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菩萨戒包含了自利利他的所有法门?

企业   2024-11-25 09:13   浙江  

大乘菩萨戒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指导下建立的。佛教的根本是自觉觉他,要求人人都能成佛,所以菩萨戒的所有内容都体现在三句话中,这三句话是:

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

二、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

三、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以上三句就是大乘佛教菩萨戒中所说的“三聚净戒”,它概括了自度度人和上求下化的一切大乘佛教的所有法门。

“三聚净戒”中的第一戒:“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是说的持戒的情况,在佛教中称为“摄律仪戒”。“一切净戒”,自然都是有助于修行成佛的行为准则,这是佛教的判断标准,以清净向上为其特点,以涅槃成佛为其宗旨,由是可以说,凡是有利于清净修行的一切大小乘戒律都可入于其中,持受修习,反之,对佛教追求清净涅槃活动有障碍的一切行为或准则,都是不能容许接受的。


“三聚净戒”中的第二戒:“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是说的修行的情况。在佛教中称为“摄善法戒”。佛教的善恶观为善、不善、无记三种,最后一种“无记”是说的非善非恶的情况。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历史悠久,宗派众多,修习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有多条道路通向解脱的彼岸,因此通常称为“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这条“摄善法戒”可以说广纳包容了所有能够修习善行的方法和道路。


“三聚净戒”中的第三戒“: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是说的佛教的目的,在佛教中称为“饶益有情戒”。“饶益”是佛教专用语,即有益。“有情”是说一切含有情识的众生,它既包括了人,又包括了非人的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牲畜鸟兽等。“度一切众生”,就是要度所有有情众生,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得度,就自己不能得度,体现了大乘佛教利他的理想。

大乘佛教强调“三聚净戒”的内容还与大乘佛教的“四宏誓愿”相应地结合。“四宏誓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其中“摄律仪戒”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饶益有情戒”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戒”为无上菩提本,佛陀遗训中说“以戒为师”,戒对我们学佛修行来说,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


来源:《中国佛教基础知识》 杨曾文主编






往期回顾




☀藏识

“灵隐书藏”的缘起与运行

冶开禅师与清末民初杭州灵隐寺大殿的复建

☀巡觅

心自别世隐云林

在这里,遇见了那个更好的自己

☀学处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佛经的四次结集

☀观照

学佛须先建立信心

“般若”就是智慧吗

☀开示

憨山大师:有志于性命者,志出生死;有志于功名富贵者,志入生死

来果禅师:“念佛是谁”参没有参

☀参禅

“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不看经教吗

楞伽师的传承

☀物语

罗汉松——冰铁开禅虎 支离类老龙

天香桂子落纷纷——唐代诗歌中的灵隐山桂花

☀常识

水陆法会为什么要持续七天

十法界:四圣法界

☀素食

好事与他人

离贪嫉

☀分享

骄阳下的清凉

慈心映月 遍洒清辉

☀赏析

憨山大师行书《书法钩玄册》,字妙论高

东魏石雕思惟菩萨像

☀阅读

苏轼与水陆法会的殊胜因缘

赵孟頫行书作品《信心铭》

☀故事

比丘尼现身变

国王与国师

☀视频

佛教典籍的过去与未来

风来树影动 叶落便知秋

☀合集

释氏源流应化事迹合集

灵隐寺五百罗汉合集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


灵隐寺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浙(2022)000007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