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间天高云淡
站在河南省栾川县潭头镇
大王庙村研学基地的观景台上远眺
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
簇簇色泽金黄的谷穗弯下了腰
观景台下的耕读书苑,既是研学教室、咖啡厅,也是休闲、议事的好去处。李红波和大王庙村党支部书记杨国锋坐在耕读书院窗边,研究着增加农产品盈利的办法。眼下,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他们最挂心的事。
李红波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派驻栾川大王庙村驻村第一书记,2023年11月到栾川开展帮扶工作。大王庙村因历史上科举中榜者较多被誉为“文曲村”,曾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历任铁路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接续奋斗,在古村落保护修复、村庄基础设施提升、挖掘村落文化价值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助力当地建设综合性研学基地,打造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耕读书苑及麦田经济配套设施属于大王庙村国立河南大学抗战办学旧址研学基地二期建设项目,是李红波接棒驻村第一书记后,推动落实的首要任务。
如何把农耕文化和古镇旅游融为一体,把生态田园变成吸客引流的亮丽风景?李红波注意到,国内其他地区已有主打麦田、古建、慢游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研学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李红波当好桥梁纽带,“穿针引线”处理好运营商、村集体、群众间的关系,有序推进二期项目建设,耕读书苑、塑木步道、景观造型、小火车道、麦田餐厅等设施迅速建成。
今年6月,2024第五届洛阳乡村文化旅游季栾川县分会场活动在大王庙村举办,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风吹麦浪。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刷屏全网,大王庙村麦田美景惊艳亮相,实力吸睛。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游玩、研学、团建,高峰时“麦田咖啡”日销1000余杯。
市场需求愈发旺盛,但接待能力有限、精品民宿不足、消费场景缺失等问题也愈发凸显。“现在留客时间较短,二次消费内容少。”基地负责人石彩芳说。李红波经常和石彩芳讨论研究,以填上吃、住、购方面的消费场景空缺。他们对已有的四合院民宿进行改造,按游客需求优化布局、重新装修;打造商业街展厅,开发文创产品和农副产品,设计纪念品商店,拓展游客消费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李红波也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乡村旅游业不仅带来了农产品销售、场地出租、食材采购等增收机会,而且为群众提供了可持续的就近就业选择。”
基地开展团体培训项目,雇村里的大姐换洗床单、做饭、刷碗、保洁;农田里的小餐馆,解决了当地及周边7位村民的就业;收获的季节,村里老年人去拾穗,每天增加60至80元的收入……今年上半年,研学基地临时性用工已达700多人次。
“乡村特色产业有起色,才能吸引人、留住人,这其中有游客,也有村里的年轻人。”李红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研学基地的讲解员李玉冰是大王庙村人,以前在江苏做销售。2021年,她听说村里建起研学基地,游客挺多,正好赶上基地招聘,便毫不犹豫地回了家。在家门口工作,没有了长年在外奔波的劳累和高额的生活开销,李玉冰的幸福感直线上升。这份工作给她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增强了她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把古村的文化传承下去,传播给更多的人,我觉得很有意义!”李玉冰说。
在关心产业振兴的同时,李红波深知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性、防止返贫的重要性。他每月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动态分析当前形势,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及时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他走进脱贫户、监测户家中,现场查看,交流访谈,仔细调查“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就业、家庭收入等情况;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激励脱贫群众勤劳致富,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
“我在农村长大,对乡村有深厚的感情。”李红波把对乡村的深情转化为工作动力,为乡亲们办实事、办好事。
他常常走访慰问老党员、高龄老人和生病住院群众,详细了解他们生活、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带领村党支部开展“五星”支部创建,依托研学基地打造乡里中心,提供日间照料、托幼、利民食堂等公共服务;开展林果种植、国风妆造、电子商务、护林员等专业培训,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李红波看来,一个文旅IP能走红,从建设、运营到管理、内容都需要沉淀和积累。大王庙村以优势特色产业联农带农益农,还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李红波对未来充满期待:“今年,持续打造大王庙等特色村落已经写进栾川县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将继续擦亮乡村旅游新名片,相信村子的明天会更好!”
文图:赵钰佩 王玮(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彤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