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围棋AI:谁才是定式?【小目定式篇】
体娱
艺术文化
2024-11-04 19:15
中国台湾
与围棋发祥时代的易学不同,这里的围棋算命学,既不能明阴阳、懂八卦,也不能晓奇门、知遁甲。它只能根据对局棋谱,推测对局者的三个信息:年龄、性格和想象力。具备强业余5段及以上棋力的围棋高手,都有这种算命的能力,只是本人未必能够意识到而已。今天,我来向大家介绍“围棋算命学”中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定式猜年龄”。两年前,我在本地的城市公开赛中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对手,他执白在棋盘上摆出了如下的定式:当它出现在棋盘上时,我的脑中浮现了日本棋圣赵治勋的发型,以及那个“六超”统治世界棋坛的年代。第一,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双飞燕的定式有四个,如下图所示。我在1997年学习了前两个定式,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后两个定式由AlphaGo最先下出,从2017年开始逐渐流行。如果一名棋手面临双飞燕之后选择的棋形,不是这四个基本型或者它们的衍生变化,我就有充足的理由认定,这名棋手的初始活跃时期出现在1997年之前。我的老师在2000年就告诉过我,这个定式淘汰已久,不要再下。在我当时的印象中,这个下法甚至能追溯到1962年陈祖德老师受二子战胜日本职业九段的年代。假设我的对手在青少年时期学会了这个变化,那他应该是一位40后棋手,年龄在70岁和80岁之间。老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位棋手要想做到“定式猜年龄”,需要对定式在不同时期的下法、变化和发展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其中,定式的起点指的是定式开始产生分支的地方,比如一个有星位、小飞挂角和一间低夹这三手棋的角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化的演进,定式大致可以分为古老定式阶段(1983年之前),“六超”定式阶段(1984年-2004年),新定式阶段(2005年-2016年)和AI定式阶段(2017年至今)。棋手需要记住每一个时期的定式基本型,掌握由变着而产生的相关变化,了解定式进化的原因,以及熟悉推翻前一个时期相关变化的方法。当这个定式再次出现在棋谱中时,棋手就可以根据个人定式库中的定式库存,顺利地猜出对局者的大致年龄。虽然“定式猜年龄”的原理很简单,但要想做到这一点,没有三四年在定式方面的积淀是不行的。如果你也想学习“定式猜年龄”这种魔术,就坚持阅读我的“对话围棋AI:谁才是定式”系列文章吧!说到个人定式库,作为一名围棋爱好者,你有统计过自己已经掌握的定式数量么?一位业余1级棋手,掌握10个基本定式算是基本要求。一位中等业余5段棋手,掌握100个基本定式才算过关。
我所说的掌握,是指熟背从定式的起点开始的定式基本型和由已知变着产生的参考变化,并具备对于未知变着的随机应变能力。学习定式,是一件无止境的事情。如果一位棋手愿意投入充足的时间,可供学习的定式是不可计数的。因为前有可以追溯到后汉三国年间的棋谱,后有水平不断进步的强力围棋AI跑出的新变化。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星定式篇”,为大家提供了12个传统星定式和12个AI星定式。本文“小目定式篇”将提供12个传统小目定式和12个AI小目定式。如果你能在仔细阅读“星定式篇”和“小目定式篇”后,继续研究这些定式的变化,你的个人定式库中,将增加48个定式库存,直指业余3段水平。里拉老师(AI)的分析认为,和“星定式篇”相似,左侧的变化都不是最优下法,右侧的定式大致可以作为从某一手棋开始的局部最佳变化。 | |
|
|
白2时,双方都没有严厉的手段惩罚对方,黑棋应该脱先。黑7和白8,在布局阶段都是价值不大的棋,应该脱先。图中双方下得太缓,这个变化不应出现在实战中。 | 如果黑棋已经下完了黑3,白4时,黑棋的正确下法是通过黑5断和黑7打吃取得先手,然后抓紧脱先,局部大致两分。 |
|
|
黑3拆二,看似正着,实则速度过慢,应该脱先。黑3后,白4保住角地的价值巨大,是值得使用一枚先手的地方。 | 白6大跳与左图的小跳相比,大跳的效率更高,而此处的黑棋并没有严厉的惩罚手段。因此,白6是值得推荐的好手。 |
|
|
白2拆是缓手,几乎没有给黑1什么压力,黑棋可以立即脱先。黑3的棋形怪异,白4应在黑3下方贴起,黑棋无趣。进行至白8,变化实际上已经结束。黑9是缓手,在布局阶段价值太小。这个变化从白2开始就不应该发生。 | 左图中,黑3如果不选择脱先,可以选择本图中的小飞,至黑5还原黑棋目外飞压的变化。此局面双方都可以满意。 |
|
|
