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专刊”(34)陆军/“玩火”的童年(散文)

文摘   2025-02-02 06:03   江苏  
点击上方 蓝字 立即关注






作者陆军,江苏射阳淮海农场人,1965年出生。男,农艺师、政工师,射阳县杂文学会理事,曾担任过分场农业技术员、大队长、分场副场长等职,现供职于淮海农场党委宣传部。爱好写作,新闻、散文、言论、摄影屡见报端网络,每天笔耕不辍,并有多篇作品获奖。

 “玩火”的童年


  

作者   陆军




      在等侯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听到户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的思绪不禁飞到了遥远的童年,想起玩鞭炮带来的美好记忆和可怕的火灾事故,至今仍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孩提时的淮海农场,与农村散居的农民房屋不同,农场那时是以连队为单位,每个连队一般有十多幢房屋,每幢房屋有8至10间,整个连队约有近百个家庭,在那个无计划生育的年代,平均每个家庭就有四五个孩子,所以那时的连队不愁不热闹。

      在那个无电无气的年代,吃饭是第一位的,所以在连队的四周挨排排地堆着每家生火用的草堆,自然做饭时烧锅的主力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了。因为烧锅可以烤山芋、炕芋头、炸花生,我们的美食就藏在这些草堆中。因为心中藏着那小九九,所以在那个纯真的年代,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也早早地当了家,个个是制作美食的高手。当然,外婆家取暖用的铜炉,也成为我们炸玉米、崩黄豆、烤蚕豆的绝佳场所。

      而玩鞭炮是我们童年最熟悉的符号。每当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一千响、五百响或是二百响、一百响甚至五十响的鞭炮,也许是为了讨个吉利,那些标明多少响的鞭炮,特别是数量大的小鞭,其实一半数量也不到,但也没有人为此较真。

      期待新年的到来,是我们个个的愿望。因为大人管控得紧,家中燃放鞭炮是不能拆的,我们也是在大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地顶多拆下几颗。春节放鞭炮是没有我们的份的,自己又没有钱独自购买鞭炮,于是只好在新年期间,去捡拾燃放鞭炮时的哑炮。

      那时的鞭炮与如今的鞭炮不同,鞭炮引芯很长,可以一个个拆下来放,而且放的时候哑炮也很多,一串鞭炮放下来,会留下几十颗哑炮,还没有等鞭炮放尽,往往旁边就聚集着四五个孩子,个个冒着被炸伤的风险,在鞭炮脆响中,争抢火光中的哑炮,往往这边还没有拾完,就赶着下一场子,大家的口袋里,那时揣得最多的往往就是鞭炮。

      等鞭炮放结束,大家就聚集在房屋的山头,从家中拿来火柴,对有引信的鞭炮,无论再短,我们也能拿在手中点燃后扔出去,发出一阵阵的脆响。而对没有引信的鞭炮,我们就将鞭炮折断,露出火药,用火柴一划,靠近火药后,刺眼的星火将喷涌而出,于是我们快速地往墙上一撞,鞭炮就会在手指头前炸响,个个乐此不疲,哪管手指头被炸得乌黑甚至红肿。最开心的是我和小伙伴们喜欢聚集在一起,点燃一颗颗鞭炮,炸牛粪、炸鸡鸭、炸瓶盖,用鞭炮吓人,享受着那份短暂而美好的刺激。

      过年前后,特别是上学途中,像我们这些男孩子,大多数书包内或口袋中,都藏有一盒火柴,这些火柴既是我们沿途烧草的工具,也是制作火药枪的子弹。好在那时柴草金贵,草还没等枯尽,就被人们砍回家当柴草了。即使中这样,上学放学途中,只要看到能烧出火的草,就会付诸一炬,所以那时沿途的沟坎旁、林地间,全是乌黑一片,没有一处能幸免。

      当然也因为“玩火” 情结,连队里的草堆经常发生火灾,有时还会连累的房屋。虽然我没有烧过一次草堆,但抢救火场的镜头就出现过多次。这些由孩子引发的火灾事故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屡次失火的经历,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孩童的无知和成长的痛。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有三个五六岁的小朋友在草堆旁玩火,火焰窜起一米多高,大他们五六岁的我连忙上前呵斥,即便这样,也烧着了边上的草堆,于是我大声呼喊“失火啦”,救火的人群从各个房屋中拿中盆啊桶地跑了出来。火情就是命令,好在家家户户家中都有吃水煮饭的水缸,火灾在大家的合力救援下,很快被扑灭。看着拉出草堆外还在冒烟的柴草,我心有余悸。因为每年,我总是会看到草堆被烧成一片火海,或几个相连的草堆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的场景。

      那一刻,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和无助。我看着那些曾经熟悉的草堆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心中充满了对火的恐惧。

      事故是最好的教训。从此我在教训中学会了珍惜身边的一切,学会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而那些曾经熟悉的草堆和放鞭炮的日子,也成为了心中无法抹去的回忆。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END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陆军  袁卫东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射阳县杂文学会
分享杂文作品,加强杂文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