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奔赴,高效学习——关于学生作业反馈的思考

文摘   2024-11-02 10:53   江苏  
上次周练的试卷订正收回检查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生试卷订正有统一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道题评讲的时候就讲错了。

为了防止学生作业订正应付老师,我在班级里明确告诉学生,我有可能故意在评讲的时候留有“后门”,个别题目在关键地方不起眼处讲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全过程参与、主动思考,看是否能够发现老师在何处讲错,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二次订正时带着思考去再订正而不是作业抄一下应付老师。而周练试卷的订正检查恰恰反应出学生的订正是没有思维参与的抄写应付。

我在思考这次作业反馈的深层的原因。一次作业,特别是错题,如果能够真正弄懂了比做新的题目更有意义,所以订正是提高学科成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不愿意认真订正作业呢?(虽然检查看上去很工整、齐全,都是应付的)答案是时间不够。各科布置的新知任务、巩固练习、作业订正累加起来很多,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承受量(往往错的多的孩子就是掌握不好的、思维不是很优秀的,我们每科看似正常的作业在这些孩子看来是完成不了的)。虽然学校、年级给定的时间划分很合理,甚至每天都有独立的40分钟给学生自主日清日结的时间,但学生实际被无效作业所捆绑。

经常看到学生在最后一节自主学习时间剪裁试卷粘贴在错题本上,而错题的再次订正过程是“眼看试卷上已经订正过的解答过程,手快速在本子上写,眼与手“无交流””。这其实就是在机械地做无用功,对学习一点效果也没有。当然,这其中也包含我的物理学科作业。

为什么学生有这么多做不完的作业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单独看每一学科的每一项作业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不谈也罢。真正导致这种后果的是每一科老师都认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很多,在课堂上的容量太大,把巩固练习等任务规划在课后。在有限的自习时间内被规划了超量的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作业,学生就不得不疲于应付了。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的是高阶思维,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更贴合高中生的学习过程的。学生通过学习让自己的认知体系日趋完善并不断发展、联系。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表明人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从已有的认识出发感知新的知识,经同化、顺应后与原有认知成为整体,达到新的认知结构水平。

而我们很多老师看起来其实也是很无辜。如果自己本学科不抓紧,学生的学习用时少了,练习量少了,与同类班级相比必然会导致成绩的下降,然后自己很没面子,同时也感到对不起班级里的孩子。所以都很能抓时间。然而,时间是守恒的,此消彼长,这门学科时间长了必然有其他学科时间短了,老师规划的时间长了必然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短了。我们老师在不自觉中已经重用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作业管理了。确实,会有个别少数学生自主能力、自律能力差,需要强制管理,但大部分孩子是不应该还用行为主义的理论来指导的。(早期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来研究学习心理,适合指导低年级儿童的学习)。

如何破局,让学生不再为无效的作业疲于奔命呢?

我自己的做法是:①巩固练习尽量在课堂完成,不布置超量作业;②规划好本学科的自习时间及任务;③明确告知学生作业一定要有思维的参与,否则可不做,但向我申请并说明理由(比如已经完全掌握或短时间内搞不懂还需要再请教),特别是错题订正;④我的作业评讲会在不经意处留有错误,请务必思考并找出,订正中出现完全相同的错误说明未认真订正;⑤订正错题不是为了充实错题本应付老师检查,只需要订正实际错题和老师提醒的典型题,不可应付。

作为班主任,我要求孩子们对待所有学科的作业都必须要有思维的参与,坚决不做正确答案的搬运工。孩子们应该合理安排课间时间的休息和作业。当然,也希望能够进入良性循环——学生因高效学习而成绩提高从而学习方法更高效,老师因成绩提高而更信任学生而作业在精不在量,在高压的高三生活中学生,学生快乐高效学习,老师幸福高效工作。


爱之道心路远
针对中小学生遇到的科普知识、学习方法、心理倾诉以及历史人文、诗文鉴赏等方面进行整理、原创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小品等。讨论在孩子教育、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征集善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