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没钱了?新一轮体制内改革加速,多地开始对事业单位下手

文摘   2024-12-22 04:30   内蒙古  

财政“裤腰带”勒紧了,体制内“铁饭碗”还能端多久?

最近,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山东省人社局牵头的十部门联合通知,正式启动省直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的改革。

有人说,这次改革可能让十万事业编制员工“变企业人”,不禁感叹,“昔日铁饭碗,如今怕是要换成瓷碗了,摔不得,也端不稳。”

而这,只是冰山一角。郑州、咸阳、台江等地早已放出风声,教师招聘不再“带编”,改用派遣制。

听到这些消息,体制内外的不少人开始心生疑问:财政真的到如此捉襟见肘的地步了吗?

这里分享一篇《体制内送礼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县城里,体制内送礼的诀窍(我的10年总结)


一切似乎都可以追溯到土地财政的崩塌。

过去,中国式发展模式倚仗着卖地收入和举债扩张,用“土地换发展”的逻辑填充各级财政的腰包。

但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风向突变,土地财政遭遇“断粮”。

这就好比一个过惯了奢侈生活的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信用卡刷不出来了,日子没法继续“体面”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了一种“减负”的尝试

以往的教师编制,是家长眼里的香饽饽、学生口中的“铁饭碗”。

只要考上了,意味着一辈子衣食无忧,不用担心裁员或失业。然而,派遣制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与第三方公司签合同,合同有年限,学校裁员只需支付一定补偿金,与民企的劳动关系并无本质区别。

铁饭碗一旦交到外包公司手中,便成了一只随时可能摔碎的瓷碗。

这背后不仅仅是财政压力的问题,还有人口负增长的隐忧。

自2022年起,我国正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出生人口持续减少。

幼儿园倒闭几万家,未来压力会陆续传导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没有学生可教,怎会需要那么多教师?

派遣制的引入,正是为了解决短期内的教师需求,同时为未来裁员埋下伏笔

这一招,堪称财政紧缩下的“未雨绸缪”。

削减事业编制、推行市场化管理,或许能节省一些开支,却只是杯水车薪。

毕竟,吃财政饭的编制和非编制人员,全国加起来超过8000万。这些人每年的工资、福利、社保,都是地方财政的巨大负担。

即便砍掉十万、百万的编制员工,也不过是大船漏水后,用手指堵住了一个小孔。

更为荒诞的是,财政紧张的同时,各类浪费性的支出却并未彻底遏制。

以政府采购为例,尽管招标制度早已普及,但虚设项目、套取资金的乱象屡见不鲜。

清华毕业生怒怼苏州工业园商务局长的事件,揭示了部分地方政府采购中的猫腻。

江苏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财政纪律可想而知。

财政缺口越来越大,体制内改革却显得徒劳无功。

削减事业编制员工的数量,固然能够在账面上节省开支,但这远不足以填补地方债务的黑洞。

归根结底,真正的问题在于地方财政的运转逻辑:过度依赖土地收入、盲目举债扩张、追求表面上的GDP增速,而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当土地红利耗尽,财政危机的后果只能由体制内员工和基层群众共同承担。

最后:这样的改革,究竟是解决了问题,还是转移了矛盾?

铁饭碗虽在,饭却越来越少了。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

共勉!

每天增长一点县城生态小知识,你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

你也可以关注我   


往期精彩回顾
1.行政级别最高的派出所所长——副厅级
2.万年县,女乡镇党委书记事件,揭开了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3.县城里,县委书记想提拔县一中校长,县教育局局长不同意,反对有用吗?
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聊聊职场新鲜事。

职场小白日
关注这里,不仅仅有体制内干货,还有职场上的小心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