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单位里,职级这事儿,就像一场迷雾重重的宫廷剧: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省政府秘书长、部长助理、部委的秘书长、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省政协秘书长——这些岗位肩负重任,头衔听起来“很唬人”,甚至带点“副部级”的模糊错觉。
可惜,掀开面纱,你会发现它们不过是正厅级。
职级的“错位”与“误解”,让这些岗位在外界的认知中,既显得高深莫测,又透着一丝荒诞。
一、“正厅级”的“副部错觉”——一场权力的心理暗示
说到省政府秘书长,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副部级”的威风凛凛——毕竟“秘书长”三个字自带一种权威感。
实际上,省政府秘书长不过是正厅级。这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却远比头衔听起来更加繁杂琐碎,堪称“高负荷润滑剂”。
省政府秘书长每天要面对从会议安排到文件处理的各种事务:一边要保证日常运转井井有条,一边还要为省领导的决策提供精准支持。
比如,省里要搞一个经济发展大会,秘书长得从会议议题到场地安排,参会人员的座位表都事无巨细地操心到位。
这种超负荷的工作节奏,颇有一种“劳心劳力不劳权”的味道:工作是实打实的,权力却是虚幻的。
部长助理更是一个被误解得体无完肤的岗位。
它的本质是“正厅级的高级打工人”。部长助理不仅要深入一线调研、为部长提供决策依据,还得为部门的改革措施冲锋陷阵。
部长助理就像一个“精英型工具人”,不仅要脑力超群,还得扛得住压力、顶得住锅。
外界总以为这是个“副部级”的镀金岗位,实则不过是高级“跑腿”。
二、职级的迷雾与形式主义的荒诞
为什么这些正厅级岗位总被误以为是“副部级”?
其实,这就是一场职级迷雾下的心理暗示游戏。这些岗位的头衔听起来“高级感”满满,而头衔本身又隐含了某种“权力象征”,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高配错觉”。
加之这些岗位直接服务于省领导或部级领导,外界往往难以区分“近身服务”和“位高权重”之间的差别,于是形成了“头衔大于实际权力”的迷思。
许多干部为了这些“看起来很高级”的岗位而挤破头,却在真正上任后发现:头衔是光鲜的,工作却是苦逼的。
更搞笑的是,在这种“头衔和权力错位”的文化中,个别官员甚至乐于维护这种迷思。
毕竟,“被误以为是副部级”,至少从外界看来,是一种“身份抬升”,而这种假象本身,又成为权力运作中的一部分。
最后:如鲁迅所言,“一面是深渊,一面是谎言”。仔细想想,生活中不是处处充斥着这样的状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