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内容合集】
拳学博览系列
武林挥犀系列
四把捶总诀
真形已与心机化,七星错落未须夸。
遍知虚灵圆觉意,百代拳则任挥洒。
四把捶连环诀
起势含机轻步站,顾打合一随意变。虎扑凶猛势当先,束身猴缩神内敛。过步践蹿虎蹲山,出手横拳虚实含。鹞子入林身后转,丹凤朝阳双翅展。沉身劈竹变化繁,挑领硬开无遮拦。黄莺掐粟锁喉间,落手虎扑似钩杆。收如伏猫猴蹲岩,纵如放虎一丈远。震慑百兽虎蹲山,青龙出水紧相连。退中寓攻虎进洞,拉弓射箭展身弹。回身撩阴虎观山,迎门铁臂莫轻传。变势斩捶更剽悍,蛇捆身法束骨难。溜打滑撑蛇抖身,怀抱顽石双把搬。退步鹰捉发冲冠,马形喷意寓其间。虎扑双捋如拽天,转身背劲扫敌颜。挞意轻如鸿毛落,灵猴攀枝纵身难。虎扑似锉射丹田,鹞子翻身连环斩。勒马听风可合演, 三盘落地气莫散。 雷声叱咤惊敌胆,收势还原轻步站。
四把捶致用诀释义
轻步站
久经千戈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
真形幻影分明见,投袂而起如奔虹。
与敌相距,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不知固守门户。不知固守门户,则必有损于吾身。轻步站一势静合天心, 动得人力;不行不止,然可处奇破正,变是定非。其无形可见,无所不为,实诸拳势励志之根本也。
熊出洞
提顶吊裆心中悬,两膀轻松力自然。
取次摧残气更枭,蹲踪硬靠最周全。
兵家之胜,贵于未战。古之所传熊出洞为拳家出势之姿。在于移之则动,攻以势也。置之则静,守以形也。是以修短存乎虚实,性灵存乎容止,战以气也。且洞悉趋避,广布杀机;善顾善打,勇猛刚强,百战而力有 余。确为心意拳诸势之冠。
虎扑
豹踞鹰视荡惊风,妙手急变不可逢。
此是中节吐劲法,绵绵真息转无穷。
窃谓善兵者待机乃发,不善战者彼已不量。吾拳得免祸乱,而有自恣之身,皆虎扑把之功,不可轻视之。此势锻炼中节,增益内功亦极有效。老辈拳师通俗教育。谓之为戗麦茬。
猴束臀
筋斗直跳过羲皇,坐听百变随颠僵。
倏来忽返厌闲立,风虎云龙知有亡。
吾人下盘重者在臀,故臀宜束、戒懒散。欲惊四梢,必先以敛固为主。猴性敏捷,善避击,有三闪六躲之能。皆赖束臀之法,经云:“束则骨腾肉飞,成纵身之灵,反是乃败道耳。”
虎蹿把
马奔虎践疾可夸,飚忽触撞大惊哗。
震动六极不得已,叱咤英雄为虫沙。
观虎蹿把一势,原足以前质鬼神,后对衾影。奈何今日无人能存形完势,一身轻灵而远攻强敌。“攻敌宜速,远攻宜慎”,固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前人苦心告诫“敌力不露,未可轻用,否则无疑独坐深山,引虎自卫,十用而九败”,确是探原之论。
虎蹲山
团身暂憩踞怒猊,捷足攫人有先机。
得势回顾劫灰尽,回首空山故步迷。
此法属心意门臀打秘技,虽曰臀打,发之中节,故又名顿中节。拳诀云:“学会心意门,屁股能打人”即指此。唯练之不易,用之更难。盖反身顾后以臀击敌时,极难把握火候,一旦失之稳准,易被高手所乘,故擅用此技破敌者,多为名家。此法练时取一木椅置于身后,然后束身下落以臀部击之,初练宜缓慢不可急躁, 务必沉逼内力,贯气而发,行拳意时起如饿鹰展翅,落如高峰坠石。下坠之势不可有一丝窒碍也。
横拳
横拳力夺天地功,龙战于野其道穷。
瘦蛟出海阴阳势,摧坚夺魁无不成。
对敌交锋,以急起急变为最难。前手得势,后手疾追,皆赖前手之力,后手之功。前手应如舟子荡桨,后手须如天马脱衔。第一招、第二招、第三招,势势连环,节节相催。痛快驱疾,以至于无穷,方是头手横拳势 难招。横拳诸势可变,上下左右,高低俱是一个手法破敌。其凶如武夫挺枪直刺,横冲直撞,战守兼举。故乡下拳师喜称之为“捅娄子”,有心意母势,人手圭臬之誉。窜拳、迎门铁臂皆可由此化生。
