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地丨劈山长城与蒙古大汗行宫

文摘   2024-11-09 17:12   北京  
本文转载自:北京日报,作者 杨程斌
延庆正以八达岭长城为中心,将周围长城纳入,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目标是建成一座全域长城生态博物馆。八达岭东北侧的小张家口长城,以其独特的“劈山”特色而闻名,当年蒙古大汗还曾在这里住夏避暑。


层林尽染的八达岭长城 视觉中国


劈山而建的小张家口长城
小张家口长城位于八达岭长城东北5公里,隶属北京延庆大榆树镇。小张家口南侧是一条连接八达岭南青龙桥的崎岖险峻的山道,扼守住小张家口,就可以封锁这条通往八达岭、居庸关的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明朝在小张家口修建了多处长城和城堡,隶属宣府镇南山路边垣。这里有一段罕见的“劈山长城”,山石犹如劈开的城墙,堪称明代长城的一大奇观。现在的小张家口遗留下了明代土、石、劈山三种类型长城,有9座烽火台和5座保存完好的砖窑,还有两处城堡。据专家研究,此地还有多处明代以前的古长城,可谓“长城大观园”。小张家口现在已建成万亩的长城遗迹生态公园,向南就能俯瞰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游人如织时,小张家口长城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
每年盛夏时节,北京城区的人们喜欢到素有“夏都”之称的延庆避暑。其实,早在700年前的元朝,蒙古大汗已经开始在小张家口长城脚下避暑了。查看史书时,不经意看到蒙古大汗窝阔台曾“出居庸,避暑官山”,这不就是延庆八达岭附近吗?之后翻阅了大量地方志资料,查到小张家口北侧的南红门“东南至官山三里”,原来官山就在南红门村,这里就是蒙古大汗的避暑行宫吗?


延庆小张家口“劈山长城”及位置示意图


长城脚下的大汗避暑行宫
南红门村在小张家口村北侧。清光绪时期《延庆州志》载南红门,“南至官山洼五里……东南至官山三里”。现在村民仍称南山脚下为“官山洼”。史料记载,这里就是蒙古大汗住夏避暑的“官山行宫”。窝阔台为成吉思汗的嫡三子,蒙古帝国的第二位大汗,他曾带弟弟拖雷南下亲征金国,拖雷在1232年“三峰山会战”中几乎全歼金兵主力,之后他们北上“官山”避暑。《元史》载,窝阔台在当年“夏四月,出居庸,避暑官山”。又载,拖雷“四月,由半渡入真定(今河北正定),过中都(今北京城区),出北口(八达岭),住夏于官山”。看来延庆在几百年前就是皇家避暑胜地了,“夏都”实至名归。窝阔台又于当年七月将金国败将移剌蒲阿“械至官山”,当时正值蒙古灭金的关键时刻,窝阔台与拖雷在1232年驻跸官山达5个月之久,官山在那时成为了整个大蒙古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多桑蒙古史》称此地为“官山窝阔台营”,可以想见当年毡房数百、兵马无数的盛况。当年九月,拖雷在与窝阔台北归蒙古故地途中病死,他把生命中最后的日子留在了年轻时生活过的军都山脉。
拖雷是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按蒙古旧制,他继承了成吉思汗的大部分精锐军队,在窝阔台继任大汗之前曾任“监国”(临时管理国事)。拖雷是天生的军事统帅,在灭亡金国的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的军事天赋在年轻时就已显现,拖雷早年曾领兵驻扎于官山。《元史》载:“睿宗(拖雷)在潜邸,尝于居庸关立南、北口屯军,徼巡盗贼,各设千户所。”
元代皇帝皆为拖雷直系后裔,自然重视先世遗风,续修行宫,将缙山(今延庆)发展成为大都之外的苑囿胜地,也是皇帝春夏驻跸之地,延庆在那时成为了元朝皇帝的“移动办公地”。元仁宗诞生于缙山香水园,他即位后,在“缙山县行宫建凉殿”,其继任者元英宗“造缙山流杯池行殿”,缙山俨然发展成为仁宗家族的后花园和两都之间的政治中心。



元朝皇帝的北巡行在
自忽必烈建立元朝开始,元廷实行两都巡幸制,每年春天从大都(今北京城区)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避暑,秋天从上都返回大都过冬,自大都北上的官道称为辇路。辇路最重要的路段黑谷路行经延庆,这段路还因延庆古名缙山而被称为缙山道,只供皇室及近臣行走,足见延庆在辇路中的重要地位。辇路有很多供皇帝休憩的行在,官山就是辇路的一处重要驻跸地,元帝御道上的一处纳钵(意为皇帝的行在,休憩之地)。
《扈从诗前序》记北巡辇路“历纳钵凡十有八”,意为自大都至上都有18处纳钵,由南向北有大口、皇后店、皂角、龙虎台、瓮山、车坊、黑谷等。瓮山为北行的第五站,元代学者周伯琦写过:“过居庸关而北,遂自东路至瓮山。”可见瓮山纳钵在居庸关北。
元代诗人虞集《题滦阳胡氏雪溪卷》序中写道:“去年,予与侍御史马公同被召,出居庸未尽,东折入马家瓮,望缙山,度龙门百折之水,登色泽岭,过黑谷,至于沙岭乃还。”《元典章》记有“马家瓮纳钵里火儿赤房子……”“马家瓮”是一处辇路的行在,在居庸关北侧不远的地方。周伯琦记辇路“居庸东北路,草细一川平”。根据周伯琦所记,居庸关附近只有一处以山命名的纳钵——瓮山。此瓮山很可能就是窝阔台、拖雷曾经出居庸避暑的“官山”。
俯瞰小张家口村附近山形地势,南红门村腹地呈“长弧形”,四周都是山,只有东、西两个出口,看着很像“瓮”,这应该是瓮山名称的来源。
今南红门村不仅是窝阔台和拖雷的避暑之地,也是后来元朝皇帝北巡上都驻跸、休憩的行在。有元一代,这里一直是大汗、皇帝常常“光顾”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蒙古大汗避暑行宫。



明朝的军事重地
到了明朝,今延庆地区成为宣府镇东路的要塞,也是保卫皇陵的屏障,明朝在此广修长城。为了守卫小张家口南侧山道,明廷在隘口北侧险要处修建了大、小红门两个军事要塞,足见对这里的重视。今南红门、北红门村名就来源于此。《延庆州志》载:“红门山在州城东南二十里,高三里许,有大小红门口,为戍守处。”又记:“柳沟、大小红门等处最称冲要,防御尤宜加意焉。”在明朝的不断修建下,南红门村附近出现了很多长城和城堡。
数百年前,蒙古大汗看上了险峻的八达岭,建造官山行宫,将这里作为避暑之地。当年他们意气风发、兴兵南下,终灭金国,完成父辈未完的事业。小张家口见证了窝阔台与拖雷兄弟当年并肩作战、挥斥方遒的万丈豪情,以及蒙古帝国最辉煌的时期。几百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南红门村内的老房子没几座了,上了岁数的老人才能说出红门的来历,又有几人知道这里当年曾有蒙古大汗的行宫呢?
一位老者坐在房门口,脸上刀刻般的皱纹饱含沧桑,他看着我说:“村里早年有两个水洼,叫南海子、北海子。”我心想,蒙古人不就把湖泊叫“海子”吗?带着对蒙古大汗行宫的怀想,我离开南红门村,夕阳西下,阳光穿过云层,向大地洒下一抹金辉。(作者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方公众号,主要用于展示单位的工作动态,发布北京市考古、古建筑研究资讯,面向公众传播考古文物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