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地丨贯穿清帝政治文化的“五福”

文摘   2024-11-10 17:17   北京  

本文转载自:《北京日报》,作者 周乾


据报道,故宫景福宫日前开启百余年来首次文物建筑整体保护性修缮。景福宫始建于清康熙朝,乾隆朝时重建。景福宫有一幅乾隆皇帝御书《五福颂》,五福是哪五福?为什么避暑山庄、圆明园也有类似的“五福”文化?

景福宫里的“五福”之解


景福宫位于故宫宁寿宫区域(今珍宝馆)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为奉养孝惠皇太后的场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建,打算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的燕憩之所。

现存景福宫的建筑主体样式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建形制:正方形平面,面阔、进深均五间,四周环以围廊,三卷棚歇山顶。

乾隆帝在景福宫重建完成后御书《五福颂》,置于其中。“五福”即五种幸福,可见《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其中,“攸好德”指具备美好的品德,“考终命”指享尽天年。《五福颂》全文,可见《日下旧闻考》,而乾隆帝在诗中,阐发了他对“五福”的理解。

关于对“寿”的理解,乾隆帝引用唐尧“寿则多辱”、齐桓公“麦丘三祝”的典故,认为“寿”为五福之首;只有立于勤勉理政、爱戴百姓根基之上的“寿”,才是真正的长寿。

关于对“富”的理解,乾隆帝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应把民富放在首位;他在政期间,应该处处为民着想,减少赋税,为民排忧解难,民富则国富。

关于对“康宁”的理解,乾隆帝认为:先皇执政天下,百余年来国泰民安,希望自己在政期间把这份康宁守护好。

关于对“攸好德”的理解,乾隆帝认为:福源于优秀的品德,对于一国之君而言,就是要勤勉执政,多行善事,为民造福;而他多年来以这种方式勉励自己,到年老也不敢忘记。

关于对“考终命”的理解,乾隆帝认为:做事留有余量,有利于福祉绵延;自己对景福宫的修葺,也是自己享尽天年的举措之一。

景福宫围廊


从“五福”到“五福五代”


景福宫的明间(建筑正中间的房),悬挂有乾隆御笔“五福五代堂”匾额。景福宫内亦有乾隆帝下令镌刻的“五福五代堂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玉玺。这些匾额及玉玺,均为乾隆帝后加。为何要在“五福”后增加“五代”二字呢?

青玉交龙纽“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


这与乾隆帝的玄孙出生密切相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时年74岁的乾隆帝喜得玄孙,一堂五世。为表达喜悦心情,乾隆帝御书“五福五代堂”匾额,命人悬挂于景福宫明间内;下令镌刻“五福五代堂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玉玺以纪其事;又作《五福五代堂记》,其中载:“五福堂者,皇祖御笔赐皇考之匾额也……予曾为《五福颂》以书屏……兹蒙天贶,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今古希有之吉瑞。”(清·阿桂:《八旬万寿盛典》)乾隆帝说明了自己如此喜悦的原因:康熙帝曾御书“五福堂”匾额赐予雍正皇帝;自己则在景福宫内御书《五福颂》书屏,抒发对“五福”的见解;如今恰逢喜得玄孙,因而又增“五代”题记。



乾隆帝行书《五福颂》首页


“五福”的概念,前面已述。“五代”,即本身、子、孙、曾孙、玄孙。乾隆帝的玄孙,于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初八日出生。当时正在南巡的乾隆帝大喜,为皇长玄孙赐名。“本年因得五世元孙,命名载锡。”(《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



乾隆帝的皇长玄孙获赐名为“载锡”。由于康熙帝名字为爱新觉罗·玄烨,为避讳起见,乾隆帝在纪事中,将“玄孙”改为“元孙”。



避暑山庄也有“五福五代堂”


除了紫禁城景福宫外,乾隆帝又御书“五福五代堂”匾额,悬于避暑山庄勤政殿后殿。嘉庆帝《五福五代堂敬赋》载:“甲辰岁,皇父得五代元孙,于景福宫五福堂增书‘五福五代堂之额’。丁未年,复书额于避暑山庄勤政殿之后。”此处的“甲辰岁”即乾隆四十九年,“丁未年”即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为什么要复刻“五福五代堂”匾额,并选择避暑山庄作为悬挂的场所呢?