白虎搜山
格律深远安得窥,俯仰向背愿不违。
赖有白虎搜山意,身退依旧肯发挥。
此势为回身御敌之法。当敌从背后欲抱我时,我迅速沉身后坐,以右肘猛击敌心胸,或猛撞其肋,或用臀部向后下坐撞敌腹裆,名虎蹲山,功深者可坐断石凳,绝非妄语。若我双臂及身躯被敌抱紧,无法施用肘击臀撞,只需将下垂之手反抓敌阴即可破解,但此手法关系人之生死,故历代秘而不传,惧其滥用也。
鹞子入林
横身势欲入西关,乱柳枯桑任往还。
投林惊鹊因双翅,回翔笑傲堂前燕。
此势乃行步活变之法,侧身进人左右,神出鬼没而百发百中。其劲疾快有如恶鹞入林,钻天、俯冲皆取伶俐 之势。临敌必预思自全之路,诈三方而取一方,贯穿缭绕猝不可解。常令强敌缓急之际不测我之颠倒,而随我摆布。此乃脂轻能疾趋者,万试万效之法也。有入林必有出林,出林即抢势翻身打也,经云:“早知回转 这条路,近在眼前一寸中。”此势妙处,非匹夫可究其诘!
丹凤朝阳
举翮穿云逞翱翔,雄鹰志岂在雕梁。
九天缥缈驾长风,千里敬谢旭日光。
此势上顺开合之意,下合束展之法。进如波腾,退如风雨,乘时而发,发如崩溃,临敌不拘一格,取上取 下,全凭随机变化,一脚蹬出,好教师也丧名声。沉身劈竹 翻云覆雨太离奇,势若破竹尽披离。交手早知无选择,断腕折臂岂终极。吾闻有非常之势,必有非常之法;有非常之法,必有非常之变。是以沉劈一起一落,变化迭兴,若水之就 下。起则摩胯抖身而起,落则剁肘藏身而落。拳势动静相继,变化煞是可畏。犯者胆敢纵恶肆逆,无异自取 灭门之祸也。
挑领
望眉斩颊拥如蜂,尔身皆在焚劫中。
雄心扳倒铁罗汉,奇变全凭一臂撑。
挑手顶肘乃真顾法,真打法也,有倚天拔地,长虹气概。挑时需手眼灵通将敌势领开。战机一熟,即用吾之 肘攻敌心胸,一似舟行浪尖。又云挑顶以放丹田为宗,其技精到者,能翻新斗巧,花样百生,且随手运转, 奔腾上下,技法奇诡,殊可骇也。
黄莺掐粟
恨将怒气通枯指,黄鹄四顾气参差。
徘徊狡兔三窟尽,草里心裂步逶迟。
此势是锁喉之法。勾心斗角,隐其匣剑帷灯,能不动声色而勒人咽喉。虽未至于伤其性命,亦可令其气息一时不能舒畅。故稍有远识者,谁肯悍然不顾此处,甘冒大危险而抛咽喉于强敌。
虎扑
自倚利爪能勾捋,敢欺百兽起干戈。
南山逐杀无远近,怒吼元为稻粱谋。
此虎扑如猛虎下山,气势十分威猛。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疾抓快勾,灵变飘忽与前势虎扑之急提猛按 劲路大有区别。用时与鹰捉连环攻敌,眼贼,步随,手准,心稳,意狠,则可令敌顾此失彼,难以招架。
虎进洞
忽然逢飞蚊,身退有余勇。
雷动无由追,投火尔命终。
此势乃以退为守法。其智如江海,与天同虑。去凶离咎,能尽身法之巧,违患废贼,竭退打之伎。若精修守虚之法,参透迈门槛儿消息,累积长久则能进退自如,无所不克矣。
拉弓射箭
心意追随百幻影,弯弓走马消顽凶。
瞥见目标万弩彀,击兔射鹿夸强雄。
此势专备相机出奇冲锋所用。侧身应敌,背凸胸偃。前手射出如推泰山,后手回拉如握虎尾。险阻虚空,使敌狂惑。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妙用。
虎观山
我以我拳夺汝命,身心暂效豺狼行。
霸王破釜腾恶氛,十万秦甲血染红。
此势又名霸王观阵,用时由下向上钻翻,手撩敌阴、肘击敌心、肩靠敌胸、头顶敌下颏,连环巧打,一气呵成。中者无不倾翻丈外。敌如敏捷避过此势,我速进身变艺打迎门铁臂,力发千钧,中者不死亦残,非同小 可。相传此法旧时千金不传,我辈习武以强身自卫为宗旨,如非歹人,慎勿用之,切记!
