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老师说,有许多的人,在许多的时刻,心中都会或明或暗地浮现出拒绝长大的念头。
但我想,也许更可能是,小时候期待长大,长大了却想回到小时候。不知道几多人也是如此?是的话,点个赞让我知晓。莫言老师的洞见:拒绝长大的心理动机是——源于对成人世界的恐惧,源于对衰老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时间流逝的恐惧。莫言老师说的这种孩子,大概拥有一个无忧无虑,且世界充满自由、爱、富足、宽容和希望的童年。在我狭隘的理解里,只有拥有这样美好的童年,才会不断地怀念和不舍得失去童年时光,才会害怕时光流逝,害怕死亡,害怕衰老,害怕进入到另一个陌生的成人世界。就像,从母亲温暖舒适的子宫里,被拽到这个新世界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哭泣,是对另一个世界的真实恐惧。在我狭隘的理解里,如果我曾拥有这样美好的童年,就什么都不害怕了。有些人用一辈子治愈童年,有些人却用童年治愈一辈子。成人、衰老、死亡、时间流逝,关我何事?反而,抱有猛烈的期待。成人世界很酷,可以谈婚论嫁,可以打骂吵架,可以搓麻将打牌,可以去几十里外,可以卖力气赚纯粹身躯硬扛而不需要思考的钱,买想要的东西。长大了,还可以抽烟喝酒,虽然我并不吸烟,也不贪杯酗酒,但不妨碍我享受那种我可以做却选择不做的权力。相比于长大的恐惧,有些孩子更恐惧下学期学费交不起,老师来找谈话,也有些孩子更恐惧别人都有的东西而他没有的那种失落。乡邻长辈说我从小就彬彬有礼,但其实只是因为我心里藏事,外表小男孩,内心小老头。衰老?所有人都会衰老,有什么好害怕呢?这世上,没有比这更公平的事了。为何我们总是对世俗里的金钱、欲望这类不公平的事愤懑不平,却又无法接受这人间最公平的规则?不讲道理。心灵的衰老和肉体的衰老,是两回事。有些人,年纪轻轻,心灵已经七老八十,失去了对生活一切的热情。有些人,脸上皱纹堆叠成梯田,可是笑容耀眼,看起来是风霜独特魅力的代言人。和衰老一样,死亡也是最根本、最公平的,只不过衰老是过程,死亡是结果。挺想知道死亡后人类的灵魂到底去了哪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三道六界是不是真实存乎?有些事情,所谓的科学无法解释,那玄学是否可以,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如果能解开终极谜底,死亡是不是并不显得那么可怕?有一阵子,心情灰暗,心里想,烂命一条,随他去吧。但是,很快重新振奋精神,从幽谷里爬出来。生,我愿意向阳而生,死,我愿意安然赴死。或许有人认为晦气,但我期待有轮回,即便下辈子投胎到畜生道,被人宰杀烹饪,但还有下一次轮回。根性基础是为善,相信灵魂不会灰飞烟灭。相反,我常常希望自己人生的时间轴可以随心所欲地拨弄,能够直接拉扯到未来某一个万事顺遂的刻度上,作弊一般逃离当下心理的流沙沼泽。当时间轴拨来拨去,才会发现,还是小时候的时光溪流最为平缓温柔,所以想回归彼时。这当然是懦弱的表现,当然是逃避现实的表现,不想面对当下的艰难困苦,直接跳过厄运,进入到舒适区。想得真美。但理性终究会大战上风,行为常常和这种逃避心理南辕北辙。喜欢突破到未知的领域,尝试,冒险,探索,拿到结果或付出代价。或许是想在这样的过程中,寻找到一种自己正在拼命努力的心安。我都努力了,何罪之有?莫言老师说,许多作家,终其一生,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或者说是一个生怕长大的孩子。他自己就是一个老顽童。很多人从小有个作家梦。余华大师说他走上作家这条路,最初纯粹是因为赚钱多,从他散文里描述的从海盐去北京编辑部改稿的经历,能真切地共情那种钱多的喜悦。当然,后来的余华老师,早已经完成超脱升华,进入更高的文学殿堂境界。我心中的文字,可以沟通天地凡尘,创作虚拟的世界和繁杂的角色,带来更多元、层次更丰富的人生体验。碰壁几十年后,依然在这条路上徘徊寻觅,这也不失为一种浪漫。朋友说我很多想法非常幼稚,像个长不大的孩子,我承认,但我抗辩,长不大的孩子是理想主义的现实课代表。但我并不是生怕长大的孩子,我强烈希望长大,只是长大的能力不够罢了。很多作家,喜欢用笔触记录逝去的时光,那是一种怀旧、挽留、抗衡,也是一种长大后希望回到小时候的希冀。成人世界的难,只有真正在这个世界里走过、跑过、跌倒过、哭过、笑过、叫骂过,才能真正理解。不同的难,都是自己独一份,别人无法感同身受。长大没有偏旁,注定是孤独的,或许我们自始至终都是在孤独中恐惧孤独。很多路,注定只能自己走过。人生,是一次孤独的轮回,请以自己为友。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点赞、在看支持呀~~感谢
推荐将『灵均阁主』公众号设为星标(“☆”),确保文章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推送列表里
点击下方👇“灵均阁主”关注公众号
灵均阁主(破军),浙大硕士,体验过大国企四点半下班,享受过网易阿里福报,星夜兼程、创业维艰,生命热情不减。拒绝油腻,成为一个灵魂有文气的男子。