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灭后,诸弟子因为担心异说邪见渗入佛法,或是三藏教义日久散失,于是有了结集佛法之举。其中过程仪式,则是先聚集众多比丘,依着戒律法,组织一会,会中选出一人,令登高座,述佛所说,大众若无异议,即算是全体通过,公认与当时佛说相符,书之于贝叶,成为正式典籍。现在所流传的经律,皆是经过结集而来。
结集三藏,本来只应有一次,然而因为历时既久,邪说暂兴,影响教理,因此在佛灭后四百年中,共有四次结集,简述如下:
第一次结集。佛灭后数月,迦叶尊者,在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赞助之下,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的事宜,由阿难尊者诵出经藏,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富楼那尊者负责论藏,这即是所谓上座部结集。
当时有数万比丘后至,欲参加窟内结集,迦叶尊者不许。于是在窟外西北二十余里处,各诵三藏,另行结集。计分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五类,即是所谓大众部结集。
第二次结集。上座部偏重保守旧制,大众部则讲适应环境,到了距离佛灭后百年时,因为有人苦于戒律太严,提议应予重订,当时长者舍耶,乃邀请贤圣比丘七百人,于毗舍离城重行结集,将此问题,提付大会讨论决定,结果仍是赞成恪遵释尊遗制,否决从宽之议,是为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佛灭后二百三十五年,阿育王笃信佛法,外道穷于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改窜佛典,扰乱教义,佛徒不能辨明,被诱入邪见者甚众。时有六万比丘,聚集商议挽救之策,结果选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连帝须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整理正法,是为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佛灭后四百年,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崇信佛法,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同一经题,人人所说互异,王以问胁尊者,尊者曰:“去佛日远,诸师渐以己见,杂入教典中,现当从新结集,以定其义。”王如言,选阿罗汉五百人,以世友菩萨为上首,集于迦湿弥罗城,将三藏各制十万颂,名大毗婆娑论,刻于赤铜鍱中,并建塔藏之,是为第四次结集。
大乘的结集。上述四次结集,皆为小乘三藏结集,《大智度论》说:佛灭后,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请阿难尊者于铁围山结集三藏,谓之菩萨藏,是为大乘佛法的结集。
往期回顾
☀藏识
☀巡觅
☀学处
☀观照
☀物语
☀常识
☀素食
☀分享
☀赏析
☀阅读
☀故事
☀视频
☀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