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史地丨到北京中轴线的南段走一走

文摘   2024-11-01 18:44   北京  

本文转载自:前线客户端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相较于中轴线北段钟鼓楼、万宁桥等古迹,南段的遗产格局有待进一步的明晰。为了还原完整的中轴线,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就中轴线南段开展了系列考古工作。考古成果增强了中轴线的历史信度、活化了历史场景、揭示了价值内涵,使北京中轴线南段的格局得以重现,保护展示成果惠及于民,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典范。



深刻揭示历史内涵。正阳桥遗址、中轴道路及附属遗存、天桥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让古代的道路、排水沟、桥梁等遗存得以出现在世人面前,补充、完善了北京中轴线南段的遗产内容,实证了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完整性、连续性,生动再现了北京中轴线南段历史面貌,也揭示了其所反映的礼仪秩序和人文内涵。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揭露出从清代到民国依次叠压的7条道路,理清了南中轴道路的历史演变脉络,是北京中轴线拥有旺盛生命力的物质见证。道路遗址上遗留的密密的车辙,是历史文明的印记。发掘出的永定门内中轴居中石路,宽度4.8米。先农坛东外坛门、先农门和东内坛门、东天门的中间门道均为国家行祭祀礼仪时的行进线路,其宽度也为4.8米。这些尺度不是随意为之,均是都城神圣空间设计时所运用的象数思想的折射。中轴线居中御路,其路面铺装为石板,下面用三合土作为基础。三合土在清代北京地区官式建筑中得到普遍使用。它是将黄土、沙、石灰严格按照一定的配比搅拌而成灰料,更讲究的还会加入糯米浆,这样制作出来的灰料坚固无比,比石材还要结实坚固。这些考古成果,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和统一性。


全面提升系统保护。正阳桥遗址、珠市口教堂中轴道路排水沟、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天桥遗址等考古成果包含了北京中轴线上的桥梁、水系、道路、坛庙和市肆等要素,对考古后的各类遗存进行整体保护、分类保护,同步保护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改变以往“重发掘、轻保护”的局面,助推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正阳桥遗址搭建了北京首个考古方舱,提升保护条件,高水平保护考古遗址原貌,展示中国考古形象。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和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同步注重土遗址的预防性保护、常态环境监测和石质文物的保护、修复,保证了遗产价值载体的原真性、完整性。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与正阳桥遗址成为北京市第九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北京中轴线再添两处交通与水利遗产点,也为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体系完善作出了贡献。


考古赋能美好生活。珠市口教堂中轴道路排水沟发掘后,成为对外展示清代工程做法的窗口。其沟底铺砖,下面用柏木钉支撑加固沟体。清代工部《工程做法》记载,遇有地基松软或临水建筑时,地基使用木桩加固,以柏木、杉木及红松较好,木径小且短的称为地钉。这一方法反映了古人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对建筑体地基进行加固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正阳桥因其位于都城的中轴线正南午位上,在明清都城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以青石雕刻的正阳桥镇水兽,形态浑厚大气,在北京中轴线上也是体量最大的镇水兽,目前已具备展示条件。万宁桥经清理后恢复原状,展示重现了“中轴线第一桥”的风采。发掘后的天桥原址则让老北京人的“乡愁记忆”找到了准确地点。考古后的遗产点做到了统筹系统性保护和有效利用。考古发现揭示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和历史价值丰厚,助推中轴线高质量赓续中华文脉。




作者:郭京宁,系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官方公众号,主要用于展示单位的工作动态,发布北京市考古、古建筑研究资讯,面向公众传播考古文物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