黑9是缓手,右图中的压是更好的下法。至白16,黑棋没有实地,白棋棋形舒展,黑棋不能满意。 | 这个变化虽然很长,但其中的下法都是一条线的推理,不难理解。至白28,是双方可下的局面。 |
|
|
里拉老师对于这个变化的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除了白10和黑11的效率稍低之外,其他的下法都很好。 | 白10尖和黑11大跳是优于左图的下法。这个变化可以作为合格的AI新定式。 |
|
|
里拉老师认为白6稍亏,因为棋形上有被冲断的弱点。 | 白6小飞虽然在二路上,但棋形舒展且坚实。针对白6,黑7选择用镇来巩固自身的棋形,要优于在边上夹击白2一子。至白8,双方的棋形都不错,是个两分的局面。 |
|
|
白14是很著名的“愚形好手”,就是看起来很丑但很有用的下法。里拉老师认为白14丑而且效率低,应该在白22的位置虎,或在黑11下一路靠出。 | 白14虎是白棋的最佳应对。与传统变化中黑15挡下不同,黑15的最佳下法是向右小尖,看起来很灵巧的一手。至白24,双方都可以满意。 |
|
|
里拉老师认为白8是缓手,白8后双方各不吃亏。如果白8下得好,黑棋是吃亏的。 | 白8原地起飞才是最好的下法,黑棋吃亏。如果黑棋立即冲断,白棋只需要在二路打吃然后爬二路即可。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黑3直接进角不妥,局部的正确下法是在黑5下一路飞压。 |
|
|
这个定式因为双方和平相处、各取所需而闻名。能够达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双方下得都太缓了。只要白4积极一点,黑棋就会吃亏。 | 白4下飞,占住角地,然后双方就都没什么好下的,各自脱先即可。仔细想想,两颗黑子在较为空旷的地方下成小尖这样局促的形状,确实很亏。 |
|
|
白4尖顶不好,给黑棋借力。黑5小飞也不好,应该在白4上一路扳,快速定型然后争先手。双方纠缠在一起后,白8撞厚了黑棋的棋形,是俗手。最后形成了白棋落后手,黑棋很厚的局面,白棋稍亏。 | 白8是好棋。白棋的棋形比左图舒展很多,而且没有白8和黑13这样白棋吃亏的交换。至白10,局部两分。然而,黑3白4黑5都不是好棋,这个变化不能算作AI新定式。 |
|
|
黑5在角部纠缠,最后落得后手。里拉老师认为黑13太小,又不得不下,黑棋的整体效率较低,局部吃亏。 | 黑5的正确下法是尽快出头,然后夹击白2一子。这样黑棋的棋形舒展,效率也要高很多。 |
|
|
这个变化是“六超“后期的定式,在前AI时代已有讨论。黑棋吃白角是收气吃,又落得后手,黑棋不能满意。 | 黑11是追求效率的下法。白12对黑棋进行封锁后,至黑21,黑棋仍然是收气吃白角,仍然是落得后手,但右边白棋未能封锁黑棋,左边黑棋又有引征黑17一子的机会,黑棋的处境要优于左图。这个变化可以作为黑3后双方的最佳变化。然而,黑3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下在白6的位置飞压,这个变化出现在实战中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
在写本文之前,五仁老师对“星定式篇”中提到的定式发展趋势进行了再思考,同时随机浏览了20盘一线职业棋手的最新对局,最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在里拉老师给出的结论中,出现最多的评价是“太缓”,“效率低”和“应该脱先”。也就是说,那些长达二三十手的传统定式,大多数会因为其中一手棋“太缓”而突然停止,那一手棋后面的下法将不再是定式。如果这手棋是黑13或者白16,那情况还不算太糟。然而从“小目定式篇”的24个变化中,我们发现这手棋更可能是黑3或者白6。这就意味着能够在后AI时代被认可和保留的前AI时代定式已寥寥无几。在20盘一线职业对局中,19盘中包含的定式只有星-点三三定式,小目-低挂-尖顶定式和星位-小飞挂角-小飞守角-托定式。只有1盘看起来比较传统,那是因为其中一位对局者是“李昌镐”。虽然现在的围棋机构还在教授传统定式,前AI时代的老棋友们还在使用这些传统定式,随着AI的全面普及,很多棋手正在逐渐向AI新下法靠拢,只使用后AI时代的新定式。这种趋势,是历史的潮流,无法抵挡。看起来传统定式只会日渐衰微,最后彻底消亡。既然如此,在后AI时代学习前AI时代的定式,还有意义么?围棋之所以能够流传上千年之久,是因为它的本质是模糊数学。再强的人类棋手,基于脑力的限制,最多只能做到局部的精确计算。世界上有几千万的围棋爱好者,只有几万人能够达到强业余5段这样的高水平。然而对于更多的普通爱好者来说,下围棋的目的不是纠结于干瘪的胜率和无聊的模板式开局,而是享受围棋的美感,体验未知的乐趣。如此说来,这些传统定式,能够为围棋保持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不正是爱好者们最感兴趣的东西么?另外,如果大家都放弃了传统定式,五仁老师还能给谁算年龄呢?好好坚持吧!五仁老师早晚会把“围棋算命学”都教给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