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寺院参观时,无论柱上的楹联还是门头的匾额,常能看见“般若”二字。对佛教稍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并非(bān ruò),而是(bō rě),因为这个词系梵语直接音译,而古汉语读音与现在有些差异,所以读作(bō rě)更为接近。
般若不仅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也是大乘菩萨修学法门——六波罗蜜(亦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至于这两个字的含义,多数时候都用“智慧”来解释。当然,这里的智慧并非“世智辩聪”,既不同于一般人所理解的机巧聪明,也不是世间所推崇的知识学问,而是能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大智慧。那么,般若就完全等同于智慧吗?
其实,般若的含义并不仅限于智慧,而是包含了通达真相的智慧以及救度众生的慈悲这两个方面:
通达真相的智慧即是能够了知世间的无常变幻,能够正视每一个当下的因缘交错,彻底断除自己因为执着而带来的种种烦恼,也就是智慧;
救度众生的慈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佛法的道理,不再执着于世间的假相,彻底从生命的种种痛苦中获得解脱。
因此,佛教所说的般若其实是智慧与慈悲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用智慧一词去完全概括般若的内涵。正如《解深密经》中说:“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具体来说,
缘胜义谛慧:能够了知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因缘所现,自己也不再执取于身心,能够通达世间无常的真相;
缘世俗谛慧:虽然具备了根本的智慧,但为了度化众生,又广泛学习世间的医药、音乐、工匠能技巧,可以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因缘的众生加以引导和调伏;
缘饶益有情慧:由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而来的智慧,例如地藏菩萨曾发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不仅仅是愿力,其实也是般若的体现。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就是以慈悲心为引导、智慧方便力作手段,帮助这一切众生的断除贪嗔痴之毒。
从菩萨道的修行次第上来讲也是如此,六度之所以能名之为度(也就是“到彼岸”),当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需要般若的指引,同时前五度的圆满也都是般若成就的表现。所以古来的大德常用这样一种譬喻: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无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称为波罗蜜。若二者具足,则一一度皆可究竟到彼岸,皆得称为波罗蜜。
所以想要获得般若,乃至成就圣道,绝不可只知道埋头念佛、盘腿打坐,或是只是研究经论典籍,而是要将所学到的佛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理解、照顾、帮助身边的人做起,不断增长慈悲心,实践利他行。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对智慧与慈悲相统一的般若的修学。
往期回顾
☀藏识
☀巡觅
☀学处
☀观照
☀物语
☀常识
☀素食
☀分享
☀赏析
☀阅读
☀故事
☀视频
☀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