迎门铁臂
逗手频回亦异哉,诱敌中门为我开。
吾拳冒险惯用壮,抱膝破腹莫徘徊。
大勇者无大窘,惟实可以备天下之虚。忘机消众机,惟至拙可以破天下之至巧。经云:“阴阳怕懵懂。”迎门铁臂一势大气磅礴,魄力弘毅。交手时不必揣摩迎合敌意,不必计及一切守御之祸。不需烦督而出势自奋。妙在可取快一时,驾驭惴惴不肖之徒。斯法若朴实少心窍,血性倔强之人用之折冲强敌,乃可包容一切。
斩捶
乘隙插足扼主机,百脉元张勇成癖。
疑以叩实察后动,天翻地覆谁得知。
斩捶有沉身劈竹之势。交手之际,先取敌之面部五行,遇眼流泪,遇鼻流血,故曰火到金化,望眉斩颊。若敌以中平式手法击我胸肋部位,我则沉身运劲向下斩之,一斩即挑,勇猛直上。即经云:“起落如水翻浪之 意。”妙得此旨。始可言拳。
蛇捆身
阴以待逆乃良谋,顺时而动少蹉跎。
心意雷霆助舒卷,一身独乐若卧蛇。
捆身之势,不特为蛇抖身之引线,且为搬双把预动之阶。一合即开,全身皆动,内五行即导之于先,外五行必踵之于后,非徒以手舞足蹈,做皮毛姿势矣。
蛇抖身
直使鱼肠安能防,变化出入唯阴阳。
惊蛇诡谲骏奔疾,身跨震雷追日光。
经云:“意有所长,形有所忘,能安身心,其唯意乎?”蛇抖身一势重意不重形,闭则如龙蛇盘踞,开则冷弩射石。开阖变化,悉在吾之心胸,既守规矩,且有翕辟操纵之妙,可谓最得巧打之宗旨。
怀抱顽石搬双把
莽汉气嗔拼残躯,可怜遇此绝真魂。
存身应知重万钧,手掷骷髅费精神。
此势遵阴阳刚柔之法,暗藏先天无极之象。虚则祥云捧日,实则怒猊抉石!高深如山海,莫测似闪电,实为拳势之母。能精熟此势者,其他诸拳势亦可通晓,以此攻敌,则所向披靡,剽悍莫制。
鹰捉
看尽诸天滋味轻,俯仰足以妙性灵。
融结一气凝精纯,奸凶胆破骨亦惊。
鹰捉者,阴劲扣人也。以收敛固啬,行霹雳手段为主。而其用法,亦以游身捋按敌臂为不二法门。其寻找战 机,灵若蝴蝶寻香、履霜坚冰,相机而行。得势必以落如钩杆为律。倘若恰能鹰捉深入,而继后手虎扑胜着 策应,斯为上乘。切勿孟浪争功,徒思梢节搏人,不揣一片射入之本,势虽先发而不能制人也。
背劲
掉尾鞭力敌万牛,功夫深浅在刚柔。
见惯直来莽汉体,笑他中节有离愁。
此乃反背捶人之法,劲出腰际,势极猛厉。闪身奔而陡击,能令强敌呕血踉跄,防不胜防。反背捶人,若有 手脚所不能到者,务于反侧屈仲,疾徐进退处求之,小捶中乌龙绞尾亦属此类。
挞意
龙腾鲸转一味闲,乘势发生四梢短。
根如虎坐身合抱,气力直压解倒悬。
挞意属短劲击人法,看似肌肉虚松,如莲蓬之穰。然机心一起,贯铁穿甲之力必随势立生。且开合捷如抽刀断水,劲发如微风之振窗纸,穿棂而逝,踪迹诡秘,猝不及防。著敌身时有力深至骨,刺心大痛若捶击之验。斯法颇为恶毒。个中关窃,非一朝一夕可明也。
猴纵身
筋力绵绵已虚圆,弯弓谈笑杀生权。
身心一意忽明旷,兹行不受垢污缠。
纵身之道非翕聚不能发舒。束身之法非潜心不能通晓。此势果能熟精专注,则由此以窥拳道蕴奥,亦复非难。不然规矩尚未有成,遽望以此求取灵劲附体。更遑论随意放恣拳势。所见谬矣!
