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亲爱的余华,你的投稿已经没有杂志愿意收了吗……

文化   音乐   2024-04-16 09:01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灵均阁主』,关注我噢❤️

我从小热爱语文,喜欢几千个常用汉字们亿万种排列组合的韵律。看的书相对多、杂一些,这些书籍就自然塑造了我的人性和三观的很多维度。

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总会配一本课外阅读,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我一般都会把上面的文章看完,因为比语文课本更精彩。

高中的语文课外读本里,有一篇莫言老师的《枯河》,发表在1985年第8期的《北京文学》,我看完一遍,又看一遍,再看一遍……新奇、激动、震惊、恐惧、魔幻、愤怒、可怜……各种情绪交杂在一起,很快就发酵成酒。

后来读大学时,把莫言老师几乎所有作品都读完了,感受到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在东方的最好表达。那时我觉得莫言老师肯定会拿诺奖,2012 年,果然成真。

有人抨击莫言老师的作品在抹黑祖国,我不能理解,认为他们太愚昧了。后来,我可能渐渐理解了,就像我曾经信仰理想主义的爱情一样,他们应该也有一些理想主义的信仰。莫言老师打破了这些信仰,所以他们就恨之入骨。辩证是好东西。用通俗话来说,就是放过自己,跟自己和解,接受一切必然的差异。

这两年,公众号加推荐机制,从私域走向公域,出现了很多爆款文章。一段时间,经常看到公众号文章标题是诸如“莫言:xxx”之类的,阅读量高达10万+,点进去,一言难尽。我想,莫言大概会挠头:我没说过这些话啊?

我觉得,莫言老师是一个老顽童,有点像周伯通。游戏人间,对热爱的事情专注得无以复加,生活自然而通透。他说他很喜欢“顽皮”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

对生活保持好奇、保持激情、保持热爱,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好像有形的、无形的枷锁,总在禁锢着我们,想做一些事情又不敢,不愿做一些事情又不得不做,纠结、郁闷、内耗。

一步一顿首,修行恒久远。

2021 年,莫言老师开通了公众号,说: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公众号每周一晚上会推送一篇他的文章,以见闻、生活、杂文为主,有时候是答读者问,有时候是写作技巧分享,还会讲故事,有时候是单纯跟粉丝们互动,还有针对他作品的神评论。

比如,《生死疲劳》的读者留言,说:《生死疲劳》其实是重生文,书名可以改为《重生之我成了二姨太和长工家养的那头驴》,然后《重生之我要当猪王》。。真不知道把我笑死对他们有啥好处。捂脸。

最近 AI 爆火,莫言老师也写了一篇文章评论 AI 的出现对文学的影响。他说,文学,是人类历史上进步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之后才出现的现象。从80年代开始写作的时候,就听到过很多给文学敲警钟的言论:随着电视、网络的出现,文学的未来岌岌可危,文学的命运可能就要终结等等。但事实证明,文学永远不会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消亡,而且只能是每一次科学的进步都会给文学插上新的翅膀,但这也比我们要拥有更具个性的、更加形象化的思维。

莫言老师拥抱新事物的决心很大,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立体化的他。在我心里,他不是那个站在人类文学殿堂顶端,三缄其口、沉默注视凡间,只在作品里倾洒思想和才华的文豪,而是一个和年轻人闲聊谈天的老翁,睿智有才,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当然,莫言少不了和余华老师“秀恩爱”。余华老师也是我极爱的作家,《活着》是经典中的经典,苦难中迸发的力量总能激励人。余华老师是海盐人,我和海盐也有一些渊源,所以特别亲切。

去年 12 月份,莫言老师推了一篇文章《莫言:亲爱的余华,当你看到这篇推送时……》,讲的是余华老师说莫言老师不是摄影家,只是摄影爱好者,当余华老师看到这篇文章时,他已经扛着专业摄影设备在非洲拍摄了,如果余华老师想用他拍的照片做新书封面,提前预定和打定金……
今早,我又看到莫言老师推送了一篇文章《莫言: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他收到余华老师的微信,说自己在三亚,写了一篇短文,向他的公众号投稿。莫言老师看了文章,内心赞叹,手写了一篇按语,还录制了语音,将文章发布出来给粉丝们欣赏。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挪步:莫言: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 
最后,莫言老师不止写作厉害,公众号爆文标题的技巧,也是拿捏了。所以今天我这篇,也学习一下。捂脸。其他文章也好看,欢迎关注。帮忙点赞、在看呀




推荐将『灵均阁主』公众号设为星标(“☆”),确保文章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推送列表里

点击下方👇“灵均阁主”关注公众号

end



灵均阁主(破军),浙大硕士,体验过大国企四点半下班,享受过网易阿里福报,星夜兼程、创业维艰,生命热情不减。拒绝油腻,成为一个灵魂有文气的男子。

灵均阁主
灵均阁主,浙大硕士理工男,十年IT生涯,体验过大国企四点半下班,享受过网易阿里福报,也曾经星夜兼程创业维艰,唯有音乐、电影、阅读和写作的热情不减。拒绝油腻,希望成为一个灵魂有文气的男子。文字,自有其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