,难免会令人感觉有些委屈…
并且它与前面几步的的思路,也明显不太搭(虽然不亏,但这显然“并非黑棋本意”)。
因此黑棋接下来,毅然选择了冲断!
然而随着白棋用几步推,先手处理好了中间。
白棋后续打完虎的先手便宜,令黑棋难以忍受。
当棋局进行至50镇头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黑棋前面的冲断,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反倒是白棋利用先手便宜,在下方收获颇丰!
于是棋局至此,差距已经来到十几目左右。黑棋前期,可以说是彻底崩盘!
各有亮点的中盘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黑嘉嘉对形势的悲观情绪,来源于这十几目的巨大差距。
虽然理论上,白棋后面只要“不出事”就行。
但其实偶尔也会出现,像我在这篇文章《人类缓手图鉴·实战篇》里所写的那样长时间领先10~15目,峰值甚至领先25目的棋。结果不打勺没战斗,却因下了“几步缓手”就导致翻盘的故事发生…
所以接下来,黑棋展开了追赶。
比如白棋下面这块空。此前因为外面还未定型。
所以白棋为了保留劫材,就一直没在A位先手挡一下。
而当黑棋▲在右面压,进行先手便宜时。
已完成封口的白棋,就需要把1位赶紧交换掉了。
实战黑嘉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失误,在一路多爬了两下。
这样虽然理论上。是只差了2~4目。但从后面的最终效果来看,这里是差了整整4目哦!
而另一方面,执白的李思璇也有许多亮点。
比如左上角如果是这样的形状,因为双飞燕定式,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缘故。
所以许多棋友可能会表示:我会白4的手筋,黑1夹是不成立的!
但本局因为白棋少个子,所以左上A位的夹,其实是可以将白棋"破防"的。
于是这样一来,白棋这步“双先”挤:既预防了角上的目数损失,同时还避免了因眼位不足,而导致的"棋局变乱"。
后续面对黑棋上方的大模样,因为形势大优,所以白棋并没有贸然进去破空。
而是选择在外面浅消/对围,这样可以再次规避"治孤翻车"的风险。
白棋通过以上这些操作,使自己的领先幅度并非一直减少,而是还时常向上波动。
但在即将进入官子的时刻,白方的一招不慎,使局面逐渐拉近。
在黑棋127扳的时候,白棋的目标本应是星辰大海(这几个子整体)。
而实战白棋128反挖想获得先手,则是一次失误。
接下来黑棋果断弃子,白棋不仅没吃到多少目。并且后续还使上面浅消时,会投鼠忌器"不敢使劲"。于是棋局形势,正在悄悄地接近。
两次搏命的机会
黑棋165这步看似寻常的一路扳,其实也是考验心理的一次试探。
如果前面一直是很接近的拉锯战,那么白棋很有可能会选择打上去。
然后为了两目棋,进行一场惊天大转换(白棋小赚一丢丢)。
但很显然白棋此时的心态与黑方一样,都是觉得“白棋赢飞了”。
于是并不会去和黑棋进行这场,劫打输自己也没了的“搏命大转换”。
而是选择了虽然亏两目棋,但可以“赢棋不闹事”的166退。
然而通过前面的不懈追赶,黑棋此时其实已经在终点线前,把形势悄悄反超了…
因此黑1若是在这里稳健收官,再配合白棋的优势心理。
很有可能将黑小优的局势,保持到最后。
但可惜在劣势心理的作用下,黑棋实战选择再拼一下。
希望以后通过在A位打的方式,使白棋打进来失去意义。
但随着劫争的进行,黑棋错过了这次领先的机会…
后续当黑棋▲断的时候,白棋其实也迎来了一次机会。
白1可以选择,比左上角“更拼”的团。
这样黑棋如果打进来,这个转换是白棋更赚。
而黑1若是改为打这边,白棋可以从后面直接关门。
虽然白棋的气,看上去超级紧。但黑棋却意外的,无法挣脱包围圈…
但因为这么下实在是“太玩命了”,所以白棋实战并没有这么干。
由于白棋一直都表现的很谨慎,于是到小官子“已经没变化”的时候。自觉无望的黑棋,选择了认输。
但此时黑棋如果继续进行下去,其实将会是一盘五五开的半目胜负。
并且因为之前,是白棋主动在▲打吃的。所以此时恐怕很难不管这里,而去选择2位的虎。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讲:后续的“下对概率”,甚至是黑棋要更为有利…
心理悖论
通过对终局前,白棋两次抉择点的分析,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悖论:白棋左上和中间这两波,如果选择“玩命”的话,虽然目数效果会更好。
但这种招法无疑也是在提醒对方,现在形势很接近。那么在对方“正常下”之后,黑棋最终获胜的概率,反而会上升…
因此像这种“别告诉她”的稳健应对,也许有时会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