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范贵银,男,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教育岗位退休,平素闲暇之时,拙笔弄墨,偶有文章见诸于网络报刊。现为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会员。
“祭田灯”,岁月深处的农情祈愿
作者 范贵银
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扭秧歌、唱大戏……这些习俗常常场景宏大,热热闹闹,人们耳熟能详,还有一些习俗随着岁月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如今渐次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我童年记忆的深处,六七十年代我的家乡黄海之滨的六垛,元宵节的当天,还有“祭田灯”农情祈愿的习俗活动。这些习俗活动大多是群众自发组织,参与人数也比较多,但是大家十分虔诚、慎重。人们从心灵的深处乞求神灵保佑,消灾免难,祈求一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童年记忆中的祭田灯习俗,总是与元宵节紧紧相连。那一天,农户家里弥漫着温暖而质朴的气息。主妇们精心地用米粉做着“稻棵团”,那一双双巧手仿佛在赋予米粉生命。看着那一个个“稻棵团”逐渐成型,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大团子沉甸甸地装满大盘,宛如饱满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的模样。而下面的小团作为稻根,看似简单的搭配,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稻根发,稻棵旺”。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农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对丰收的殷切祈愿、对粮食的敬重与期待。
当晚,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农人们小心翼翼地托着“稻棵团”走向田头,那脚步沉稳而庄重。他们知道,这是一场与田神的对话,是对土地的感恩与祈求。田埂上,元宵的花灯散发着柔和的光,像是照亮田神前来的路。那花灯插在田埂上,静静地伫立着,成为了田野间最美的风景。
“田神田神,请看花灯,保佑我家,亩亩稻兴。”这简单的祈祷词,在夜空中回荡。农人口中念念有词,眼神中满是真诚。在那个年代,土地是农人们的命根子,每一粒稻谷都是辛勤汗水的结晶。他们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是希望田神能够庇佑这片土地,让稻子茁壮成长,让家人免受饥饿之苦。那一盏盏祭田灯,就像是农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在黑暗中燃烧,永不熄灭。
站在田埂上,微风轻拂,仿佛能听到土地的呼吸。那是一种深沉而有力的声音,它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承载着未来的梦想。祭田灯的习俗,是农人们与土地之间情感的纽带。它见证了农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作,见证了他们的欢笑与泪水。
如今,岁月流转,现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很多古老的习俗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然而,祭田灯习俗所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却永远不会被磨灭。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的根。
每当回忆起那一个个“稻棵团”,那一盏盏插在田埂上的花灯,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过去质朴生活的怀念,是对农人们坚韧不拔精神的敬仰。或许,我们无法再回到那个年代,重新体验祭田灯的完整仪式。但是,我们可以将这种习俗背后的情感传承下去。
告诉我们的后代: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对土地的热爱,用自己的独特方式祈求着丰收,他们的信仰如同祭田灯的光芒,照亮了生活的道路。祭田灯,它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永恒的农情,一份对美好生活无尽的祈愿。
图片来自网络,与文无关,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 射阳县杂文学会
“黄海潮声”公众号
1、本公众号是一个集新闻性、文学性、交流性为主的综合性平台。所用稿件坚持原创首发,凡来稿10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来稿类型不限,小说、散文、诗词、评论、杂谈及新闻、通讯等均可。有条件的,可以同时配图、配音或视频。
3、作者首次投稿,需附百字个人简介及生活或工作照1张。
4、所有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弘扬正能量,严把导向关,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5、作品所获赞赏金,凡每笔达10元以上,其中70%发放奖赏作者个人,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
6、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
7、诚邀商务合作,合作方式包括独家冠名、荣誉主办、特别协办、协办、指定用品,欢迎商务加盟。联系人:陈先生 18961965666
《黄海潮声》公众号编委会
联系我们
主 办:射阳县杂文学会
顾 问:李志勇
编委会:郭开国 陈允标 董素印 张同祥 陈冬平 陆军 袁卫东
特邀编委:皋德超 吴炳生 李健 钱娟
总 编:郭开国
副总编、编辑部主任:陈允标
本期编辑:陈允标 袁卫东
投稿邮箱:18961965666@189.cn或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