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北京文博”微信公众号
10月18日上午,由北京市文物局、昌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24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明十三陵游客中心举行。本届公众考古季以“公众考古,知行北京”为主题,旨在向公众传递考古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考古、感知历史,从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赋能社会经济发展。
遗址考古
探知文明的变迁
抢救遗存
城市发展为文物保护让步
新宫遗址位于丰台区新宫地铁站附近,是一处3800年前的考古遗迹,它的历史时期大约在夏代末期到商代,这是北京首次在城区发现如此古老的祭祀遗址,填补了北京城区夏商时期历史文化的空白。
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是在北京丰台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时,先期进行考古发掘所探明的大型遗址。十年前颁布的《北京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让“要动土,先考古”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法规要求。
在《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推动下,十年来,北京考古人以不懈努力揭开北京城市历史的千年面纱,填补北京文明探源的空白,也在用考古不断改写着北京历史。
大兴旧宫遗址这一西周聚落,大约6万平米左右,约为琉璃河西周燕都的百分之一大小。这处西周的遗址,客观证明了西周燕都的居民有北迁的行为,为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十年来,北京地下文化遗址的发掘,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一系列考古成果,让原本若明若暗的北京第一座都城金中都的历史样貌逐渐清晰。
2019年,金中都遗址开始进行考古发掘。随着考古队员不断地清理,发现了大量连片的夯窝,相比元大都的夯窝,金中都的夯窝难免显得粗放,从中也能看到城墙营建的时代变化。
如今,这里成为一座遗址公园,考古遗迹将与园林绿化相结合,用一种新的方式追忆北京的都城起源。
《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出台的十年间,一座座城市遗址被发现,被保护,被研究,被利用,它们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展示着三千年古都北京在不同时期、不同时空的文明记忆。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