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程繁琐:一份文件的“八十一难”
最常见的例子:办一个简单的征求意见稿,往往需要十几道程序,经过十几个人的手,才能最终定稿。
以前,一个处长拟稿,直接交给分管领导签字,打字员一敲,文件就送出去了。
现在呢?先是收文小姑娘打签报,送副处长拟意见,再送处长审核,接着是办公厅主任、副部长、业务司局长层层批示,最后才轮到具体办文的人。
可这还没完,办文的人写好后,又要反复修改:副处长改一遍,处长改一遍,副司局长改一遍,司局长再改一遍。
每改一次,都得重新走一遍流程。从“协同”到“会同”,从“去地方调研”到“赴地方调研”,一个词的调整,都会让整套流程重头再来。
这套“脱裤子放屁”的流程,表面上叫“严谨细致”,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典范。
它的本质,不是为了提高效率,也不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让每个环节的领导都能“留痕”,以证明自己参与过,尽到了责任。
于是,本来一小时能解决的事,现在拖个一星期都不一定能办完。
2. 复杂化简单问题:越折腾越显忠诚
不仅是日常办文,很多工作本可以简单高效完成,却偏偏被人为复杂化。
比如调研,以前是派几个人跑几个地方,写个报告,开个小会,讨论出结论即可。
现在呢?动辄大张旗鼓,司局长带队,司局级干部组成若干小组,分赴全国各地,从省到乡深入调研。
调研回来后,各组还要写报告,再开全单位的研讨会,专题会、碰头会轮番上阵,最终才形成一个文件。
文件发出后,还要派督导组到全国各地检查落实情况。短短几个月,一场“调研风暴”席卷全国,基层干部精疲力尽,机关人员忙得晕头转向。
这样的操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是“态度导向”下的形式主义。
“忠诚秀”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加剧了基层与机关的双重负担。
3. 忙碌的背后:不是做事,而是“做给人看”
在体制内,很多时候工作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为了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做给上级看”。
领导喜欢看见忙碌的场景,因为这象征着忠诚和执行力。
于是,大家都不得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短期的事情长期化,把少数人的工作变成多数人的事情。
忙碌成了表达忠诚的最低成本方式,而牺牲的却是效率、基层的体力,以及工作的真正意义。
4. 文字游戏:从严谨到“折腾”
还有一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文件中的文字表述成了重点研究对象。
一些领导甚至会亲自指导文字表述,对下面送上来的文件进行“千锤百炼”,尽管这些修改并不会改变文件的实质内容,却让整个流程更加繁琐,进一步加剧了大家的忙碌。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
共勉!
每天增长一点县城生态小知识,你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
你也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