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国《心理月刊》杂志为纪念创刊25周年,对在过去25年间具有影响力的心理治疗家进行调查,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排名第五位。
她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农场,父母是信奉基督教科学派的德国人。她是家里五个孩子中的老大,聪明能干。在16岁进入密尔沃基州立教师学院,1936年毕业,20岁前获得了教育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她当了5年的中小学教师,1941年进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工作系攻读硕士学位,并在芝加哥少女之家工作了一段时间。在1951年开始她的第一次家庭治疗,此时她是35岁。她的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人们可以探索内心的秘密,为治愈心灵提供新的可能。
1964年她的著作《联合家庭治疗》(Conjoint Family Therapy)出版,该书的理念挑战了当时主流“只注重个体不注重家庭实践”的治疗模式。后来这本书被称为家庭治疗的圣经,而萨提亚也被称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
萨提亚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具有巨大的创造性,很多来自她的灵感。
1951年,萨提亚第一次尝试运用自创的方法为一个家庭作治疗。一开始,她处理一个被诊断精神分裂症的少女,在进行六个月后,情况发展良好。可是之后她却接到女孩母亲的电话,说萨提亚离间她们母女的感情。
萨提亚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觉察到母亲不满的言语背后的恳求意味,她要求这位母亲与女儿一起与她见面。当母亲和女儿一起来见萨提亚时,萨提亚发现她之前与女孩建立的良好关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个月前的状态。
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对女孩施加了什么魔力呢?
萨提亚继续为这两母女进行治疗,母亲、女孩、萨提亚之间慢慢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这时萨提亚邀请家庭中的父亲/先生一起参与。结果,当他成为面谈中的一员时,本来建立起来的治疗关系又退回原来的状态。
啊,这里面是什么缘故,这个家庭的成员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呢!
萨提亚了解到她可能已经接近了某个关键的问题,而正是这个问题,后来成了她创立全新治疗模式的契机。
她询问这个家庭是否还有其他成员,当仅余的这位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儿子/兄弟来到治疗面谈中,并展现他在这家庭里举足轻重的地位时,萨提亚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挣扎。
这些经历以及之后的经验,让萨提亚发现,治疗并不仅限于“那认定的病人”,也需要整个家庭系统的介入。也即,她可以借改善家庭成员彼此间的关系来带动整个家庭的改变——当然,也自然而然地改变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这也让她开始强而有力地使用“雕塑”的技巧,她让案主以不同的身体姿态来呈现、代表沟通的信息。这些身体姿势可以使案主觉察到那些他没意识到的信息,从而有所改变。
例如,萨提亚就让那位“天之骄子”站在椅子上,他的父母朝他摆出崇拜的姿势,且不留一丝余地给女儿。借着让家庭成员演出这一场景,萨提亚使他们认识到他们经常加以否认的感受,这个否认也促使他们改变着彼此之间的关系。
萨提亚从这次经验出发,发展出以系统取向来帮助家庭的家庭治疗,对治疗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自此家庭治疗的模式就开始了!
萨提亚在《家庭如何塑造人》的书中,开篇写道:我在五岁的时候,决心长大后成为“孩子们的侦探”,帮助他们侦查父母的情况。
后来她真的成为了孩子们的侦探,她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家庭,发现了许多家庭中的秘密,也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家庭编年史、影响轮、家庭重塑、个性面貌舞会、冰山理论、沟通姿态、互动成分技术等理论与技术,帮助自己理解家庭,帮助家庭发生成长与改变。
在萨提亚的探索道路上,她说道:我的大部分治疗工具都是在偶然事件中或根据某一时刻的治疗需要形成的。
当萨提亚积累了几百个案例之后,对家庭系统的内在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开始利用角色扮演开展工作,这逐渐形成了最为经典的家庭重塑技术。
在家庭重塑的过程中,她采用夸张的静态雕塑,使用肢体形态将人们在生活中的生存姿态呈现出来,形象生动的挖掘了人们内心的情绪与感受。
通过重塑,萨提亚让人们重回过去,在时光之中穿梭,重拾过去的记忆,完成未了结的心愿,个体成为主角重新建构自己过去生命中的疑惑,并寻找记忆中遗失的碎片,回到当时的情景,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当时的情况,与过去错误的知觉和理解相区别。在此过程中认识父母的人格,探寻自己人格的形成过程,并学会用成人而不是儿童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旭梅老师||萨提亚模式和谐关系成长工作坊
接纳自己和他人
跟自己、亲密朋友或伴侣能更好地相处
拥有开放和谐的沟通体验
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