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全省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以“提质增效创一流”活动为抓手,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这些成绩,是全省法院干警辛勤付出、攻坚克难、实干担当的成果。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云南高院”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凡人小事”栏目,旨在深入开展学习“时代楷模”鲍卫忠等英模典型活动的同时,推介一批扎根一线、为民司法,在法院各个岗位上履职尽责、不懈奋斗的平凡英雄,激励全省法院干警践行初心使命、踔厉奋发前行,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之路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人民法院法官 李栋梁
千年古城,诗画临安;老街旧巷,古韵新生。幽深典雅的老民居是建水古城的特色,承载着这座城市许多历史记忆。但经年累月,住在老房子的邻里难免产生摩擦纠纷。一个月前,居住在老宅里的马大哥就遇到了烦恼,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一堵老墙,多年心结
原告马大哥的祖宅与被告杨先生的老房子共用一面墙体。为改善生活环境,杨先生将自己原有的老房子拆除重建。马大哥称,由于杨先生在重建过程中挖掘、浇筑地脚梁,共用墙体与自家房屋产生了宽10厘米左右的裂缝,导致房屋有倒塌的风险。马大哥随即找杨先生理论,又经村委会、司法所多次组织调解,杨先生仍未整改。今年10月,双方矛盾再次激化,马大哥为彻底解决心结,诉至建水县人民法院曲江人民法庭。
登门走访,寻求突破
办好老街旧巷里的“小案”,不仅关乎法理的公平正义,还关乎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建水县法院承办法官李栋梁考虑到这起纠纷已持续多时,为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便决定前往纠纷现场,一方面查看侵权造成的直接后果,另一方面了解双方争执的焦点。
穿过曲曲折折的石板路,李栋梁来到纠纷现场,看到两家共用的墙体歪歪倒倒,周围也因疏于打理而破败不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你家建房我不反对,但是不能对我家的生活造成影响,现在必须将墙体恢复原状!”纠纷现场,马大哥怒气相对。
“这堵老墙要修也应当是你们自己修。当初我施工前是经过你家同意的,现在怎么翻脸不认了?”杨先生则气势更胜。
当年杨先生施工是否得到马大哥允许、施工方案是否经协商达成一致,现已难以查清。李栋梁认为,尽管可以通过举证责任分配等法律规则得到一个法律上的结果,但耗时耗力,调解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就案论案作出一纸判决,执行起来也存在难度,非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可能激化矛盾。调解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
如何将邻里的烟火气和老墙的历史感留在这方寸之间?李栋梁一边拿起卷尺测量墙体的倾斜距离,一边仔细向双方当事人了解情况,寻找“症结”所在。“大家是相伴多年的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这样的争吵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寻找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在他的劝说下,两家人终于停止了争吵,虽然依旧表情严肃,但关系有所缓和,或许他们心里已经认同解决纠纷、维护邻里和睦是更为重要的。
冰释前嫌,案结事了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李栋梁柔声细语地对双方当事人释法明理,从情理和法理的角度耐心劝说他们换位思考,互谅互让。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两家人的眉头不再像刚开始那样紧锁。他们沉默良久,感动于法官融情于理的耐心疏导,并受到多年来邻里情谊的感召,最终签订了和解协议,由马大哥对共用老墙进行修缮,杨先生一次性补偿马大哥8000元。修缮了“老墙”,拆除了“心墙”,老房子里的其乐融融又回来了。
“最是街巷邻里情。这起案件的调解就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让邻里之情被唤醒、被激发、被治愈。凭借着这份邻里之情,我们取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信任,让调解结案成为可能。”看到邻里两家人和好如初,李栋梁感慨地说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