鹞子翻身
此身惊矫鹰鹞翻,后顾隐危非偶然。
兵情须知溃决虞,方可出入须臾间。
此势攻如击电,避如收雾。其见舌而守柔,观影而知持后,虽劲近似翻身斩,终非完全相同。木鸡德全,猴性顽劣,习此艺者当于细微处详查之。
三盘落地
一经真气侵骸骨,三节九关任吞吐。
高峰坠石眯目难,莫忘轻扬出肺腑。
此势由古传拳法参合变化而成,重腾跃,尚轻灵,攻守进退之法,可称悉备。上中下之盘随意使用,有出人意外之妙。
雷声
牛刀闲暇似无功,腐儒空叹论最庸。
不知五意无关碍,一啸仿佛迅雷声。
心意门四把捶学蠡测
心意拳学精深广博,概括而言,其用功所在,可以用“意与形合”一语括之,其最臻于博大之拳势,可以用 “四把捶”一语括之。凡心意拳之一气,阴阳、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十形,各种莫测法门大抵皆可由此化出,故知“四把捶”实为古贤所恒用而今后尚可袭用者也!
心意拳渊源远古,“四把捶”始于何人何时,实乏有力资料而探本求源。因本人所学仅为李政下传之晋、豫二脉“四把捶”。依拳势、师承高推圣迹,晋以戴文雄为魁首,豫以张聚为宗主。今述张聚下传之“四把捶”。把与捶是河南乡下方言,用现在的语言解释之,即巴掌与拳头的意思。从“四把捶”套路内容参究:有四把 (虎窜把、鹰捉把、虎扑把、搬双把)、四捶(横捶、背捶、冲捶、斩捶),“四把捶”方算名实相副。而四把、 四捶练到精纯,万殊归为一本,便化为“横拳、挑领、鹰捉、粘手”。
经云:“六通四辟,大小精粗,其运 无乎不在”,心意拳全部的体用实在于此。所以由博返约后的“四把捶”名称,应以长安宝鼎先生修正的 “四拳八势”为最准确。本文仍沿用“四把捶”之名,因为大家的普遍观念习惯了。“我从众”的意思。
四把捶学,乃是历代先师最珍贵之拳学遗产。因清末民初发展太过。未流滋弊,宝鼎便率先发起还原活动而 力图矫正。其所校勘之“形意拳谱”阙谬存真,按语虽吉光片羽,但却是其毕生功力之所聚。精辟独到之论,文中随处可见,治斯学者最宜注意。
例如他别创一格以“十六处练法”剖明“四拳八势”的行功次第、 可谓直指心意法门。能令闻者感发而不失其度。实在是古今心意拳学最可宝贵、最有价值之拳论。
“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弗惜者,今之无端青年,喜恶心相谤前贤,或摭拾一二训诂之学以为抨击之 资,动则大诬宝鼎所论谬矣。信口雌黄之语,尽显其无知面目,闻后使今人喷饭。
宝鼎虽为武夫,但无丝毫阴鸷悍戾,一生不崇诈力,光明正大,英挺不拔之概足可为人师表。愚意以为心意门倘若无此人,以正心术为克己的心意拳,欲求一二养浩然正气精神者,岂不渺不可得!