一方面,“效仿临摹”御书,是清代皇室的传统习俗。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作《御制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对此解释:按照祖上的家法,历代皇帝效仿临摹匾额御书,以继承祖先的宏图壮志。随后,乾隆帝在文中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正大光明”四字,表达皇帝修身养性的含义。清世祖顺治御书并悬挂于紫禁城乾清宫内,清圣祖康熙御书并悬挂于景山观德殿内,清世宗雍正御书并悬挂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内。其二是“勤政”二字,表达皇帝励精图治的含义。而“勤政殿”匾额,清圣祖御书并悬之于瀛台;清世宗御书并悬之于圆明园;乾隆帝御书并悬之于香山静宜园,以及避暑山庄勤政殿后殿内。乾隆帝认为,效临“五福五代堂”匾额,有利于子孙不负祖宗垂训。

另一方面,乾隆帝对避暑山庄有着特殊情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邀请康熙帝来圆明园牡丹亭共赏牡丹花。时年12岁的弘历(后来的乾隆帝)有幸受到了圣祖康熙帝的接见,并深受康熙帝喜爱。时年秋天,康熙帝巡幸承德避暑山庄,下令弘历扈从。其间,康熙帝阅览群书或批阅奏章时,让弘历随侍在侧,使其亲身感受皇祖朝夕教诲。乾隆帝认为,自己继承皇位是“圣祖深爱神知,默定于前”。(《清高宗实录》)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得到皇祖恩宠的际遇,是他选择此处作为悬挂“五福五代堂”匾额的另一个原因。《御制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亦载:“盖此山庄即予十二岁时,受皇祖教养深恩之处也。”

圆明园内有棵“五福树”


圆明园“天然图画”景区内,有一座卷棚歇山顶建筑,房前种植玉兰一株。康熙帝将此建筑定名“五福堂”。此“五福”与景福宫内的御书“五福”,均源于《尚书·洪范》。对此,乾隆帝在《五福五代堂记》中进行了说明。乾隆帝喜得玄孙后,除了在紫禁城景福宫、避暑山庄增设“五福五代堂”匾额外,亦将此处“五福堂”额改为“五福五代堂”。不仅如此,乾隆五十二年,乾隆帝又作《五福堂对玉兰花二十韵》,将五福堂前的玉兰树称为“五福树”。

乾隆帝有诗云:“朅绎五福具深义,皇考筑堂额祖赐。地灵物并受资藉,洪范之畴花亦备。一曰寿实花之身,种时与我同庚真。即今挐枝高出屋,容容白玉盘轮囷。二曰富实花之朵,繁英千万枝头娜。游蜂舞蝶任采芳,由来无可无不可。三曰康宁则信然,清晖松植原齐年。松经回禄花依旧,琳枝琼蕾翻增妍。四曰攸好德之则,受采后素以为色。设若花中品四科,颜闵俦也他弗克。五曰考终命之畴,五福之备无他忧,咨尔昌昌发英者,莫非祖考所贻庥。”

此树为康熙五十年(1711年)建园之初所植,与乾隆帝同岁;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此树历经七十余年风霜依然挺拔,因而乾隆帝把其与“寿”匹配。此树花朵盛开时硕大而艳丽,引来蜂飞蝶舞,乾隆帝认为其为富贵之花,与“富”匹配。位于圆明园九洲清晏西部的清晖阁,阁前有松树九株,与五福堂前玉兰同年植。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五月,九洲清晏不幸遭受火灾,九松尽毁,而玉兰树因为距离较远得以幸存。乾隆帝认为此树历经风雨安然完好,因而将其与“康宁”匹配。春秋时期的颜回和闵损贫穷不达,但二人道德高尚。乾隆帝认为,如果把花也按德行标准来评定的话,此玉兰花颜色淡雅,不与其它花卉争艳,为花中之“颜闵”,因而与“攸好德”匹配。乾隆帝还认为,有了皇祖和皇父的护佑,此树以后仍将繁茂昌盛,因而与“考终命”匹配。

“五福”“五代”文化,贯穿清代皇家政治生活,反映出清朝统治阶级对儒家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方公众号,主要用于展示单位的工作动态,发布北京市考古、古建筑研究资讯,面向公众传播考古文物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