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校对 | 明
想要根绝问题的这种渴望,其实会加强对问题的执著。你会让问题不断地发生,因为这就是你所期待的,也是你擅长的事。助长烦恼和问题是很容易的,当这种机制掌控你的内在工作时,你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问题上面,其他的事就变得不重要了。
我了解人偶尔会出现非常紧迫、立即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候我会很乐意帮助对方,但这并不是内在工作或这里的老师要做的事。我更感兴趣的是帮助人了解自我转化的过程而非结果。我不会去注意解药是什么,我会观察学生如何处理问题和眼前的情况,譬如,他是怎么在挣扎的?他抱持的是什么态度?我可以从其中看见这个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果有某个学生对解决问题不感兴趣,但是对眼前情况的真相感到好奇,我会觉得和这样的学生一起探索更有满足感。
内在工作背后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准则和美学。这些价值观、准则和美学与解决困难有所不同。如果我的目标是帮助人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工作可能连一两年都维持不下去。我会像有一百多个孩子的母亲,当他们哭泣时,我就得照料、安抚他们。我可不是母亲,而且即使是跟小孩相处,我也期待他们能为自己负起某种程度的责任。我不会一看到他哭,就立刻去帮助他。有时最富爱心的方式,就是允许孩子尽量靠自己发展成独立自主的人。成年人也是一样。不断挂碍着心中的问题,是一种自贬的行为,人应该有更高的人生目的以及更高的自尊。如果你关切的只有这些问题,你会发现问题无处不在,这其实是在浪费我们的潜能。我们的内在工作强调的是:了解自我和实相的本质。当我们变得愈来愈客观自爱时,某些问题自然会获得解决,但这是与自己的真相调成一致的副产品,因为我们有许多问题都是源自于不明白自己是谁。
如果内在工作的动机是要排除问题和痛苦,它们就会变得更糟,而你也会变得更挫败。痛苦和挫败感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你想除掉它们。这便是痛苦的开端,也是它们会一直持续的原因。
一个自尊自重的成熟之人,会学着去容忍和接纳某些问题,学着与挫折共处,同时又能欣赏人生美好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体认到了某些精微面向,或是某种本体的境界,但还是一味地追求圆满和至乐感,而忽略了过程中的心理内涵,就是一种不成熟和琐碎的态度。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其中的一种反应就是兴奋,因为开悟的感觉十分良好。还有一些人则可能视其为不重要的事,因为“我的男朋友仍旧不够爱我”。她的心并没有敞开来接纳那一刻的灵性体悟,而只想满足婴儿式的需求。要注意,内在工作并不是魔杖。我想看到的是学生珍惜我们一起工作的过程而非结果。
当两个人在互动咨商时,其中会有一种和追求满足十分不同的美,而感觉良好只是这种情况之中的一个元素。事实上,结果往往是相当有趣的,因为我们会看到情人不爱我们会造成什么感觉。我觉得当我们体验到那种感觉时,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我们会发现,别人爱不爱我们根本不重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体认,不过这不代表一份关系结束时我们不会伤心或失落。感觉一定会出现,但内在工作的重点乃是超越得失之心。真的渴望看到内心的真相,最终一定会带来自由,这才是重点所在。
内在工作之中若是存在着想要了解真相的诚意,那么师生都会在过程里体认到一种美和感激。如果只想排除掉不舒服的感觉,本体就不会有所回应,于是咨商就会变得十分乏味,而且缺乏美感。学生感兴趣的如果是过程里的真诚、好奇与成熟的展现,那么师生两人就能一起共舞,这种交流是非常真实亲切的——这时人格的世界就会退让给实相。即使人格关切的东西又冒了出来,参与者仍然能从真相的角度去觉察,甚至连人格带来的恼人活动也会因而停止。
从了解自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对人格复杂性的欣赏,而不会一味地想要排除掉某些东西。这份欣赏又会带来真正的自尊自重,因为我们只是在觉察人格而没有随之起舞。如果一个人愿意体验自己的痛苦又不迷失或耽溺其中,就会出现一种美。
真相有时能减轻痛苦,但也可能导致痛苦,不论结果是什么,做学生的如果能允许自己去欣赏和爱心中的真相,就会跟自己产生一种亲密感。这种亲密感又会带来一种满足,不论结果是痛苦或快乐都一样。因得不到而抱怨,或者因得到了而兴高采烈,都只会阻碍你看到更深的真相。与真相亲密地贴近才能带来最深的满足,这种追求真相的态度,会使我们从幼稚的欲望、需求和梦想之中解脱出来。如果你能在这个过程里学会欣赏自己和自己的真相,就能和自己产生亲密的联结,而这是你从不认为有可能得到的能力。这份满足感远远胜过超越别人、获得权力财富,或是感觉重要和被人赏识。你愈是能和自己亲密,就愈会发现这些世俗欲望都很空洞。即使你达成了所有的目标和欲望,也比不上跟自己亲密带来的富足感。
从爱和真诚之中产生的洞见会带来谦冲的胸怀,但不代表你要变得谦卑,因为谦冲是源自于跟自己亲密,而这是非常人性又令人感到满足的状态。证实自己是正确的,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部分,因为它们不会让你更贴近自己或心中的真相。
03 放下趋乐避苦之心,
才能学会欣赏和爱惜心中的实相
我们必须决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可能允许自己追求享乐、逃避困难,也可能让自己专注于自我了解和发现心中的真相。如果我们只想等待痛苦消失之后才学着欣赏或爱惜心中的真相,那么痛苦就永远不会消失。
我们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心理议题、冲突和误解,这些都该被视为内在工作的一部分,但却不是焦点或重心。其实当你在观察某个心理议题时,也该以欣赏的态度来了解头脑的机制作用,也就是不企图排除问题,只是专注在心理议题的真相上面。这两者也许看来并没有多大差异,结果却会带来很大的不同——后者往往能促进活力和动力,前者则会造成乏味和停滞不前。
如果你想活得更圆满,就必须发展出对某些价值观和真理的品味、内在的深度、精密性与细腻的觉知,还有坦诚及自尊自重的能力。这些价值都属于很精微的层次,它们会带来细致优雅的人生,为我们注入色彩丰富的内蕴和自然美。本体丰沛的品质一直都存在着——你不需要达成它们,而是要懂得欣赏它们。你要开始爱它们,将自己导向它们,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现它们。
同时你还得了解,一味地想解决冲突、问题和紧张感,只是一种依赖老师的幼稚行为罢了。如果学生能欣赏自我了解的过程,承受心中的真相,就能长大成人,与老师平起平坐。这样你的人生就会有一种统合感、艺术性和创意。这个世界充满着各式各样的奇妙事物、幽缈的精致性和难以言喻的美。当我们不再集中焦点于解决问题时,这整个自我了解的过程就会带来一种满足感。
我们经常有一种态度:“如果这个问题不解除,好事就不会发生。”这种态度阻碍了我们敞开心胸面对当下的状态。如果一个人坚持必须以沉重的心情解决他的问题,那么此人就不可能快乐。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一种缩小焦点和冥顽不化的态度。如果你一直以狭窄的观点渴望得到美好的事物,就等于在说:“我只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其他的事我都不在意。”而这显然只会导致痛苦、破坏和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