若以宝鼎先生比飓风,则卢嵩高先生不啻火山爆发。宝、卢二人同为张聚拳法之宗门大匠,然卢嵩高技法毒辣,更超人意表。卢嵩高先生莅沪后,力自振拔,以一己之力又渐开“四把捶”之通途。
其晚年所传“四把捶”,一本散于万殊,严整博大,万法俱备。但无从可知此趟“四把捶”就是返璞归真之原貌“四把捶”, 或者是卢嵩高先生一生心血所化。颇值探讨。有一首后人依据拳经所扩充的“四把捶”歌诀。暗藏无上秘密,熟读而深思之,则弦外余音。当可耐人寻味矣。现附在下浅注,与大家互相劝勉。
诀曰:
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开中平前后扫。
转身挑领阴阳势,鹰捉四平足下抛。
首句说出势疾毒难招,以此可证宝鼎“十六处练法”存“字注解之公正,试想若无”存身蓄势,试问如何出 势疾毒难招?手法巧妙难招,虚实相间难招,阴阳不测难招,刚柔兼备难招,进退得宜难招,收发自如难 招……尽道六势软硬消息。练则开合,用则奇正……尽道展闭中平,含裹吐吞,反身御敌,犁庭扫穴之法。(《神拳点睛》云:“中者何? 拳势未发、念头不动之义,非中节之中也。”) 三述长身而起,束身而落,鳞潜羽藏,动静互参,起也打,落也打,起落如水翻浪……尽道灵劲上身之一贯妙道。
未了直抒移步换形,持盈保泰,鹰捉虎扑之下手玄机;限于文字,去如钢锉,落如钩杆之粘、斩、翻妙用虽未明示,然均可在练用中一一体现。由此可见,战战兢兢,自然而然之灵、粘劲意规范又岂是太极拳法所独 擅。“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四把捶”练得好不好,属于授受问题:“四把捶”用得妙不妙,要看施用者的天赋。
卢嵩高先生为使习者有规矩可循,便以龙调膀(练膂力连绵,反侧灵便)、追风赶月(练忽开忽合,无滞圆活)、摇涮把(发挥践、钻、裹最为透彻),三拳作为最初下手之法,并辅以“四把捶”之核心动作 (鹰捉虎扑,背劲)作为每一单式演习的收势,而令传习者反复修之。此举境界极高,虽异于传统教授模式,但不失为锻炼“四把捶”应用,增益其变化的教授良法。卢嵩高归真已四十余年。其门下早期敲头劝学之弟子亦多辞世。现今海上尚有少数俊拔笃挚之士,仍循教诲 而求得身心康健。皆足为后学道范。若有志求索卢嵩高拳学真谛者,则请从诸师以游,切勿问道于盲而徒损岁月。
四把捶赞
四拳八势理法地水风火,而立武学之元胎,故魁如天地,照如日月。其秉天地之常,象物窈冥,驽马同颓影竞驰;其挟阴阳之变,随时斟酌,长拳与短打争锋。
三节四梢生成有数,五形六合分列无差,是以精深而不拔,神固而不脱。其古意渊然,拳势不乘凡夫薄俗,敢乐虚无,犹飞湍激石,电注雷迅,由反不可识知。其清净简易,因吞吐而解悬,设奇正而登真,玄哉邈乎,奥不可议!
或谓广开道心,人为仁义。身成六势,皆知尊道畏天;技主七星,常有计念思虑。又云力稽牛刀,息心静气。心如饥虎,怒如涌泉。能柔能刚,鼓怒骏爽。或正或倾,纵横反复。神高气全,天下无之。
且前进一 丈,急如电光,后退八尺,速如星火。心若江海,志若苍天,动则江海渺漫,静则山岳巍峨。开合藉乎阴阳,性常自然。奇正假以虚实,体必守一。出没有起伏,若鹰望鹏逝,跌宕诙诡。翻身有反侧,似惊禽走 兽,络绎飞驰。往来无不克,若影之于形,能触石贯金。
参天地奥妙,测造化幽微。废伪立道,戛戛独造。雄风虎变,名显自然。上原道德之意,下揆天地之心。备物致用,与物通同。媲美李白诗歌,公孙剑舞。张旭草书,敢论艺境四绝。小蛇不死,化为神龙。
倘若志诚行之,精专而习熟,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无处不悟,超妙入神。无形自守,合于冥冥。及其为壮,体轻可履风烟,骨坚可齐天地。能行能用,诸祸宾服,福寿不可尽也!
注:四把捶名之由来:四把变化不测之妙,最为古人推重。把与捶即河南方言掌与拳之谓也;因拳式中虎蹿 把、鹰捉把、虎扑把、搬双把及横捶、背捶、冲捶、斩捶、之四把、四捶精义俱在,故名。
【拳学筑基】
【杂类】
【形意拳拳理拆讲】
【形意拳桩功拆讲·完结】
【形意拳五行拳之劈拳拆讲·完结】
【形意拳五行拳崩拳拆讲·完结】
形意五行拳【崩拳】拆解4 崩拳技击手法拆解(蛇形崩:崩拳点打、挑手崩、锉手崩、摞手崩;狸猫倒上树;)
【形意拳五行拳钻拳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