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基层干部的生活,有时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长跑。
他们是离群众最近的一群人,是“最后一公里”的接棒者。
在现实中,理想的基层治理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重压扭曲了模样,而24小时值班制度的泛滥,更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形式主义:消耗了本该用于百姓的精力
在许多基层干部看来,形式主义是一个无底洞,吞噬着他们的时间与热情。
各种报表、会议、检查成了工作中的“主旋律”,甚至喧宾夺主,压缩了他们服务群众的空间。
报表之多,令人发指。每当接到上级通知,干部们往往需要连夜加班,编写那些看似重要、实则无人问津的统计数据。
为了应付检查,他们需要提前几天准备材料,花费大量精力布置迎检现场,精心安排每一个细节,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这些材料是否能转化为实际成效。
会议更是基层干部的“噩梦”。有些会议从内容到流程都与日常工作毫无关联,却必须参加,否则会被认定为“思想不重视”。
24小时值班制度: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形式主义是基层干部的顽疾,那么泛滥的24小时值班制度则是雪上加霜。
1. 层层加码:电话三声不接就通报,答错更要被批评
乡镇干部几乎每人都有一段“值班噩梦”的故事。
最让他们崩溃的,是那根连接上下的值班电话。上级的要求简单粗暴:电话三声之内必须接通,答错问题也要被通报。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理想——手机信号不好、环境嘈杂、电话一时没带在身边,都会成为扣分的理由。
2. 一视同仁:上游不作为,下游干部苦不堪言
值班制度的执行常常“下紧上松”。比如在防汛任务中,乡镇干部昼夜不休,密切监测水位,严阵以待。
但当他们需要上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或物资协调时,电话却无人接听。交通部门、国土部门等上游单位的敷衍了事,更让基层干部心寒。
3. 值班中的形式主义:恶劣天气成了无意义的命令开关
每遇风沙雨雪雷,值班通知便如约而至。
然而,这些通知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成了“形式主义”的延伸。
比如,一场小雪量极小、道路未结冰,交通和农业生产毫无影响,但干部们依然需要彻夜值守。
多维度的困境:制度、执行与人性的叠加
首先,制度设计缺乏精细化管理,导致执行中“一刀切”的现象泛滥。
其次,缺少对基层干部的人性化关怀。乡镇干部本就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白天忙碌一整天,晚上还要轮流值班。
最后,基层与上级之间的互动机制不畅也是重要问题。部分上级部门“只命令,不支持”的态度,让乡镇干部陷入“有责无权”的被动局面。
从制度的温度中寻找突破口
一方面,制度设计应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上级部门在下达任务时,应该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而非机械地套用模板。
另一方面,应加强上下级之间的联动和反馈机制。上级部门在布置任务时,应主动倾听基层声音,了解实际困难,给予必要的支持。
对于敷衍了事的上游单位,也应明确责任,避免基层干部的努力付诸东流。
最重要的是,要为基层干部提供更多的关怀与激励。通过合理的工作分配、提高福利待遇,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感受到制度的温暖。
好了,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上
共勉!
每天增长一点县城生态小知识,你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人
你也可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